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征研究
2016-02-28蔡梦虹
蔡梦虹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征研究
蔡梦虹
(作者单位:韩山师范学院)
摘 要:互联网时代,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主表达意见的开放平台,网络流行语随之逐渐兴起。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是民众生活和社会心理的反映,反映了人们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态度。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呈现出新闻性、态度性、快捷广泛、多元化、开放性等特征,传播方式以线上传播为主、线下传播为辅,传播理念具有自主化、平等化等特点。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在扩大新闻事件影响力、网络舆情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传播特征;传播意义
1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概述
1.1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产生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是从新闻事件中衍生而来的一类流行语,通常是用词语或短句高度概括新闻事件的内容,表达了民众的态度。这些词语或短句或是引用新闻事件当事人的一句话,或是由广大网民根据某一新闻事件创作而来。流行语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1]与一般网络流行语相比,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蕴含着更加深刻的社会意义,更能反映出当下的社会问题。
1.2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类型
1.2.1 句子类
大部分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是短句,以具有完整句子格式的语言形式呈现。这与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来源——“新闻事件”密不可分。网民通过直接截取与新闻事件密切相关的句子或新闻当事人的一句话来代指整个新闻事件。此外,网民也可对某一新闻事件的内容进行概括,自我创作,这类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具有完整句式的特点。
1.2.2 词语类
词语类新闻事件网络流行语具有高度概括性,如不深入了解,可能较难看出其背后的新闻事件。根据音节的不同,可将其分为单音节流行语与多音节流行语。但与一般的网络流行语相比,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音节的结构更复杂,多为三音节或多音节的形式。
2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特征分析
2.1 新闻性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因其自身具有的新闻性而引人注目,进而被广泛流传。此类新闻事件大多是社会民生类事件,贴近大众生活,具有极强的接近性和及时性,满足了人们了解社会新闻的需求,因而赋予了由此衍生出来的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以新闻价值。此外,新闻性能引导人们关注和探索新闻事实,进而激发传播的欲望。
1288 基于 Web of Science 检索和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危重症医学热点初步研究 刘 彤,郑兴锋,朱世辉
2.2 态度性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通常利用短句或词语浓缩概括新闻事件,通过讽刺、调侃等方式,表达人们对新闻事件的态度。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往往能引发受众的共鸣或争议,由受众促进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受众通过网络流行语这种表达方式,为自己创建了一个话语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委婉地表达个人的见解和态度,释放生活中承受的压力,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2]网络环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并各抒己见。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束缚较小,人们可以针对同一事件,自由表达不同的看法。因而,网络流行语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众态度的直接表达。
2.3 快捷广泛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自身的特点和传播媒介,决定了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具有快捷性和广泛性的特征。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大多是由社会民生类新闻人物的一句话或举止行为发展而来,具有简洁精炼、易记通俗、贴近生活、便于查找、在网络环境中使用频率高等特点。从传播媒介看,互联网具有高度双向互动性、信息传播及时性的特点,使传播者和接收者能快速做出反应,加上社交媒介的多样化,受众可以通过QQ、微信、博客等渠道传播网络流行语。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其中,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3]由此可见,移动上网设备的逐渐普及、网络环境的日趋完善、移动互联网应用场景的日益丰富,这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手机网民规模进一步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并使用网络,推动了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快速、广泛传播。
2.4 多元化
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单一化的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而,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传播多样化可分为两方面的多元化,第一,传播主体和传播形式的多元化。传统媒体垄断话语权的情况已经不能出现,个体刻意通过新技术,实现信息的发布和共享,成为传播的主体。在传播形式上,为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越来越多社交媒介被开发出来,人们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二,多元化是受众的多元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受众的兴趣、爱好和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和分裂,形成了不同的受众群体,这些受众对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持有不同态度看法,因而,此类网络流行语在传播方式上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2.5 开放性
2.6 线上传播为主,线下传播为辅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依托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因而,其传播主要发生在线上。但因此类网络流行语贴近生活,易引发受众共鸣,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人们的态度看法,因而被人们引用到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在口头上使用此类网络流,借以表达自身的看法。
2.7 传播理念自主化、平等化
随着微信、微博、QQ空间的兴起,“人人为主播”、“内容为王”的自媒体时代越来越显著。网络传播模式使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呈现出自主化、平等化的特征,为广大受众提供了释放自我、独立发表个人想法的空间和平台。人们可以就新闻事件,自行创作出与此相关的网络流行语,不受社会主流思想的束缚,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因而体现了自主性和平等性。
3 新闻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意义
3.1 加速新闻事件的传播,扩大新闻事件的影响力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因其接近性和社会性,加速了与此相关的新闻事件的传播,提升了新闻事件的关注度,扩大了新闻事件的影响力。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受众的态度,容易引起共鸣,并使受众成为此类网络流行语的使用者。此外,此类网络流行语不仅指向某一新闻事件,还能反映其背后的社会现象或社会心态,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能引发民众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讨论,引起媒体对类似现象的报道和分析。
3.2 便于舆情监督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由社会新闻事件衍生而来,因而具有社会性,表达了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是网络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自媒体时代,个人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人们越来越懂得如何维护自身权利。转型时期的社会各种矛盾突发,当发生房价、物价等相关新闻时,人们往往会发出质疑、不满,这些声音能迅速、广泛地传播开来,与此相关的网络流行语,从网络世界延伸到现实生活,引起了更多人的关注。如果公众强烈质疑某件新闻事件的真相,或不满于的处理方法,这些情绪急剧扩散和聚集,极有可能发展为群体性事件。在这样的情况下,新闻事件当事人容易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社会舆论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后,能促使相关部门立即采取行动,调查事件,解决问题。诱发群体性事件的这个东西就是民间的情绪和意志,流行语用一种变异的形式为情绪提供了多样化的载体。这就从本源上决定了流行语生成和传播的社会性。[4]在网络平台上,舆论监督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监督的对象包括社会各种角色,从国家政府机关的各级工作人员、涉及公共利益的组织和个人、各种体制和机制以及各种不良社会现象,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在舆论监督方面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3.3 扩大传播学的研究视野
传播学是研究人类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传播与人和社会的关系的学问,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和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有密切的联系。通过研究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可以丰富社会语言学,探究其深层意义;可以掌握社会心理及问题所在,并及时化解危机;研究其传播过程和效果,可以了解网络传播的价值并运用到实践中。因此,对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研究,要在语言学的基础上展开,加强学科融合借鉴,从而扩大传播学的研究视野。
4 结语
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是社会的产物,是时代的反映,也是民众舆情的反映,与人们的心理状况、生存方式密切相关。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网络流行语必将进一步发展,这是互联网时代发展必然现象。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兴起,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在扩大新闻事件影响力、网络舆情监督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引起了一些负面影响。公众应该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并通过研究和引导提高其传播价值。
参考文献:
[1]杨文全.流行语的界说与初步描写[J].新疆大学学报,2002(2).
[2]毛贺祺张坤.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使用行为研究[J].今传媒,2013(1).
[3]不详.2015年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 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7/ P020150723549500667087.pdf,2015-07-22[2015-12-01].
[4]李明洁.网络流行语为什么能够传达民意[J].编辑学刊,2011(4).
作者简介:蔡梦虹(1986-),女,广东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网络与新媒体传播、教育传播、文化传播。
基金项目:广东省2015年省级德育创新重点项目(高校)“教育传播学视域下新闻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与对策”(项目编号:2015DYZD011,项目负责人:蔡梦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