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唱响文化的凯歌
——论陈凯歌电影的文化蕴含

2016-02-28杨明银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4期
关键词:陈凯歌

杨明银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



唱响文化的凯歌
——论陈凯歌电影的文化蕴含

杨明银

(作者单位:黄冈师范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

摘 要:陈凯歌电影作品大都努力追求电影的深层文化意蕴,用庄严肃穆的景观及浪漫奔放的激情拍摄出一系列优秀作品,深受世界观众赞扬。他的电影从镜头使用的、内部色彩还是场景的宏观调度,都凝聚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独特而创新的视听语言与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的有机融合构成了其特别的风格。本文主要从陈凯歌创作题材、艺术风格等层面讨论其电影的历史文化蕴含,呈现其导演的风格特色。

关键词:陈凯歌;文化蕴含;文化思辨风格

在当下以票房论英雄的电影市场中,陈凯歌电影始终保持对文化的表现、追求、思考、探索与传承,因此他的电影常被称作“文化电影”。从20世纪80年代的《黄土地》《孩子王》等影片以“文化寻根”出场,到最近2015年的哲理寓传奇片《道士下山》,陈凯歌导演的近20部作品都离不开文化主题。可以说,陈凯歌的导演之路是一条永远唱着“文化凯歌”的路——民族传统文化、主流文化、大众文化、新兴网络文化等,都是他影视艺术表现的对象,这使得他的电影获得了深厚的文化蕴含。

1 普通的题材、深厚的文化

电影题材的选择往往能体现出一个导演的风格。陈凯歌电影题材丰富且普通,如农村题材、有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哲理题材等。但陈凯歌在处理这些题材与其他导演不同,他更多地通过创新性的视觉艺术与技巧,在人物塑造与呈现多重戏剧冲突同时,重点呈现这些题材的文化蕴含,从而使作品更加厚重、更有深度。

1.1 民族文化之根:农村题材

我国是典型的农业文明国家,农业文明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广阔的乡间是丰富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生成、发展和聚合之地。我国影视艺术界对这一广阔天地进行过大量的艺术表现,如《老井》《咱们的牛百岁》等。陈凯歌同样关注中国农村,这突出表现在他的成名《黄土地》中。

《黄土地》以宏大的叙述场景,无边的黄色土地,展现出千百年来华夏文化的雄壮、厚重;一个普通的家庭人物故事成为整个民族、国家的象征,四个主要人物(翠巧、顾青、憨憨、翠巧爹)彰显着创作者对华夏文化与历史命运的沉思:翠巧是逐渐觉醒、富有理想的乡间女子,最初生活在封建文化压制环境中,挑水做饭缝衣纳鞋,没有自我,没有反抗意识;知识分子顾青的出现,打开了她通向理想的窗户,但是由于传统封建文化强大而沉重,她无法抗拒传统力量,当婚约如期而至,一时无法逃出悲剧的结局而暂时屈服了,但她最终还是坚定地走出大山,冲出黄土高原的束缚,去寻找自己的幸福与理想,一个女子具有了普遍的象征寓意,她代表了无数不屈服的中华儿女;弟弟憨憨受到姐姐的影响,最终也觉醒,离家出走,他冲出那些愚昧的祈雨人群,奔向明亮广阔的未来,也表达了中华民族具有光明的未来这一思想。四个人物与黄土地的关系,就是中华民族与历史文化之根的联系。

电影对黄土地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改编也增加了影片的文化底蕴,外来青年顾青被邀参加当地的一场婚礼,婚礼上有一首敬酒歌表现出黄土地上的劳动人民热情、自强不息的天性,虽然贫穷但仍然保有好客、大方、豪迈和浪漫的生活情怀,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翠巧想起不幸的遭遇唱的《女儿歌》,悲伤中有宛转,宛转中含悲伤,比拟贴切,从一个女儿情感的诉说中表现出民族文化深处保守思想的可怕,以及旧社会女无法逃脱的悲剧命运。

“黄土地”本身就是中华黄河文明的象征,影片中最大的意象就是黄土地形象:辽阔广远的黄土地气势磅礴,自由奔腾的黄河悲壮激越,远远唱响的民歌拨动心弦,急促而有张力的腰鼓响彻云霄,这片沃土既包容着无奈的愁绪,也蕴含着内在的骚动,这一场景形象与翠巧等人物的命运交织,使原本单一的个人悲剧故事融入黄土地的伟岸形象,升华为整个民族的象征形象,从而展现出那种沉积在民族文化深处的保守性,预示着冲破这种文化羁绊的新生力量必然会壮大。

1.2 时代文化的彰显:现实题材

陈凯歌及其电影艺术是与社会历史一同成长的,他的电影艺术视角不可能忽视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他在关注历史题材的同时,也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探索,展现出时代文化风貌。

《大阅兵》描绘了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35周年阅兵式方队的训练故事,是对当时社会生活大事件的艺术表现,高空机位拍摄、整齐划一的方队、天安门行进、华表的形象展现和响亮的呼喊声等呈现出特殊仪式的文化内涵,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爱国主义等时代文化精神气息得到了充分展现。

《和你在一起》是一部更加贴近生活现实的影片,影片讲述主人公刘小春自幼失去母亲,为了排遣心中的悲伤与思念之性,自己学练小提琴,表现出一定的才华,父亲刘成带着儿子到北京学艺,最终获得成功。单纯从题材上看,故事没有什么新意,就是一部成才励志故事。但是陈凯歌运用一系列电影手法,把一个平淡的主题,演绎为一个充满人生哲理与爱的人文影片,使得朴素的故事富有了文化深度与厚度:“影片贵在‘直者婉之,俗者雅之’,透过这一平易的故事借端托寓,揭示了一个意义幽深的追寻爱的人文主题。”[1]小春生活的乡间家庭与北京求师“余教授”门下后的环境,一个是直俗的农村,一个是婉雅的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个对比与父亲子彼此的愿望形成另一个对比:刘成希望儿子参加国际大赛获得成功,而儿子小春最后渴望与父亲在一起,于是决然放弃比赛,来到车站大厅为父亲奏响了《5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表达了对父亲无限感激热爱之情。成功与亲情之间的选择看起来是生活中的一个普通命题,但背后却表达的是艺术与人生的选择问题;余教授对刘小春的保护和小春为了挽救沉沦的莉莉而卖掉琴的故事,同欧·亨利《麦琪的礼物》一样,诠释了美丽与爱、爱与艺术、艺术与人生的矛盾与统一。这样电影摆脱了俗套而获得了丰富的文化韵味。

《搜索》中,网络文化成为他艺术探讨的重要对象。影片没有局限于搜索的现实问题,而是把搜索为代表的网络暴力与当下人们热议的小三话题、家庭关系、职场谋略、都市爱情等社会问题相杂合,反映出网络时代人类的生存境遇,从而让人们思索我们的人生与社会应当“搜索什么、怎么搜”等问题。

1.3 传统文化的思辨:历史题材

毫无疑问,历史题材的电影是陈凯歌作品中最具有历史文化蕴含的一部分。自《黄土地》始,陈凯歌的作品总是对历史题材情有独钟,凡是关涉历史的电影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蕴含其中,从而突显其深沉而厚重的风格。从故事发生的环境与人物构成来看,《黄土地》属农村题材,但是它表现的时代背景与黄土地、黄土谣、黄土风情,又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气息:“在影片表层故事的下面,隐藏着导演厚重的历史感和强烈的人文关怀意识。”[2]

而1993年获得金棕榈奖的《霸王别姬》是历史题材的代表作,戏中霸王别姬的人物故事、演员的故事和解放后特殊的历史背景等巧妙地融合。故事从1924年一直到文革后延续50年,以段小楼、程蝶衣两位主人公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军阀争战动荡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占领时期的苦难和抗战胜利后的磨难、新中国成立后及文革的强烈冲击。两个人物命运折射出历史的轨迹,历史的洪流改变着人物的命运。戏里的秦末汉初项羽、虞姬的故事,与戏外演员(小楼、蝶衣)的命运形成内在有机联系,这增加了电影的历史厚度。戏如人生与人生如戏融合一体,久远的霸王别姬故事与现代戏剧演员的故事最终的命运都是拔剑自刎,历史英雄人物与普通戏子的命运如此相似,更让观众对历史生发出久远的思索。而戏中的京剧元素也增加了电影的历史文化蕴含。《霸王别姬》中一共有45段配乐,切合戏剧演员与戏中戏的演出需要,京胡为主的演奏增加了影片的京剧味,“夜深沉”“醉酒”“别姬”等片段更是多次在影片中重现

另外,《赵氏孤儿》《荆轲刺秦王》《蝶舞天涯》(也称《吕布与貂蝉》)等历史题材的作品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陈凯歌近20部作品中,历史题材是数量最多的,主要原因是这一题材更能承载、表现作者对人类历史文化的思索。

1.4 哲理的探索:寓言+传奇题材

陈凯歌电影总是试图通过生动可感外在的故事、人物、视听语言等浅层、显性要素,挖掘深藏在其后的文化内涵、哲理意蕴,从而赋予影片一种厚重感。陈凯歌执导的《边走边唱》《无极》《道士下山》等寓言加传奇的影片是这方面的代表。

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电影《边走边唱》,讲了一个典型的寓言故事:老少两个瞎子师徒,以弹三弦琴、说书为生,四海为家。老瞎子的师傅临终告诉他,只要他能弹断一千根弦,用它做药引子,按照师傅藏在琴槽里的药方开药,可以使自己复明。老瞎子为了看一眼这世界,日夜不知疲倦的奔波,到处弹琴,只为了弹断这一千根琴弦。他做到后却发现琴里面的药方只是一张白纸,他无法看到世界了。失望之余,老瞎子终于明白了他师傅的用意:人的一生要有期望、期盼才能活下去,虽然等来的只是空白。于是老瞎子在死之前,给了小瞎子同样的希望谎言,只不过加多了二百根琴弦: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才能复明。于是故事回到了开头……在这个故事中,史铁生表达了人类普遍面临的期望、目的、等待、生命过程、空白、虚无、失望与绝望等问题,具有很深的哲理启示,引人深省。

陈凯歌抓住了故事富有的哲理文化蕴含,以独特的电影语言和画面呈现了生活在谎言中的两个瞎子的顽强生命和对理想的追求。结局重要还是生命过程重要?明知是一场空,还要不要追求?如果包括老瞎子的师傅在内三代人,从一开始就明知没有复明的任何希望,他们的生命是否会继续?还有小瞎子石头问老瞎子的问题“我们为什么是瞎子”?这是人生的悲剧、荒诞还是悲壮?这一系列问题给观众留下了巨大的思索空间,也正是影片获得厚重感的原因所在。

2 厚重、深刻的文化思辨风格

纵观陈凯歌的电影,其题材、镜头、色彩、场景,都凝聚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可谓独特而创新的视听语言与厚重文化的有机融合,呈现出深刻的文化思辨风格。如《黄土地》在辽阔的大西北高原和土黄背景下展开了电影的诗意化叙事特点,天空、无际的黄土高原、灰暗的色调表现了中华民族生存的悲壮与沉重。镜头既充满情感的色彩,也体现出一种哲理式的思辨,即善于用感性的电影语言来展现理性化的思考,诗意化的影视语言,创造出独特的视觉风格,增强了观众视觉感,同时进一步展现出电影丰富的文化蕴含。

《霸王别姬》《梅兰芳》《荆轲刺秦王》等以历史人物或故事为题材的作品背后,对历史文化与人生命运的思辨性探索更加突出,陈凯运用多种电影手法,以具

有冲击力的镜头,表现对民族文化与人生命运独到见解,加重了电影的人文色彩:“电影展现了他扎实的艺术功力与深厚文化底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影片充满了文化的厚重感,主题的多义性,理性中带着感性,厚重感又不乏诗意性,平和中又带有犀利之感。”[3]例如,程蝶衣和段小楼对京剧的热爱及高超的演出技术,影片中几十段音乐插入大都是极具感染力的京剧名段,曲折表现了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而这两个人物因历史风云的变幻而显示出人性阴暗的一面、复杂的一面,又是对人性与人生的挖掘、反思与批判。

深厚的文化象征内涵及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有力地推动了陈凯歌电影风格的形成,关心、思考与表现历史文化是陈凯歌艺术的使命所在,正如他自己所言:“与其说我是一个电影导演,我宁愿说自己是一个文化工作者。我所做的工作,是以自己非常小的力量,去叙说(用弘扬、宣传这类词对我来讲都太大了)一些自己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现在谈对中国文化现状的忧虑,是呼唤,不一定引起大面积的呼应。但用电影表达自己对文化的思考,却是我的一种自觉选择。”[4]这种自觉意识与使命感、责任感驱动他无论是写历史题材还是现实生活题材、传奇故事,都会把文化因素的表现当作重要因素,有的甚至提升为作品的中心与灵魂。

参考文献:

[1]潘源.于平易间书幽碗之义——解读陈凯歌新作《和你在一起》[J].上海大学学报,2003(3).

[2]百度百科.霸王别姬

[3]王玉珍.文化悖论与人性困境——陈凯歌电影主题内涵及影像表达[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4]罗雪莹.银幕上的寻梦人——陈凯歌访谈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陈凯歌
别急着将陈凯歌投诉UP主视为“玻璃心”
陈凯歌不演假戏
雪地里的45分钟
女儿歌
陈凯歌监制职场剧 《青春创世纪》
陈红、陈凯歌:他负责诗和远方,她负责米面和汤
顺流逆流陈凯歌
陈凯歌光影匠人
陈凯歌 “霸王”面壁
找到了半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