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诗眼 知人世 赏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学策略

2016-02-28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县功高中陕西宝鸡721300

新丝路(中旬刊) 2016年1期
关键词:本册诗歌散文诗眼

王 卓(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县功高中 陕西宝鸡 721300)

寻诗眼知人世赏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教学策略

王卓(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县功高中陕西宝鸡721300)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所选诗歌时代跨度大,学生在解读时存在一定困难,但只要抓住诗歌感情线索,其它问题都迎刃而解。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寻找诗眼,了解时代背景,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所以,在此单元的教学过程中,牢牢抓住诗眼和时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诗歌;欣赏;感情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课本之一,学生经过近二年的必修课本学习,已积淀了一定的诗歌鉴赏知识和能力,只是这些知识、能力过于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本册选修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形成系统鉴赏诗歌的知识,知道欣赏诗歌应该从哪入手,应该如何鉴赏,从而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本册选修书是诗歌散文并行,本文只谈诗歌,散文不论。本册选修课本诗歌共三单元,即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探究诗歌主旨)、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意境)、“因气求声、吟咏诗韵”(体会诗歌声韵),这三部分由感情到意境再到诗歌内在韵律,层层深入,在一步步引导学生认知诗歌、鉴赏诗歌。本文论述的第一单元教学策略,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什么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简单来说,“以意逆志”就是通过作者笔下传达的信息去了解作者的感情、志向、情怀等;“知人论世”就是全面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作者的生平、经历等,再去探索诗歌主题。只有把这二方面都做到了,才能对作者的作品的有一充分全面的认识。在学习这一单元选文时,教师可以按照上面二点来进行诗歌解读,从而引导学生学会鉴赏此类诗歌。

一、寻找诗眼、体会感情

每一首诗歌都有它的主题,都有作者想传达出的某种感情或感悟,如何准确把握作者传达的感情,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应该做的事。教师可以先从小处着眼,即寻找诗眼。就象那画龙点睛的故事一样,点睛之龙可以飞上天空,一首诗的诗眼是作者感情的主要集聚点,也是能带领我们快速找到作者想传达主要感情的突破口。那么一着诗的诗眼在什么地方,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体现出来的呢?一首诗的诗眼可以存在于诗的题目中,也可以蕴藏在诗歌之中。而它的表现方式可以是一个词、也可以是一句诗。下面以本册书第一单元诗歌为例,分析诗眼出现的位置以及怎样围绕诗眼来把握作者感情。

首先,以赏析示例部分《长恨歌》为例。此诗题目之中已有表现感情的字眼“恨”,通过组织学生阅读诗歌,能简单地知道作者传达的是比天久比地长的恨意,至此可以肯定“恨”就是这首的诗眼,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围绕这一个“恨”字展开。找到诗眼后,就是围绕这个“恨”字,体会作者所传达的感情。诗中人物恨由何生?恨什么?以怎样的情节来展现?还有恨的应不应该等问题。这一“恨”字引领者作者驰骋文采,同时也带领着阅读者在此诗的情节中一路前行,所有的疑问在引导学生认真解读文本时,会一一得到解答,并让学生从形成自己的见解。

其次,以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为例。一谈到诗眼,很多人会认为诗眼是一个词,很少会想到一句诗。《杂诗十二首》(其二)的诗眼就是一句诗,诗歌的最后一句“终晓不能静”,是此诗的诗眼。再简单一点也可以看做是最后三个字“不能静”。不管这首诗眼是一句诗,还是三个字,有一点是不变的,“这首诗反映了归田之后的陶渊明并非‘浑身静穆’,他的济世之心并未泯灭。”[1]教授这一首诗时,不必像其它诗那样“循规蹈矩”的从头开始,可以采用“倒叙”方式,从诗歌的最后一句开始,一一去探究作者“终晓不能静”的原因。

二、联系时代、知人论世

不同人有不同经历,同一人,在不同处境也有会不同心境,所写作品会呈现不同风貌。因此,在鉴赏诗歌时还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心灵历程,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的思想变化。诗人笔下那些不同时期、地点的作品,同样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在本单元诗歌教学中,作者所处的时代及写作背景,是必须要重视的,因为这些在资料中和课本注解中都只占一小部分,小到如同电视剧的片头片尾曲一样,让阅读者觉得可以忽略不计。这就容易让阅读者产生误解,写景背景和作者生活时代不重要,只需简单了解即可,事实真是这样吗?我们还是第一单元选文为例,分析完之后,再给结论。

先看陆游的《书愤》,通过第一步诗眼入手,我们知道诗中传达的是:不能为国效力空负年华的悲愤。而此课课后习题中的《临安春雨初霁》一诗写作时间大致与此诗相同,然而诗中悲愤之情已不复存在,有的只是一种孤寂心情。联系作者经历我们可以知道,这两首虽然同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但是由于前后作者处境不同,所以所表达出的感情也不同。《书愤》是作者闲居阴山失意之时所作,故多愤激之情;《临安春雨初霁》一诗写于被任命为朝请大夫、权知严州军事时所写,那种报国无门的幽愤已不复存在了。据此,我们可知道,作者经历,时代背景是万万忽视不得的。

再有陶渊明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是隐士的象征,高洁、安居田园是世人对他固有的认识,可这样的认识遇到具体的诗歌还是要具体分析的。如在《杂诗十二首》(其二)中陶渊明表现出的情感完全与我们认知的不同,他不再是一位安于田园的隐居者。少了自己田园诗歌中那份清逸,多了一份类似于其他封建文人的伤叹,多了一份抱负难伸的感慨,一份久居田园无人识的悲哀。这与我们以前认识的陶渊明有很大差距,其实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我们不难得出,正因为这样一类诗陶渊明在我们面前才变得更加真实。在《归去来兮辞》的序言中,我们看到陶渊明也曾有步入仕途的愿望,而他陶侃后人的身份也曾让他一度倾心政治,只是出身寒门,在那个等级森严的时期无力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才醉心田园,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通过分析此诗,联系作者经历、身份,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陶渊明醉心田园,却不曾让那颗向天下的心冷却,如此,我们看到一个更加全面的陶渊明,对诗歌、对诗人有了更全面的认知。到此,我们知道在鉴赏诗歌时,不能忽视作者所处时代及经历。就像做试卷上那些诗歌鉴赏题目里,偶尔也会附上写作背,那里面肯定是含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否则也不会出现在那里。

综上所述,在讲解《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第一单元时,单元诗歌的鉴赏完全可以从这两处着手,去把握诗歌主旨。以诗眼为了解诗歌传情达意的第一着手点,总体上把握整首诗想要传达的感情和旨意;再以作者经历、写作背景、时代背景为补充全面了解诗歌内容,使我们对诗歌鉴赏更充实、更完备。而不像原来做的那样,每拿到一首诗歌都逐字逐句分析,将一首首优美的诗歌残忍地“解剖”,诗歌分析完了,诗歌的美感也不复存在了。

当然,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本文所说的寻找诗眼、知人论世、欣赏诗歌方法多适用于传达作者感情的诗歌,像其它类别的则不太适用,就像本册书的第二单元“转身诗境、缘景明情”和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便不太适用[1]。

[1] 焦泰平.《六朝汉魏诗三百首注评》.1997年4月第1版,太白文艺出版社,1997,4(1)174

王卓,男,陕西省宝鸡鸡市陈仓区县功高中语文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本册诗歌散文诗眼
第三届中国徐霞客诗歌散文奖在浙江天台隆重颁奖
国图新藏《永乐大典》残卷流传及价值考
诗眼
诗眼
有效整合教材,上好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专题教学尝试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从诗歌散文教学中塑造学生的家国情怀
《李毓佩数学童话集(小学低年级)》
浅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课教学
《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