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级传播”视角下反转新闻成因及对策分析

2016-02-28徐悠扬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舆论媒介

徐悠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二级传播”视角下反转新闻成因及对策分析

徐悠扬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在当今这个讯息千变万化、资讯爆炸的时代,反转新闻颇为引人关注。单就刚过去的2015年来看,从“四川男子暴打女司机”事件、“庆安枪击案”到“河南大学生掏鸟案”,反转新闻可谓层出不穷。新闻一再反转,对社会产生了不良影响。如此一来,对该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应对对策的探讨就显得极为重要。

关键词:反转新闻;舆论;媒介

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而反转新闻是指针对同一新闻事实的报道,媒体后期的报道内容与前期的报道内容出现较大的差异,随着报道内容的不断深入与完善,新闻报道的内容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受众的立场随着报道内容急速两极化转变的新闻传播现象。[1]

一、反转新闻的危害

(一)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马克思说过:“人民的信任是报刊赖以生存的条件,没有这种条件,报刊就会完全萎靡不振。”对整个新闻界来讲也是如此,较高的公信力能让媒体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而公信力不足的媒体则会被最终淘汰。媒体的公信力下降并非从反转新闻开始,但的确被反转新闻加剧。

(二)阻碍社会信息的沟通

新闻反转日渐常态化,必然造成信息沟通不畅,正常的社会秩序将会受到影响。大众媒体是发布公共信息的机构,其公信力的下降无疑会引起受众对其发布信息的可靠性的怀疑,影响受众对客观环境的判断,从而使受众难以做出合理的环境适应性行为。

(三)威胁新闻自由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认为:“不自律,他律就会以正当的理由出现,结果牺牲的是传媒自由活动的空间。”新闻界内部的自律是获取新闻自由的重要保障,若自律的手段无法有效发挥作用,那就只能依赖他律的方式来进行约束。

二、反转新闻的成因探析

(一)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新闻的专业主义是一种独立于任何权威之外的新闻从业理念,要求记者以客观、真实、准确的态度去报道事实,挖掘事情的真相,把事实的原生态展现在读者面前。[2]我国新闻专业主义越来越受重视,但是媒体在新闻专业主义的运用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反转新闻的出现便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越来越注重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为了新闻发布的速度,媒体往往一有新闻线索就第一时间报道,筛选环节、核实环节及审查环节都被省略了。这一漠视新闻真实性的行为,给后续埋下了真相反转、舆论颠覆的隐患。

(二)意见领袖:推波助澜

拉扎斯菲尔德在“伊里调查”的研究报告《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意见领袖”的概念。“意见领袖”指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是媒介信息影响的中继和过滤环节。[3]2015年的“中国老人日本碰瓷”事件中,很多微博大V都参与其中,掀起了转发高潮,由此可见网络舆论领袖所造成的影响。

(三)受众:媒介素养不足

媒介素养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价能力、思辨能力以及创造和制作能力”。在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广大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多样化,所获取的信息量增加,获取信息的速度也大大加快。然而,如何在庞杂的信息中学会选择、理解和评价,如何保持自身的理性思维却成为一个难题。

普遍存在的刻板印象往往令公众在面对是非判断时,不够理智冷静。当一些凸显社会矛盾的新闻事件发生时,很多网民在事件详情尚不明朗的情况下,便根据自己的刻板印象盲目地发言表态。这样不理智的判断很可能埋没真相,后期,随着事件的发展,新闻反转的可能性很大。以庆安枪击案为例,在完整视频尚未公布、事实尚未澄清的舆情反转“前阶段”,公众舆论就指向了对民警开枪合法性、正当性的质疑。

三、反转新闻的应对策略

反转新闻不仅会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也会对当事人的名誉权、隐私权构成侵害,同时,这种新闻的泛滥还会对社会风尚造成不利影响。而要规避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善。

(一)媒体: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媒体从业者一定要坚定地遵循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努力地提升自身的业务素质,坚持真实、准确、客观、公正的报道原则。在这个极其重视信息传播时效性的时代,千万不要为了第一时间抢发新闻而忽视了对事实的核实。媒体要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切不可为了追逐经济利益而一味地跟风炒作,为了搏眼球甚至不惜制造新闻。新闻从业人员要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责,担当好“把关者”“瞭望者”的角色,始终维持正能量的舆论引导。

(二)意见领袖:引导网络正面舆论

在网络传播去中心化思维日趋泛滥的趋势下,要牢牢把握网络意见这一舆情把控环节,传播正面舆论,使理性网友的立场得到强化,立场不确定的网友的态度结晶,并尽量改变一些网友原本不正确的立场,与主流媒体一起凝聚使正面舆论中心化的向心力。在“大学生掏鸟获刑”事件中,初期网络舆论偏向认为贩卖几只鸟就判刑10年半,量刑过重,甚至有人趁机得出“人比鸟贱”的歪论。但是随着一些法律专家和野生动物保护专家纷纷站出来科普相关的知识,并支持法院的判决,加之官方及时披露相应的证据,我国触目惊心的猛禽盗猎利益链和灰色市场浮出水面,网络舆论开始发生发转。由此观之,正是这些专家和官博的言论,为后续对舆情的反思作了铺垫。

(三)受众: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

公众应当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尤其是媒介批判能力,它是当前受众要努力提升的能力之一。头脑理性的受众要以一种比较开放的态度对待媒介信息,在接收到媒介信息后,用质疑的态度对待信息,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得出独立的见解。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受众切记要保持一种客观、理性的态度。特别在凸显道德评价的公共新闻事件中,在事实的全貌还不明晰的情况下,切记不要凭借刻板印象、常识等就轻易对事件进行定性,更不要干脆将媒介平台当做泄愤的工具,为一些负面的舆论推波助澜,污染了网络环境。总而言之,充满理性的受众才能更好地推动媒介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黄楚新,王丹.逆转新闻的成因及应对策略——从媒介素养的视角分析[J].新闻与写作,2015(10):25-28.

[2] 郭镇之.舆论监督、客观性与新闻专业主义[J].电视研究,2000(03):70-72.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2.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108-01

猜你喜欢

舆论媒介
媒介演进中的戏曲形态衍生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