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中不同的拍摄角度及效果
2017-01-12赵建军
赵建军
【摘 要】长期以来拍摄角度在新闻摄影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样场景不同角度可以反映出摄影者不同的拍摄风格和构图意愿。新颖、特别的角度更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并引发读者的共鸣。情感交互共鸣是将读者引入新闻作品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新闻摄影 拍摄角度 效果
我们一般认为“新闻照片”这一概念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由《PicturePost》《Life》等杂志提出来的。简单地说,新闻照片是新闻拍摄者拍摄令人感兴趣的并将之发表在相关媒体上的照片。在新闻照片中,一般的传统画面拍摄的凸显人眼等高的角度已司空见惯,很难再引起读者的兴趣。人们更需要对视觉冲击大的照片,知名图片编辑柴继军曾谈到,在收到的众多摄影作品中,他认为沮丧的照片基本都是单一乏味的作品。真正能提高读者兴趣的摄影照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拍摄角度与摄影者所想表达的角度相同。在本文中,笔者着重要讨论的是新闻摄影照片如何能让更多的人感兴趣,以下重点谈谈相机的不同角度所产生的效果。
一、平角
就新闻照片而言,图片的动感已不能满足读者日渐多变的需求,新闻摄影记者若要与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必须赋予照片最能揭示现场任务真实情感的角度。
1.简单却震撼的低角度。美国摄影师钱伯斯曾说过:“别怕脏,尽量把你手中的相机放低,把镜头伸到拍摄场景面前。”《威奇塔鹰报》发表的由摄影师金·约翰逊拍摄的新闻照片《堕胎诊所前的示威》中,摄影师将相机压得很低,并用平角度拍摄。作品给读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极其深刻,当然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并非最终目的。这张照片最重要的是几乎贴在地面上的地平角更能表达这种示威活动氛围。这是发生在美国堪萨斯州一家堕胎门诊前的一次非暴力示威活动。示威目的是反对堕胎。照片中,女人们趴在地上,让读者看到的同时也感受到这些示威者内心的祈求与无助,反对堕胎是这次示威活动的最终目的。通过这个不同寻常的超低视角,作者向读者传递着那些尚在腹中的小小胎儿的祈求和无助,这张照片在充分诠释这场无声示威活动的同时,同样给读者带来心灵上的震撼。
新闻照片被赋予非同寻常的震撼力,这正是新闻摄影记者孜孜以求的重要目标。在这幅作品拍摄时,新闻记者同新闻当事人一起趴在地上的同时,已经不仅是将镜头伸到当事人之中,更是将镜头伸进了当事人的心灵深处。那些没有到现场的读者也能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现场的氛围,触碰到当事人的心灵。新闻照片的震撼力油然而生。
平角度重压得极低的角度是不同寻常的,这种角度具有一种让读者驻留目光的吸引力,这种被吸引只不过是被感动的前提,最重要的是这种超低平视角能够很好地与这事件的本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人“一见而惊 目不敢去”,使读者在凝视照片的同时在思考被吸引的原因。新闻照片的最高境界就是引发读者的思考,并让读者最大限度地感受现场范围,感同身受当事人。《华盛顿邮报》知名编辑乔·艾尔波特在寻找“最高档次”照片活动中,获奖的照片都是能够让读者接近现场、并且与新闻发生共鸣的照片。
2.“残缺”之美的联想。艺术从来都不缺乏叛逆者,艺术有自己的法则,艺术又没有确定的法则。这两句话对于新闻摄影完全适用。对于新闻摄影来说,精到的、突破固定章法的角度同样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甚至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路易斯邮报》发表了摄影记者罗伯特·科恩拍摄的新闻照片《纪念》。该幅照片表现的是一场纪念活动,纪念那些参加越战并失去年轻生命的战士。照片拍摄的角度使用了接近人眼视角的平视角,照片前景中士兵的头部都没有在视图中,这种不完整更加凸显了后排戴着氧气罩参加纪念活动的老兵。通过这种前排不完整的高大、威猛和后排虚弱老兵的强烈对比来激发读者的联想。
二、理智与情感并存的仰角度
肯尼斯·科布勒是旧金山大学的教授,他说过:“即便是拍摄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会议室,坐在地板上或者站在凳子上拍摄都会给照片带来不同的乐趣。”俯仰不同的角度拍摄的照片可以给普通会议室带来不同的感觉,也能够给事件本身带来非常深刻的含义,这种含义并不是摄影记者强加给这个事件的,而是摄影记者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挖掘事件本身应该具有的含义。
一般情况下,使用仰角拍摄物体时,被摄物体一般高于相机,图片拍摄出来的感觉是一种从下往上看的视角,这种视角拍摄出来的物体给人一种高大威猛的感觉,使读者产生一种尊敬的情感体验。这个理论是每个摄影记者都应该知道的。仰角拍摄所产生的效果不仅仅是读者的感知的敬仰。
《橘子郡记事报》发表了一篇由记者布鲁斯·钱博斯拍摄的关于纪念美国“9·11”事件两周年的照片。这张照片使用了几乎垂直的大角度向上仰角拍摄。这幅照片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强大的冲击力,以及这种冲击力下产生的复杂情感。这张照片中仰角下降半的国旗让读者产生一种强烈的哀思,这种哀思是一种关于国家、国人的凝重的哀思,而大仰角下军人的形象又显得依然坚强。这种不同寻常的角度给读者传达出一种复杂的情感。
三、积极向上的俯角度
一般情况下,使用俯角度拍摄物体时,摄影对象比相机的高度低,视觉感官效果让人们有一种从上往下看的俯视感觉。在这种俯视效果下,被摄物体从感官上有一种渺小、低矮的感觉,这类照片使读者从心理上产生一种蔑视和压抑的情感。例如在《西古县村纪事》中,记者在对官僚主义作风严重的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拍摄时就采用了这种拍摄角度,这种角度更能表达出作者对官僚主义作风的蔑视态度,使得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俯拍都是表达蔑视的态度。新闻摄影记者关键是要把使用的角度与新闻事件整体结合起来,让角度成为读者了解新闻的窗口,成为走进事件的大门。
《罗厄诺克时报》发表了乔·迈尔特次拍摄的一张新闻照片,该新闻照片表现了一个由三十多个同学组成的班级共同鼓励一个身患骨癌的同学,由于长期化疗身患骨癌的同学失去了头发,全班所有人都剃成光头来鼓励这个同学的场景。这张照片就是采用了大角度俯拍视角进行拍摄的。这张照片并没有让读者感觉一种蔑视的感觉,反而在向读者传递一种爱,一种希望,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在这张照片中,三十多个光头让读者感觉到一种爱,患病同学仰起的脸上布满笑容,让读者深深感觉到一种爱在包围着一种希望,这种希望就是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通过一个不寻常的俯角可以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浮想联翩的斜角度
“正面利于交锋、侧面表现运动、背面较为含蓄、斜面最为丰富”这条定律是摄影记者较为熟悉的理论。摄影记者如果想要表达更为丰富的信息时,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斜面视角来进行拍摄,这种照片可以让读者在丰富的内容之间自己去寻找内在的联系并产生联想。照片中不同形象间的关联是读者产生感动的源泉。例如朱迪·格里塞迪的作品《疗养院系列》中就有一幅是用斜面角度拍摄的。构图采用斜线构图,右前端是一位歪斜着身子坐在轮椅上熟睡的老人。老人身后的场景是空荡荡的走廊。读者注意到老人背后的空荡走廊第一时间就联想到了这位老人是一位孤独并疏于照料的老人。这幅照片的作者也正是想用这种角度来“控诉”疗养院护理条件的恶劣。摄影记者都应该知道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的摄影作品才是优秀的新闻照片。第一:信息全面地告知读者;第二:视觉要有足够的吸引力;第三:接近真相;第四:真情实感表述。在这四个重要指标中,视觉中足够的吸引力和真情实感的表述以及阶级性的营造都在考验记者是否具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在新闻现场寻求更加刺激、更能表现本质不同的能力。
我们对以上几幅照片进行对比分析后可以得出:新颖不同寻常的角度,基本都有显著的变形作用,它能够把客观表现的真实内容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放大,让这种表现变成更深刻的象征性真实。读者大都是在象征性真实中被感动而产生共鸣。
当然,摄影角度的经常变换,绝不是要摄影者可以去追求标新立异。不同角度的拍摄只是新闻摄影中的一种形式。相对于这种形式,摄影师更应该注重的是拍摄的内容。无论什么时候,内容永远高于形式,形式只是为内容服务的。经常变换拍摄角度是要求新闻摄影师根据新闻现场的需要,使用最能体现事物本质的角度,最能揭发新闻中人物内心的角度来拍摄,使读者深受感染,产生共鸣。新颖的角度可以让新闻事件更加鲜活,更加有吸引力。
(作者单位:灯塔市对外宣传工作办公室)
【参考文献】
[1]杨乔栋. 新华社伦敦奥运会体育新闻图片报道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4;[2]陈骊. 浅谈专题新闻摄影角度的创新[J]. 新闻世界,2012,07:258-259;[3]赫明全. 新闻摄影中拍摄角度的选择和运用[J]. 新闻研究导刊,2015,24:160;[4]赫明全. 新闻摄影中拍摄角度的选择和运用[J]. 新闻研究导刊,2015,24:160;[5]吉亚南. 新闻摄影记者的拍摄角度探析[J]. 新闻传播,2014,0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