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博客到微信 论信息“细菌式”传播
2016-02-28朱宇玲
朱宇玲
(湛江日报社,广东 湛江 524049)
从博客到微信论信息“细菌式”传播
朱宇玲
(湛江日报社,广东湛江524049)
摘要:博客、微博以及微信这三种传播方式,具有快捷直接、人传人、信息“一变二,二变四”、传播呈“裂变”等特征,笔者认为其传播方式可称为“细菌式”传播。然而,由于三者自身的局限性,必不能代替传统媒体。
关键词:博客;微博;微信;自媒体;新闻;传播;传统媒体
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大众获知外部世界最新信息主要靠传统传媒的新闻报道。可以这么说,中国媒体的议程设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公众所能获知的信息。但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这个格局迅速扭转。
从2002年起发展至今,博客、微博以及微信这三种传播方式,具有快捷直接、人传人、信息“一变二,二变四”、传播呈“裂变”等特征,笔者认为其传播方式可称为“细菌式”传播。
一、博客、微博、微信迅速占据市场
2002年,由方兴东、王俊秀开通的博客中国(blogchina)网站,拉开了博客在中国的全面启蒙和推动的序幕。2005年3月2日出版的《瞭望东方周刊》中有一篇名为《中国将进入博客时代?并非所有人都为之叫好》的文章,它指出博客第一次成为第一信息源,超越了传统门户和传统媒体,从而见证了博客的价值。2005年11月,江西九江发生地震。在这次地震报道中反应最快的不是传统媒体和网站,而是“博客网”的一个名叫“寻找东海岸”的博友,他对地震信息的发布比各家媒体都早,甚至连以速度取胜的新浪网也自叹不如,比其晚了约半个小时。
正当新闻界在争论到底博客会不会成为广播、电视台与报纸之外的第四种媒体时,博客当中的一个分支——微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为网友的新宠,风头甚至盖过了“母体博客”。
截至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5.36亿,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当地时间2014年4月17日上午,新浪微博(Nasdaq:WB)正式登陆美国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微博上市首日涨19%,收20.24美元,市值40亿美元。
然而,互联网世界永远不会停止更新换代的步伐。2011年1月21日,腾讯推出了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它支持网友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需消耗少量网络流量)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依托腾讯原有的QQ用户,无需像新浪微博前期使用明星效应推广的方式,使用微信的人数轻易迅速增长。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微信已经覆盖中国90%以上的智能手机,月活跃用户达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
二、先天四大特点,带有自媒体性质
从博客到微信,尽管终端从电脑变成了智能手机,但三者均是基于互联网的传播。在消息的传播过程中,三者呈现出以下几个共同点:
人对人的传播。传统媒体是以新闻载体直接对人群传播。博客、微博与微信直接是个人在所属的社交网络中承担着传播者与发布者的身份。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地进行。
互动性强。由于网络的即时性,相对传统媒体,博客、微博与微信中传播者与受众的交流更加容易、更加快速。在博客、微博与微信中,传播者与受众在生活中的社交圈子有所重合,也进一步促进了互动。
消息传播速度快。传统媒体发布消息一般要经过专业记者采写和后期制作之后才能与受众见面。但是博客、微博与微信的消息制作无需繁琐的过程,人人皆可是“记者”。依托网络的快速便捷,消息能即时、一对多地传播。方舟子遇袭、唐骏学历门、闽籍船长冲绳获释回国等热门消息,都是在微博首发之后传播开来的。
更容易制造新闻热点。三者在信息发布、评论、转发等行为中实际上已经参与了信息内容的传播和建设,其舆论环境也快速形成。信息库快速建立,让热点新闻引发更多的讨论。这个过程犹如细菌的不断分裂发展,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因此笔者认为这种传播方式堪称“细菌式”传播。例如,微博“郭美美炫富”事件,首先就是在微博爆出,然后引起大片舆论,引发了一场公共道德的大讨论,一度成为新闻热点。
基于以上四个显著特点,博客、微博以及微信先天带有自媒体的性质。借助三者,公民新闻在新时代发展迅速,大有跟传统媒体一争天下之势。
三、自身存在三大局限,难以保证权威性
然而,博客、微博以及微信在传播新闻时,存在优势的同时也存在不足。依笔者之见,具体如下:
发布者传递信息的能力良莠不齐。随着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几乎所有的手机用户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正因如此,其水平自然参差不齐。这直接导致新闻事件传播的覆盖不全。
缺少专业把关,容易出现虚假新闻。笔者在进行采编工作的过程中,常常可以发现微信传播虚假新闻信息的情况,给市民造成了困惑。例如,前段时间微信中很火的“公交车可作为失联孩子联络中转站”与“110报警手势”,经向权威部门求证,证实这些皆是假消息。微信如此,微博、博客也难以避免。
新闻传播过程中掺杂着过多的个人感情色彩,极易造成网络暴力。博客、微博以及微信的信息发布者多从自身角度出发,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传播难以做到客观这一点。
由于受到这三点的限制,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微信与微博中作为第三方的新闻营销号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但具备权威性的依然是依托传统媒体存在的公众号。
四、结语
正是由于存在上述三点的先天不足,自媒体无法取代传统媒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可以放心“睡大觉”了。笔者认为,传统媒体要主动与三者融合,革新新闻传播方式。一方面,可以从自媒体中选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另一方面,借助自媒体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李海鹏.新闻信息传播的新平台——微博初探[J].商情,2010,13(15):144-145.
[2] 万丽萍.微博的特性及其舆论监督功能[J].新闻爱好者(上),2012,17(3):178-179.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2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