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初期中国新闻业的苏联倾向

2016-02-28周梦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上海200241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建国初期新闻事业

周梦清(华东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上海 200241)



建国初期中国新闻业的苏联倾向

周梦清
(华东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上海 200241)

摘 要:本文从建国初期(1949~1956)7年时间内中国新闻业重建和改造过程中的苏联倾向入手,讨论新闻政策、新闻实业、新闻学研究中的苏联倾向表现,分析其背后的历史、现实、环境等原因。并通过新闻“二次改革”中苏联倾向审视批评后的自我突破,提出今日新闻业建设中应理性对外学习,坚持自我特色的建议。

关键词:建国初期;新闻事业;苏联倾向;自我突破

一、文献综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诞生。“建国初期”从史学界界定,是指1949年10月1日至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这段时期,也是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对建国初期中国新闻业的研究,目前文献主要关注建国初期报纸改造、新闻批评、新闻思想、报道方式等几个方面。例如,《建国初期民营报纸新闻业务改造的路径及意义探寻》一文,通过考察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营报纸在新闻来源和报纸分工等两方面的转变,探询其在新闻业务上的改造和转型,为今天新闻业务模式型塑提供借鉴。《新中国“人民本位”新闻思想的历史探源》则从建国初期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新文艺路线的确立、典型人物报道三方面阐述中国新闻思想中的“人民本位”新闻思想体系。

而对于中国新闻业的苏联倾向研究主要有吴廷俊的《对“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历史考察》等。吴廷俊认为,1949年前,中共新闻工作“以俄为师”是成功的,20世纪50年代学习中存在着各种负面效果。例如,全国实现党媒国媒一体化,建立起控制本位的新闻体制;公开批评受到限制,很快变成了“新闻批评难”等。而《中国和前苏联当代新闻改革的比较》一文则分析了中国和苏联新闻改革的异同点,在相同点上认为中国与苏联都具有新闻制度上的全民所有制,新闻观念上的“工具论”、“喉舌论”。

二、新闻业苏联倾向的表现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第49条指出:“保护报道真实新闻的自由。禁止利用新闻以进行诽谤,破坏国家人民的利益和煽动世界战争。发展人民广播事业。发展人民出版事业,并注重出版有益于人民的通俗书报。”自此,中国共产党对新闻业的改革逐渐开展起来,而新闻业改革中的苏联倾向主要表现在新闻政策、新闻实业、新闻学研究3个方面。

(一)新闻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新闻界学习苏联工作经验开始的标志是1950年1月4日《人民日报》开办《新闻工作》专刊。这份刊物主要就是介绍苏联工作经验,创刊号《编者的话》中写道,在创建我国人民新闻事业的过程中,有一个“便利条件”,就是可以“大量利用”苏联的“丰富的经验”。

在新闻制度建设上,中国与苏联都实行新闻事业国有制,所有新闻事业为国家所有,受党和政府的控制,实行清一色的党委机关报。中国建国初期新闻业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党政控制”,而这一政策也是来自苏联。

1953年,中央宣传部对于中共广西宜山地方委员会机关报《宜山农民报》的自我批评做出批示,题为《复党报批评同级党委的问题》:“党报是党委会的机关报,党报编辑部无权以报纸与党委会对立。党报编辑部如有不同意见,它可在自己权限内向党委会提出,必要时并可向上级党委、级党报直至中央提出,但不经请示不能擅自在报纸上批评党委会,或利用报纸来进行自己与党委会的争论,这是一种脱离党委领导的作法,也是一种严重的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党委会如犯了错误,应由党委会用自己的名义在报纸上进行自我批评。”[1]1953年的这份复示中的用语与苏联1939年7月25日的《关于<争取新北方报>主编札(萨)多夫同志》决议基本一致。

(二)新闻实业

建国初期,中国新闻业中的苏联倾向还体现在新闻实业上,党报的实际操作中存在很明显的模仿情况。当时有人认为“《真理报》标题就是好标题,塔斯社的导语就是好导语”。这导致当时中国的党报主要以苏联报纸为模板,学习其标题、导语、新闻写作方式、新闻报道角度等所有方面。

另外,对苏联新闻业的学习也有很明显的教条主义倾向。例如,片面地认为,《真理报》从不登“更正”,是“没有错误的报纸”。因此,当时的中国机关报便提出要“为没有错误的报纸而奋斗”。这种观点导致当时的中央机关报怕犯错误,处处小心,千篇一律,缺乏生气和创新。苏联强调主要报道任务是肯定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切重要成就,于是在我们的报道中也片面地强调成就报道,以至于最后很多报道变成“报喜不报忧”。甚至由于《真理报》每天有一篇社论,中国新闻业的报纸不论有无必要,《人民日报》和全国许多报纸都绞尽脑筋做到“每天都有一篇社论”。

与此同时,建国初期中国新闻业也与苏联进行了多次学习交流活动。据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国际联络部的供稿资料:“近年来,中国新闻广播界应苏联的新闻广播界的邀请,每年都派有代表团去苏联访问并实习,其中比较大的代表团有:1953年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访苏代表团,1954年的新华社赴苏访问及实习代表团,以及分别在1955年、1956年、1957年访苏的三个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总人数80多人。”

(三)新闻学研究

建国初期,中国新闻业的新闻学研究也体现出了苏联倾向。在新闻学教材的编写上,也参考了苏联的新闻教材。例如,1954年北京大学新闻专业制订的教材《新闻工作理论与实践》,就是以莫斯科大学新闻系教学大纲为模式,主要也是参考苏联的新闻学教材编写经验,进行重新加工。

据统计,这一时期的苏联新闻学教材达到48种之多。著名的如萨丘柯夫和扎斯拉夫斯基著《布尔什维克报刊·资产阶级报刊》、人民出版社编的《布尔什维克报刊文集》、诺维科夫著《报纸是党的有力武器》、中国人民大学译的《党和苏维埃报刊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大纲》、中共中央高级党校译《党和苏维埃报刊理论与实践的几个问题》、新闻总署办公厅译的《联共(布)高校党校新闻班讲义选译》等。[2]这些著作对苏联党和政府主管的新闻传媒各个方面都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

在建国初期,中国新闻业的新闻学研究的主要参考对象都是苏联,不论是新闻学教材的编写还是新闻学著作的出版,都可以看到明显的苏联倾向。

三、新闻业苏联倾向的背后

建国初期,中国新闻业改革在向苏联学习之际,呈现出一种苏联倾向。而这种表现的背后,主要是由中国新闻业的历史溯源、中国当时的现实背景以及国内外的环境决定的。

(一)历史溯源

“北方吹来十月的风”,中国新闻业的苏联倾向有着一定的历史溯源,因为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开始受到苏联的影响。1920年,最早由共产国际派到中国帮助建党的维经斯基及其夫人库此列佐娃以及马马耶夫等全都是以俄文报纸《生活报》记者的名义进行活动。在当时,他们不仅指导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也开始指导中国共产党创办党报党刊。

而之后,中国共产党在发展新闻事业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向苏联学习。20世纪40年代后,中国共产党的党报党刊上常常翻译出版或刊登苏共新闻工作的论著供新闻工作者学习。例如,1942年2月8日,在延安干部会议上,散发了一本题为《宣传指南》的小册子,选编了四篇文章,其中就有两篇是苏联的,一篇是从《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要读本》上摘录下来的,内容是列宁怎样做宣传;一篇是从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第七次大会报告上节录下来的。

因此,中国建国初期新闻业的苏联倾向并不是一个突然的决定,而是有着一定的历史原因。中国新闻业从一开始就受到了苏联新闻业的影响,因此建国初期在进行新闻改革时开始学习苏联可以说是一种历史的选择。

(二)现实背景

建国初期,党的任务发生了改变,开始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为改革新闻业,中国选择了学习为主,从苏联经验出发进行中国新闻业建设。

中国新闻业的苏联倾向也与当时中国的整体环境有关,当时中国向苏联学习其实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1949年6月20日,在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而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毛泽东总结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作,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从建国初始,毛泽东就开始强调要“走俄国人的路”。

由于中国与苏联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且认同苏联模式,因此当时的国内环境就是学习苏联。在对待“苏联模式”问题上,1953年,毛泽东在政协一届四次会议上指出:“我们要进行伟大的国家建设,我们面前的工作是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不够的,因此,要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因此,在建国初期的现实背景下,中国新闻业的苏联倾向并不意外,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三)外部环境

建国初期新闻业的苏联倾向也与当时的外部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新中国建立初期,世界刚刚经历世界大战,世界权力被重新分工。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两大阵营对立。在这样的世界环境的影响下,中国与苏联同盟,并对西方资本主义进行一定的抵抗。例如,1960年《半月谈》中的文章《中苏同盟无敌于天》写道:“帝国主义者为了妄图消灭社会主义阵营和挑起新的世界大战,正在无所不用其极地挑拨中苏关系,破坏中苏团结。但是,他们的阴谋是决不能得逞的。中苏两国利益一致,命运相共,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将我们两国分离开。”

可以发现,当时中国在紧张的世界环境下,与苏联关系紧密。在国际报道中,中国也和苏联一样,对社会主义国家持称赞态度,对资本主义国家持贬斥态度。因此,建国初期新闻业的苏联倾向其实和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有所关联,在这种友好的外交环境下,两国新闻业不断交流学习,新闻业受到苏联影响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四、苏联倾向中的自我突破

(一)审视批评

建国初期,中国新闻事业的苏联倾向在一段时间内对我国的新闻业改革是有着明显的效果的,但同时也存在很多弊病。尤其是当时在学习苏联时存在的绝对化、教条主义、盲目迷信等问题,到1956年已非常严重,毛泽东、刘少奇等领导人都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指示和批评。

1956年6月28日,刘少奇在对新华社工作的讲话中提到学习苏联的问题:“人家的东西,有的能照办,有的不能照办。不要把人家错误的东西搬过来。在我们同志中间要破除迷信,遇事要有分析,要有批判,不要迷信,不要盲从。要有思考,要有创造性,要有独立性,才可以把事情办好。”毛泽东认为:“对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经验要有批判地接受,不能无条件地接受。不分好坏,不看条件,一律接受,一律学习,一律照办,就是教条主义,就是盲从,就是迷信。”

在对苏联倾向的重新审视中,新闻“二次改革”对苏联倾向的问题又一次进行了阐述。在向苏联和东欧民主国家学习的问题中也提到,经验要有批判地接受,不能无条件地接受,要去掉依赖性,依赖塔斯社是不好的。在“二次改革”中,中国新闻业在审视、批评了苏联倾向后,开始进一步建设更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事业,实现了进一步的自我突破。

(二)中国特色

新中国的新闻事业,从1949年至1956年,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在经历了7年的改革后,新闻业构建了比较完整的新闻业结构,改革中取得了很多进步,也有很多教训。在建国初期向苏联学习后,中国新闻业的“二次改革”,不仅对苏联倾向进行了审视、改革,也更具有中国特色。

“二次改革”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人民民主。1956年8月,中共中央批转《人民日报》编委会就七月改版向中央的报告,其中指出,为了便于今后在报纸上展开各种不同意见的讨论,《人民日报》应该强调它是党中央的机关报又是人民的报纸。过去有一种论调说,“《人民日报》的一字一句都必须代表中央”,“报纸上发表的言论都必须完全正确,连读者来信都必须完全正确”。这些论调显然都是不实际的,因为这不仅在事实上办不到,而且对我们党的政治影响也不好。今后《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除了少数的中央负责同志的文章和少数的社论以外,一般可以不代表党中央的意见,而且可以允许一些作者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我们共产党人的见解相反的文章。这样做能使思想界更加活跃,使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愈辩愈明。各地党委今后也要强调地方党报是地方党委的机关报又是人民的报纸。

在“二次改革”中,中国新闻业进一步发展,一系列新的报纸和刊物逐渐出现,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事业开始有了发芽的趋向。

(三)历史启示

建国初始,中国新闻业的苏联倾向明显。对此我们应该能够看到,在对外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这个度,既要学习,又需要理性地学习,而不是照搬照套,僵硬地模仿。这对我们今天的新闻业对外学习也有所启示。

中国新闻业对外学习,首先是有益处的。向苏联新闻界学习,使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得以有机会系统地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理论,特别是列宁的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观点,是非常珍贵的。但与此同时,当时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失误,也对中国新闻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其关键原因就是学习过程中的处理方式只是纯粹的套用,这必然是不合适的。如何理性地学习是问题的关键。

对于我们今日新闻业的对外学习来说,我们既需要有开放的态度,积极向外学习其他国家、组织的优秀新闻经验,又需要从自身考虑,结合自身国情,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坚持自己的新闻原则,汲取外来经验中的优秀内容,过滤不适合我国国情以及不好的经验,从而使我国的新闻业

得到进一步发展。

五、总结

建国初期的7年时间里,中国新闻业初步构建,初步形成了格局,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苏联倾向。在新闻政策、新闻实业、新闻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向苏联学习,这是由中国新闻业的历史背景、现实情况以及外部环境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新闻业一方面吸收了苏联新闻业中的优秀思想,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僵硬模仿、照搬照套苏联模式等问题。后期在新闻“二次改革”中,中国新闻业开始对苏联倾向进行重新审视批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事业,实现了自我突破。这一时期对外学习的经历,可以为今日我国新闻业的对外交流学习提供借鉴。

我们也可以看到,在建国初始,新中国新闻业的内部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的改革必须要与国情相结合,在改革的过程中不断调整、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有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中)[M].新华出版社,1980:279,483-484.

[2] 郑保卫.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史[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336-337.

[3] 丁骋.建国初期民营报纸新闻业务改造的路径及意义探询[J].文化与传播,2012(03):34-38.

[4] 吴风.新中国“人民本位”新闻思想的历史探源[J].新闻大学,2014(03):6-11.

[5] 张杰.联系实际 联系群众——建国前后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思想探索[J].青年文学家,2009(20):69.

[6] 林枫.继承发展毛泽东新闻思想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J].新闻与写作,1994(02):1-3.

[7] 万京华.毛泽东与新中国的新闻事业[J].百年潮,2014 (01):27-33

[8] 陈力丹.刘少奇的新闻思想及其理论意义[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8(02):67-79.

[9] 张之华.建国初期新闻教育与新闻学研究概述[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2(02):169-176.

[10] 吴廷俊.对“学习苏联新闻工作经验”的历史考察[J].国际新闻界,2011(07):102-107.

[11] 张瑞栋.中国和前苏联当代新闻改革的比较[J].考试周刊,2007(13):123-124.

[1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合订本)[M].人民出版社,2009:1359-1360.

作者简介:周梦清(1993—),女,硕士,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21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054-02

猜你喜欢

建国初期新闻事业
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
新闻事业的文化属性
唱响主旋律 党性最鲜明
建国初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故事化”叙事——以《高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为例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
建国初期工业化建设与现代工人的塑造*——以“王秀珍思想”讨论为例
我国首发新闻事业整体发展报告
论市场经济对新闻事业的影响
建国初期剿匪斗争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