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2016-02-28王宁
王 宁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策略研究
王 宁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成为网络信息传播的先行军,作为国家高层次人才,我国大学生将在未来扮演多重角色,其素质也将决定我国未来社会发展的整体状况。本文浅析了在新媒体时代培养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策略方案。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策略
新媒介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推动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和文化创新改革,也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人们享受着网络信息革命带来的美好生活,但海量信息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判断。在新媒体时代,正确培养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变得尤为重要。
一、新媒介素养的阐述
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戈尔德马克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为“New Media”(新媒介),“新媒介”概念由此产生。新媒介主要类型包括手机、博客、微博、微信、客户端以及H5、AR、VR等。
媒介素养是人对媒介的认知能力。这种能力是作为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而不是指从事媒介传播和研究的专业特长。可以简单解释为人们在新媒介中面对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判断、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二、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现状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获取了大量信息,但同时也加大了新媒介信息的选择难度,对信息的理解度和理性批判不足,特别是对网络信息辨识度不高,造成了无意义的信息传播和污染。
(一)对新媒介信息的选择和认知不足
这种选择性态度认知由于每个人的兴趣、爱好、研究方向、接触环境等不同,势必会对信息的选择和认知产生片面而不是全面的认识。大学生仅仅通过大众传播或是人际传播就对事件进行自我暗示或选择,容易造成对客观事件的认知不足,进而影响对事件的认知和判断。
(二)对新媒介信息的理解度和理性批判性不足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容易生活在大众媒介议程设置的“拟态环境”中,看到的是大众无法经历的媒介事件,无法接触的媒介人物,久而久之就会被大众媒介提供的媒介环境当成现实环境,对客观事件或人物产生片面的理解和非客观的批判。
(三)对新媒介传播运用不足
大学生在新媒介运用上更多偏向娱乐、游戏,媒介信息传播更侧重于娱乐化、通俗化。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蒂芬森认为,人们摆弄媒介与其说是出于功利的考虑,不如说是为着游戏的目的。大学生把新媒介的功能只作为娱乐应用,大大降低了新媒介本身所具有的信息传递、实践应用等功能。
(四)对新媒介不良信息的抵制能力较弱
新媒介环境下大众媒介的“把关人”作用削弱,一大批自媒体自身媒介素养不足,对传播方式途径内容不把关,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大量涌入。而大学生对这方面对不良信息认识不足,低估了不良信息的影响,“人肉”搜索、信息泄露等不良信息让大学生们防不胜防。
三、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培养
(一)创造培育适合大学生新媒介素养的外部环境
1.建立健全主流媒体“把关人”体系。主流媒体作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它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面,一直扮演着“把关人”的重要角色。需要健全以传统媒体为主力军,新媒体为冲锋军的全媒体体系,促进以质为主,进一步强化“把关人”体系。
2.构建校园新媒介健康环境。校园媒介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正确引领大学生思想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构建校园文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需要学校在构建校园新媒介环境中正确利用新媒介,不能只是简单地复制粘贴系统通知,必须学会利用各种媒介正确引导大学生思想文化建设,如举办大学生摄影节、社团文化巡礼月等让大学生们参与其中,协同促进校园新媒介环境建设。
(二)普及完善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
1.普及完善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目前,部分高校开设的媒介素养教育,其授课方式大部分仍是以传统的教师口授为主,没有专用的教材,教学效果相当有限。这种教育方式缺少针对性和现实性,不能构建起大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解析能力,也会影响对媒介的使用能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疑问和误解,甚至影响今后媒介素养的培养。教师们需转变教学观念,为大学生量身打造新媒介教育课程,使新媒介素养教育在大学新生入学伊始就进行普及。
2.强化以实践为主的“第二课堂”。学校应该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田间地头。多倡导大学生动手实践,如动手拍摄纪录片、社会调查新媒介在城乡中的使用比例、分组进行校园新闻的采访拍摄剪辑等。正确使用新媒介,避免片面受到娱乐的麻醉作用,从而使当代大学生成为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
(三)积极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1.修身齐家,知行合一。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大学生要做到多学多问、勤于思考、慎思笃行,反思新媒介的利弊。多阅读大众传播经典书籍,提升自我修养。同时,新媒介的运用和认知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只有知行合一才能知道新媒介的利弊,加强自身对媒介信息的辨析和批判。
2.理性批判,兼济天下。大学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新媒介的批判是扬弃。大学生需要强化自我意识,提高自我素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中为体,以西为用,批判地看待新媒介对自我、对社会、对国家、对中华民族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大学生需要强化社会责任意识,不随意发布虚假信息和负面信息。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要自觉理解媒介内容及其意义,加强自身对媒介信息的辨析和批判。
[1] 李彬.传播学引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57.
[2] 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 出版社,2006:122.
[3] 李晓韵.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D].辽宁大学,2013.
[4] 黄楚新,王丹.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人的媒介素养[J].青年记者,2014(10):11-12.
G206.2
A
1674-8883(2016)24-0283-01
王宁(1993—),男,河南漯河人,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2015级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