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形象营构:昆明“小人国”影视作品文本的叙事分析

2016-09-28罗翰卿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小人国文本

罗翰卿

(云南大学 新闻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形象营构:昆明“小人国”影视作品文本的叙事分析

罗翰卿

(云南大学 新闻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大众传媒不仅报道信息,还能引导舆论,因此对报道对象特别是舆论争议对象的形象营构具有重要影响。本文通过研究相关影视作品的文本叙事,探讨昆明“小人国”在影视传播过程中形象营构的最佳方式。在具体分析中,笔者认为在人物选择、画面呈现、镜头切换、旁白用词和采用纪实手法等方面,相关影视媒体的叙事技巧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小人国”;影视文本;叙事分析;形象营构

“小人国”位于昆明市西山区碧鸡镇黑荞母村的大山上,属于世界蝴蝶生态园景区的一个子项目,因数十位平均身高低于130cm的侏儒人和袖珍人在那里工作和生活而命名。自成立以来,“小人国”就迅速引起了社会争议:让侏儒人员工为游客表演节目,是否是一种没有人道主义的商业噱头?甚至还有外媒将之与中国的人权问题相联系。面对舆论的关注和外媒的炒作,我国媒体也纷纷对“小人国”予以报道,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影视作品,因其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特性,在传播上更具直观性和冲击力。它们是如何营构“小人国”形象的呢?在文本叙事上有何特点?这是本文试图研究的问题。

一、“小人国”相关影视作品统计

据云南九彩云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小人国”项目所属公司)官网资料介绍:“自2009年7月1日世界蝴蝶生态园正式开园以来,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级媒体前来报道,如中央电视台、韩国MBC电视台、加拿大‘旅行指南’等电视媒体,《人民日报》、《云南日报》等纸质媒体,还有路透社、美联社等通讯社。”[1]由于研究的需要和资料获取的便利,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国内电视媒体的相关影视作品。

由表1可以看出:第一,制作单位方面,除中央电视台和凤凰卫视外,其他报道“小人国”的媒体以省级媒体为主,具体栏目的知名度并不高;第二,形态上,有新闻报道、电视谈话性节目以及综艺节目,但没有纪录片;第三,时长上,作品多在半个小时以上,最长达86分钟;第四,内容上,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主要包含:a.“小人国”的基本状况:位于何地,有什么样的成员,如何分工;b.“小人国”的运营模式遭受外界质疑及原因;c.“小矮人”们如何看待这份工作;d.住宿和生活条件,以及业余爱好;e.游客观看“小矮人”表演后的感受;f.“小矮人”们的情感。但各个节目之间也有区别和侧重点。

二、“小人国”影视作品文本的叙事分析

其实文本并非是书面媒体所独有,影视作品也有文本,[2]实质就是传播内容。文本可分为语言、形象和意蕴三个层次,其中形象能反映意蕴。具体到本文来说,“小人国”影视作品所营构的形象能充分反映传播者的传播意图。下面笔者就从文本叙事的角度出发,来研究传播者是如何营构“小人国”形象的。

(一)人物角色

“人物的选择和塑造深刻体现了影视制作者的意图和倾向。”[3]具体到上述5部影视作品中,有以下人物:a.主持人鲁豫、毕福剑等;b.“小人国”嘉宾:“国王”吴自民和妻子、“小小”和“小不点”、董事长陈明镜;c.其他嘉宾:评论员、质疑者、小矮人的家人;d.场景人物:小矮人中的典型代表、管理人员、游客、出镜记者等。从中可看出人物角色的选择有以下意图和规律:第一,选择事件关键人物和典型人物,吸引受众关注:“小人国”董事长陈明镜,能解释创办意图,也是舆论争议的对象;“国王”吴自民,在该群体中地位最高,本身具有强烈的故事性——严重残疾的身体、悲惨的童年和流浪生活经历、与正常人结合、育有儿女。第二,选择相关联的人物,侧面描写小矮人的不易:“壮壮”母亲的讲述,反映小矮人们父母的内心压力。第三,不忽视周边人物,让影片更全面、立体、饱满:质疑者、游客、评论员,他们能较为全面地表现社会对的看法和态度。

(二)场景

五部影视作品主要包含以下场景和画面:“小人国”地理环境和设施、小矮人们演出、日常生活、游客观看表演、典型人物采访(陈明镜、管理人员、“国王”和妻子等)、演播室交谈。总的来看,在画面选择上,制作者以“工作到生活,群体到典型,主体到旁观者”的线索来架构作品,较为全面,具有层次性。但五部作品都大同小异,略缺少新意。唯有《揭秘小人国》中,小矮人们从昆明到北京的沿途经历跟拍和入住宾馆的场景选择给人一种新奇感。

(三)镜头

在五部影视作品中,镜头使用多较为全面。远景:“小人国”的地理环境和建筑设施,如远距离拍摄清晨时分的参天古树,营造一种神秘感。全景:小矮人在舞台上表演的场景,能够完整地表现形体动作和演出画面。中景:主要为演播室交流的画面,如《揭秘小人国》中,鲁豫与小矮人坐在沙发上交谈,既能了解到人物所处环境,也能观察到半身的形体动作和情绪交流。近景和特写:主要是小矮人的眼神、面部表情等,反映出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如生气、冷漠、孤独等。但这些影视作品的镜头运用也有不足之处,如有的作品长镜头较多,节奏缓慢,行走过程中有较大抖动,构图不够完美等。

(四)旁白

旁白包括主持人旁白和字幕旁白,而设置悬念、猎奇和夸张是这几部影视作品旁白的一大特点。例如,《X档案——探秘小人国》中,主持人说:“一起去拜访这个神秘莫测的小人国”,“西山脚下,惊现一个小人国”;《小人国》中,字幕旁白:“为什么会存在这么一个特殊的王国?”“当小矮人们来到现场后,他们的态度是否会有所转变?”等。“好奇之心”“神秘莫测”“惊现”“为什么”“是否会”,这些悬念、猎奇和夸张的旁白设置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具有吸引受众观看的效果,但是过度的夸张和猎奇不应该是新闻媒体的常用手段,也不利于“小人国”去特殊化的形象营造。

三、“小人国”形象营构的建议

表1 “小人国”国内电视媒体相关影视作品统计表

从文本叙事角度分析“小人国”影视作品后,我们不难发现各媒体在传播上各有侧重和特点,有的突出争议,如江西卫视;有的突出温暖,如凤凰卫视。而在技巧上,设置悬念、夸张、客观平和,也不一而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营构“小人国”的形象:

第一,角色上,除了常见于媒体的典型人物,也可以选择一些有故事的普通人物,或者小矮人们的后代,正常化他们的生活,且更具新意。第二,画面上,除了整体环境和表演场景,还可以多些日常温馨细节,如一起晚餐时的玩闹、小矮人父亲给孩子洗脸喂药等,笔者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就有发现。第三,镜头上,多些特写,可以是小矮人的面部表情和眼神,也可以是普通大众看他们的眼神;还可以采取不同人物同场景的快速切换,就像《舌尖上的中国》在结尾时常用的“不同地域的人都端着食物面对镜头微笑”,不仅内容更丰富,而且节奏明快。第四,语言上,无论是主持人解说还是旁白的用词,都可以适当设置悬念,但最好避免过度夸张和猎奇,不要异化和特殊化他们的形象。第五,题材上,可以更多地尝试拍摄纪录片。纪录片因其完整的故事结构和纪实风格,在叙事上能使整个片子看起来更具“真实感”,不会让观众感觉到强烈的新闻味和宣传味。此外,在拍摄中我们还可以尝试融入分享人类学的理念,让小矮人群体参与到拍摄过程中,这种独特的视角和生动感是传统电视节目无法比拟的,如“纪录片大师让·鲁什在拍摄《夏日纪事》时,将被拍摄者对拍摄素材的讨论意见画面记录下来,放在了影片的第二部分,取得了巨大成功”。[4]

四、结语

影视作品的形式多种多样,叙事方法的不同对传播效果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鉴于之前相关影片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媒体和个人在以后的节目制作过程中,不妨多采用纪实的拍摄手法,在人物、画面、镜头、语言等方面更多地打磨,这样才能更好地营构“小人国”的媒介形象,也才能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

[1]佚名.云南九彩云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介[DB/OL].世界蝴蝶生态园官网,http://www.chxrg.cn/about.asp?Sort_name_id=432&title=%B9%AB%CB%BE%BD%E9%C9%DC.

[2]张宇丹,孙信茹.应用电视学:理念与技能[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412.

[3]王晶.人物在影视作品中的作用及造型功能[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2(2):89.

[4]魏国彬.分享人类学述评[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9(1):78-83.

G206.3

A

1674-8883(2016)16-0179-02

罗翰卿(1991—),湖北荆州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传播专业研究生一年级,对影视传播研究比较感兴趣。

猜你喜欢

小人国文本
小人国历险记
重点:论述类文本阅读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穿越小人国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論《柳毅傳》對前代文本的繼承與轉化
小人国奇遇
走进文本 走近大师 走出文本 走向生活
蹦蹦跳跳的高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