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反腐的舆论形成机制探究

2016-02-28李宛嵘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网络反腐形成机制舆论

李宛嵘

(西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网络反腐的舆论形成机制探究

李宛嵘

(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安710127)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网络反腐迅速发展,公众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反腐的热情持续高涨,其中网络舆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年来几个典型的网络反腐事件中舆论的形成过程的共性分析,探究网络反腐舆论形成的内在机制。

关键词:网络反腐;舆论;形成机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6年1月22日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50.3%。与此同时,利用网络舆论进行反腐的案例在近些年层出不穷,网络反腐产生并发展的基础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现实,这也反映了我国民众参与政治的积极性的提高,而网络舆论是网络反腐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因此研究网络舆论对反腐的影响十分有必要。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舆论形成过程进行分析,对网络反腐舆论的形成机制做一个粗浅的探究。

一、网络舆论——网络反腐的关键要素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网络反腐案件呈爆发式增长的趋势。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网络反腐具有其他反腐方式所难以企及的优势,如发言的匿名性、参与的便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等,而这些优势又都与网络舆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舆论,即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1]顾名思义,“网络舆论”即通过互联网传播或者表达的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纵观近年来比较典型的网络反腐事件,如“表哥”杨达才事件、雷政富“不雅照”事件,可以看出网络舆论在其中都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正是因为网络舆论以及由其引发的其他舆论场域的合力能促进反腐案件快速解决,所以近些年网络反腐才能发展得如此迅速。

二、网络反腐的舆论形成过程

(一)舆论初现

舆论在网络中的初现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网络举报,如前国家能源局局长、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被网友在微博实名举报,然后迅速引起网友讨论而形成舆论;还有一种是网络曝光,即由网友匿名在网络社交媒体曝出一些证据,如“微笑局长”杨达才的曝光就是网友指出一张新闻照片中杨达才带的“天价表”而引发众网友参与讨论而形成了舆论。

(二)网络扩散

网络扩散是网络舆论形成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由于反腐事件在网络平台的举报或曝光,加上事件本身具有一些吸引人的要素,如事件客体的身份、事件涉及性等因素,可以引起网友的重点关注和大量转发,这使事件在网络上快速扩散,网络扩散的范围和速度决定了网络舆论形成的速度和规模。

(三)舆论发酵

经初始曝光并在网络迅速扩散引发各方关注后,经过传统媒体的报道、网络的传播以及相关活动主体的广泛互动与讨论,参与事件的主体越来越多,影响范围越来越大。这样经过网络和传统媒体的进一步“发酵”,网络舆论才最终形成。[2]

三、网络反腐的舆论形成机制分析

(一)“典型人物”扩散机制

“典型人物”即网络反腐的客体。纵观近几年的网络反腐案件,其客体几乎都是所谓“高官”。可以看出,在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中,曝光客体级别越高,曝光效果越好,网络扩散速度也越快,所引发的网络讨论和网络表达也越活跃。如被举报学历造假、贪污受贿的前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在特大交通事故现场“微笑”的前陕西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杨达才等,无不是一经网络曝光就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并且消息扩散的迅速程度十分惊人。试想如果曝光对象仅是官位不高的官员,应该很难达到如此好的曝光效果,更不会扩散得如此迅速。

(二)“沉默的螺旋”发酵机制

“沉默的螺旋”是德国学者冯·诺依曼提出的一个传播学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在舆论形成的过程中,由于人们惧怕被社会孤立的心理而造成优势意见的大胆表达和劣势意见的沉默或转向,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我国学者谢新洲等在200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网络空间中依然存在社会孤立的动机及其所导致的从众现象,换句话说,就是“沉默的螺旋”效应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依然存在。所以在网络反腐事件的舆论形成过程中,我们几乎听不到或看不到相反意见的发声,因为从一开始,不管是社交媒体还是大众媒体,充斥的都是不利于事件当事人的意见,这种意见经过网友的传播和发酵,层层加强,更会给大众造成一种网友“同仇敌忾”的印象,即便人群中有持有不同意见的人,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这种压力之下,也会保持沉默或者转向附和优势意见。在这样的情形之下,网络舆论得以迅速发酵,网络反腐的力量才显得如此一致和强大。

(三)“舆论场域”互动机制

反腐事件中网络舆论的形成,并不仅仅是分散的公众参与的结果,而是会形成一个由群众、媒体、官方等形成的一个舆论场共同作用、相互促进而最终形成的。仅仅有公民个人的参与难有较大的社会影响,除了公民个人以外,网络舆论形成的参与对象还有作为意见“放大镜”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以及作为舆论对象的政府部门。各参与对象在互联网平台通过网络、媒体和官方舆论场域交叉形成的合力使网络舆论迅速形成,腐败案件得到及时查处。[3]

参考文献: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53.

[2] 韩恒.网络公共舆论的生成与影响机制——兼论网络反腐的内在机理[J].河南社会科学,2011,19(2):52-57.

[3] 于水,王占龙.网络反腐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基于2012—2015年10个典型网络反腐案件的分析[J].理论建设,2015 (6):21-27.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0-0060-01

作者简介:李宛嵘(1993—),女,陕西佳县人,西北大学2015级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网络反腐形成机制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人肉搜索与网络反腐“联姻”的原因分析
基于城乡双向流通的商贸流通组织体系形成机制分析
从药品价值链角度分析药品价格形成机制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网络反腐渐成反腐倡廉新战场
谨防严肃的反腐变成网络狂欢
提升民间反腐网站的质量研究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