APP下载

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研究回顾

2016-02-28李思洁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制播体制媒介

李思洁

(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研究回顾

李思洁

(新疆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中国媒介制度变迁是一个演化的历史过程,在市场经济推动下的社会转型所伴随的媒介体制改革也愈发受到业界的关注。本文在梳理近年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与媒介体制改革路径。

媒介体制;社会转型;改革路径

一、媒介体制的内涵

早期有关国外媒介体制政策的研究大多来自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扩展,这是因为媒介体制的变化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变化息息相关,所以媒介体制的变迁往往伴随着政治经济制度的改革。媒介体制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S·西伯特(Fred S.Siebert)和威尔伯·施拉姆(Wilbur Schramm)于1956年出版的《传媒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它是媒介体制研究的开端,也是之后媒介体制研究批判的起点。[1]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传媒行业政府体制问题展开了研究。这是国外早期可追溯到对媒介体制这一问题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同时也启发了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不断探索。

胡正荣教授认为,所谓体制是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形式的总称。而潘忠党教授认为,“体制”的核心是“制度”,即定义、制约和促成社会个体行动和互动的正式或非正式规则。[2]关于“媒介体制”这一基本概念,李红涛从媒体实施的角度认为,媒介体制是指运作于特定社会与政治系统内的所有媒体及其组织方式。有学者从维持媒体正常运转的媒介规范角度将媒介体制分为法律制度、管理体制、规范体系三个层次。[3]

二、媒介体制改革研究演进路径

要研究中国媒介体制就必须分析中国的特殊国情、研究中国的经济政治体制,将媒介体制改革放在制度变迁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

(一)双轨制取代单一制

20世纪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一个变革的时代,这个时代同样孕育了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产业的起点”[4]1978年,上海《解放日报》带头恢复广告经营,标志中国媒介体制开始向现代化经营改革,并逐步探索“事业”与“企业”相结合,奠定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事业单位,企业化经营”媒介改革的基调。经济和宣传二元目标模式的出现与“企业化”的首次应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成立,都体现了我国双轨制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使媒介开始具有了多重身份与属性。

(二)集团化改革进程

90年代后,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我国新闻媒介体制改革开始呈现一派新气象,在这一社会全面转型时期,促使国家将媒介集团化提上日程。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宣布成立,中国媒介开启了集团化、产业化的进程。此后,国家相关政策文件正式出台。1997年,广播电影电视部据此下发的相关文件提出了“三台合一、局台合一”的广播电视机构合并模式,并对报刊治散治乱。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82号文件提出了“四级变两级”的广播电视改革体制,即在三台合一的基础上,推进地(市)、省级无线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的合并。

(三)文化体制改革

2001年开始,政府开始规制媒介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2001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视电影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办17号文件),提出要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组建多媒体兼营和跨地区经营的媒介集团,而且允许媒介集团可在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系统内部通过融资股份等形式募集资金。2003年,政府开始转向以媒介资源重新整合和资本化为主进行文化体制改革。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颁布《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决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

(四)制播分离改革

2009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意见》要求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部分省级、副省级电台电视台为重点,着力在影视剧、影视动画类等节目领域,积极稳妥地推进制播分离改革。2007年在广电蓝皮书中,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将制播分离体制改革的目标明确为促进电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的共同发展等。目前,制播分离改革的进展和成效主要体现在进行节目分类、明确制播分离范围与深入推进播出机制改革方面。[5]

三、未来传媒体制改革方向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的传媒产业结构已经趋于完善,但是就整个产业而言仍然需要大幅度地调整。由于新的媒介形式的出现使传播渠道、传播效果都产生了巨大变化,这必然对媒介制度的改革产生新的影响。我国传媒产业需要尝试制定出既能维护我国主导意识形态,又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创新体制模式。只有对传媒体制基本内涵的特征以及内在问题等有清楚的认识,未来媒介体制改革才具有创新性与可实践性。在新媒体与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探究怎样运用数字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传媒体制改革,将成为行业新的改革方向与动力。

[1]秦汉,杨保军.我国新闻媒介体制的基本特征与可能改进方式[J].山西大学学报,2015(6):73-81.

[2]潘忠党.新闻改革与新闻体制的改造——我国新闻改革实践的传播社会学之探讨[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03):62-80.

[3]张志.日本广电媒介体制的经济学审视[J].国际新闻界,2003(1):34-41.

[4]胡正荣,张磊.时代之印——中国媒介三十年[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171.

[5]朱虹,黎刚.关于推进广播电视制播分离改革的若干思考[J].现代传播,2009(6):5-8.

G219.2

A

1674-8883(2016)16-0305-01

猜你喜欢

制播体制媒介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大数据背景下网络综艺节目的制播模式新变化研究
美剧在中国流行的原因及借鉴意义
浅析国内电视真人秀节目营销现状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广播电台应急广播制播业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