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新闻摄影中伦理道德问题文献研究综述

2016-02-28谭伟志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新闻摄影

谭伟志

(广西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国内新闻摄影中伦理道德问题文献研究综述

谭伟志

(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要:在新闻图片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违背新闻伦理道德的现象和问题,引发国内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学界和业界对于新闻摄影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进行梳理,从新闻摄影中伦理道德问题的表现形式、新闻摄影中伦理道德问题频发的原因分析和新闻摄影中伦理道德问题的规避、探讨等角度,对文献进行综述,以期对新闻摄影中伦理道德问题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关键词:新闻摄影;新闻伦理道德;灾难性新闻报道

近年来,在新闻图片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违背新闻伦理道德的现象和问题。一些媒体工作者利用数字技术工具与互联网平台,窥探、偷拍、传播他人隐私,利用数码影像软件进行影像恶意篡改,严重影响了新闻图片的真实性,同时也引发了学界和业界对于新闻摄影中伦理道德问题的关注。本文将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学界和业界对于新闻摄影伦理道德问题的文献研究进行梳理,理清产生新闻摄影伦理道德问题的共同原因,综述学者们对于解决大多数新闻摄影伦理道德问题的建议,以期能对广大新闻摄影工作者对新闻摄影中伦理道德问题有所借鉴与认识。

一、新闻摄影中伦理道德问题的表现形式

通过对新闻摄影中伦理道德问题研究的梳理发现,新闻摄影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主要以新闻图片造假、“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摄影报道有失伦理以及新闻图片侵犯隐私权等形式出现。

(一)新闻图片造假

相对于文字报道而言,图片的形象生动性给人更真实的印象,新闻图片形象直观的特点使读者如临现场,真实可信的新闻照片魅力无穷,被众多的读者接受、喜爱。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体之间竞争压力的加大,出现了大量的虚假新闻图片。研究者们认为,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图像修改处理技术可以不露痕迹地将新闻照片修改得面目全非;一些摄影记者在新闻报道时采用摆拍等方式进行拍摄,不进行真实报道;一些摄影记者或者图片编辑采用“张冠李戴”的方式,将今年发生的事情,把往年的照片找出来用或将自己所在地发生的事,把别的地方的照片“借”过来用等违背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的行为,成为新闻图片造假的主要方式。

(二)“灾难性”题材的新闻摄影报道有失伦理

灾难性题材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的灾难及其发展、危害、抗灾、救灾等新闻事实的报道,包括对自然灾难和人为灾祸的报道。新闻摄影具有客观记录性,能真实、直观地再现灾难,现场感强。但近年来,一些关于灾难的新闻摄影低俗化、娱乐化等反伦理行为引起了强烈关注,一些摄影记者在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摄影中,不合时宜地使用广角或者超广角镜头,过多地关心图像的构成因素,尽可能追求视觉冲击力较强的画面,正逐渐演变成摄影者对拍摄对象的一种极端个人化的侵夺和伤害。

(三)不当的新闻摄影侵犯公民权利

长期以来,在摄影界一直存在关于隐形采访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于“偷拍是否侵犯公众权利和违背社会道德”。研究者们认为,用照片的形式公开他人的私人生活,尽管不以商业为目的,但以具有真实再现功能的新闻照片进行报道,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受众的隐私权和肖像权。同时,照片处理不当容易丑化他人形象。例如,摄影记者在写文字说明时必须做到客观公正,不能用侮辱性或带有明显主观倾向性的语言,造成对画面中人物名誉的侵害。

二、分析新闻摄影中伦理道德问题频发的原因

在关于新闻摄影中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中,大多数的文章都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与文字相结合报道新闻的一种新闻传播形式,目的在于传递新闻信息。笔者将从传者、受众以及传播媒介等传播过程的角度,对研究者们提出的关于新闻摄影中伦理道德问题频发的原因进行综述。

(一)作为传播者的新闻摄影师与图片编辑

新闻摄影的主体是新闻照片的拍摄者,他们需要对新闻摄影中产生的伦理道德问题承担主要责任。研究者们认为,近年来随着新闻媒体之间市场竞争压力加剧,一些摄影师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过分追求新闻图片的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淡化了对真实性的要求,忽视了对新闻规律的尊重;其次,部分摄影记者新闻职业道德素质低下,法律意识淡薄,导致新闻图片侵权事件频发;同时,部分摄影记者缺乏人文关怀,盲目追求视觉冲击,在“灾难性”题材摄影报道中常常不尊重客观对象,对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作为新闻图片传播“把关人”的图片编辑,他们有的并不是摄影师出身,缺乏对图片“基本要求”的认识;有的缺乏专业的新闻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容易在图片“内容”上犯错误;还有的为了追求报纸图片的视觉冲击力,总是刊登一些低级趣味或充满暴力元素的新闻图片。

(二)受众对于新闻图片的猎奇心理

读图时代来临,加剧了受众对于新闻图片的消费。陈力丹在《假新闻何以泛滥成灾》一文中指出:“随着受众兴趣逐渐转向社会新闻,即使记者编辑主观上有正确引导的意图,但往往经不住精彩‘事实’的诱惑。”研究者们发现,受众渴望看到新奇的、具有视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新闻照片的猎奇心理,影响了媒体对新闻图片的选择,导致一些媒体为了尽量满足受众的需求而放弃职业准则,他们为了吸引受众的目光,将报道方向对准灾难、低俗和暴力事件等题材。

(三)互联网传播与手机摄影技术的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手机新闻摄影跨媒介传播更加简便,大量业余的、随手拍照的摄影大军加入到新闻图片的拍摄中。但是,没有新闻摄影传播原则的约束与规律的指导,使得大量的随手拍照片的真实性存在问题。同时,互联网的特性为假照片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和平台,特别是微博、论坛和贴图区等自由空间的出现,使大量违背新闻伦理道德问题的照片“轻易登台”。

三、探讨如何规避新闻摄影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新闻摄影传播是大众传播系统中的一部分,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特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因此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大多数的研究者们认为,规避新闻摄影中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需要借助特定的社会制度和传播制度。

(一)媒体要讲导向,坚持党性原则,以正面宣传为主

研究者们认为,新闻摄影中伦理道德问题频发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广大媒体工作者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盲目追求受众眼球,一些新闻摄影记者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放在怎样制作“爆炸性”新闻上,他们为了现实利益,开始忽略新闻的真实性特征。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事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事业,传播媒介应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向广大群众提供高品位、高质量的新闻和信息服务。

(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当前,在我国新闻界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关于新闻摄影方面的法律,这是造成新闻摄影违背伦理道德事件频发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旦出现问题,因为无法可依,没有相关的惩罚措施,就不能对违法者起到惩戒作用。因此,加快新闻摄影的立法进程,使新闻摄影工作有法可依,是我国新闻界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规范市场竞争机制和监督机制

新闻媒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伦理观,同时也要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伦理观,让这个社会变得充满温情,不要为了迎合一些受众的低级趣味而拍摄一些严重违背新闻伦理的照片。其次,需要借助社会监督和舆论压力,让违背新闻伦理道德的新闻图片“销声匿迹”。

总之,目前国内的各类期刊、博硕士论文、相关研讨会的成果、行业记者的经验总结以及部分新闻报道中,都涉及了关于新闻摄影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广泛,研究方向侧重于个案化研究和具体问题的剖析,研究角度涉及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对新闻摄影失实、新闻摄影侵犯个人隐私权、灾难新闻报道等产生的新闻摄影伦理道德问题进行了深度剖析,并指出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供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但大多数的研究缺乏严密的理论框架,对影响新闻摄影中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原因的剖析处于泛泛而谈的层面,没有从更深层次的内外部原因进行深挖。

参考文献:

[1] 张丹.新闻图片传播的伦理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8:12.

[2] 周来光.新闻摄影中的社会伦理道德观[J].采写编,2015 (10):45-46.

[3] 程艳华.浅析新闻摄影造假的成因与对策[J].改革开放,2010(10):24-25.

[4] 林双.客观的镜头与主观的意识——虚假新闻图片的成因与规避[J].江苏社会科学,2007(5):232-236.

中图分类号:J41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330-02

作者简介:谭伟志,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新闻摄影
新闻摄影中不同的拍摄角度及效果
新闻摄影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及对策
从抗洪救灾报道看新闻摄影的全媒体创新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从《忠诚与求实》的拍摄谈新闻摄影的突破
新闻摄影应用于公安宣传工作路径探析
网络时代新闻摄影的新发展
数字时代新闻摄影的挑战与对策
数字化时代新闻摄影实践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视觉创新:县市媒体转型的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