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多少教学细节可以重来

2016-02-28江苏省常熟市塔前小学

新教育 2016年19期
关键词:下坡路时针小棒

□江苏省常熟市塔前小学 沈 静

有多少教学细节可以重来

□江苏省常熟市塔前小学 沈 静

失在细节:无效的课堂

教学细节看似平常,但有时一个看似普通平常的细节却能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课堂教学的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中细节的落实。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带给学生的每一节数学课,对他们来说是否都是一道精细的美味佳肴呢?

【现象一】徒具华表的情境创设。教学《统计》:老师推着蛋糕走到班级中央,微笑着说:“今天是动物园大象的生日,我们一起为大象庆祝生日好吗?”于是师生围着蛋糕唱起了生日歌,有学生还边唱边跳,不亦乐乎。随后,老师又问学生:“你们为大象准备了什么礼物呀?”有的说想唱一首歌,有的说要送一张贺卡(要自己画的),有的说要为大象跳舞……老师还真的让几位学生表演和画画,展示完后又问:“你们觉得送大象什么礼物比较好呢?”终于千呼万唤引出了统计的新知识,而这时已上课十多分钟了。

【反思】本案例中,花费10多分钟的情境创设非但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有效兴趣,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诱发学生的探究潜力是毫无裨益的。

【现象二】漫无目的的形式操作。教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在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时,教师先让学生进行猜想,再动手验证。但验证什么教师强调得不够,没有用着重的语言强调,在验证时要注意什么教师也没有明确指明。导致学生的操作有盲目性,有的学生把图形翻来转去,一会儿量边,一会儿量角,没有明确的目的性。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的进度较快,为了完成一节课的任务,甚至在学生还没有完成操作任务的情况下,就要求停止活动,进行反馈,更谈不上让学生认真思考,就草草了事。

【反思】本案例中,学生年纪比较小,理解能力较弱,教师虽然提供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但学生操作的目的性不明确,只是在教师的吩咐下机械的执行操作,并没有记录的过程,而且时间又不够,这样的操作不仅没有达到操作活动的目的,反而影响了整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

【现象三】毫无效率的小组合作。在一些教学课堂上,我们常常见到如下的情景:学生围坐一圈,老师指令“现在开始合作”,学生马上行动起来,有些学生连合作干什么还没有弄清楚;当老师指令“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学生马上都开始了发言,各说各的,教室里很是热闹,可小组内谁也没有听清同伴的发言,有的甚至连自己说了什么都不清楚。

【反思】在对合作学习大力倡导、积极实践的同时,还应对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思考,在冷静的思考中不断调整、改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把握合作学习所秉持的各种理念,并在教学中灵活应用合作学习的各种基本策略,也才能逐步走向真正有效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慧在细节:灵动的课堂

好的教学细节会成为一节课的闪光点,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的体现。关注教学细节,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情感、知识、体验和生命发展的过程,就是拓展智慧、落实理念、改变行为、提升教育品质的过程。关注细节的教学,必定是成功的教学;关注细节的教师,必定是成功的教师。

1.预设细节,预约精彩。

【教学案例】《轴对称图形》。

师:课快结束了,看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我给大家送一件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

生:(齐)想!

师:(出示一个大大的黑体“美”字)老师送给大家的是什么礼物呀?

生:“美”。

师:对!知道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件礼物送给大家吗?

生:因为这个“美”字也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师:你说得真好!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

生:图形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师:好的。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轴对称图形很美,就连美这个字也是轴对称图形。

师:对!轴对称图形看起来很舒服、很匀称。

生:老师是想提醒我们要仔细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

师:说得真好!那我们就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慧的头脑去创造美!

【反思】大部分教师在新课教学的导入、探究部分非常注重设计的精妙,但在课堂总结部分往往缺乏这一意识。上面案例中非常巧妙的课堂总结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享受到了数学的魅力所在,变课堂总结的过程为享受快乐的过程。这是教师预约后的生成,这一个“美”字突出了课堂教学重点,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轴对称图形的美。

2.捕捉“亮点”,生成精彩。

【教学案例】《认识分数》。

师:请每位同学拿出20根小棒,再拿出这些小棒的二分之一。(学生动手操作)

生:我把这些小棒平均分成了两份,拿出了其中的一份,就是10根。

师:那你还能拿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根小棒?(学生继续动手操作)

生1:我拿出了这些小棒的四分之一。我是把这些小棒平均分成了4份,取了其中的1份,是5根小棒。

……

师:还有同学想拿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一?

生:我想拿出这些小棒的三分之一。(师一愣,随即兴奋起来。)

师:请同学们动手操作,帮助这位同学拿出这些小棒的三分之一。(学生动手操作,不一会儿便窃窃私语起来,教师故作疑惑。)

师:怎么啦?

生:老师,我们拿不出这些小棒的三分之一。

师:噢,为什么?

生:因为不能把20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

师:那怎样改变小棒的根数就能拿出它的三分之一来呢?同桌可以合作讨论。

(学生有的在同桌合作操作,有的仍然独自探究。)

生1:增加1根小棒,变成21根,就能拿出它的三分之一,是7根小棒。

生2:减少2根小棒,变成18根,就能拿出它的三分之一,是6根小棒。

……

生:只要小棒的根数能平均分成3份,就能拿出它的三分之一。

【反思】上例中教材原来的练习题只是要求拿出这些小棒的几分之一,这样的设计学生虽然也经过了动手操作,但是思维的含金量并不高,对分数与平均分的关系并没有一个本质的认识。但由于学生偶然生成的问题,“我想拿出这些小棒的三分之一”,教师及时抓住并巧妙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入:“怎样改变小棒的根数,就能拿出这些小棒的三分之一?”学生有的经过同桌合作,有的经过沉思默想,纷纷交流自己的想法,最终发现只要这些小棒能平均分成3份,就能拿出其中的三分之一,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

3.正视“误点”,绽放异彩。

【教学案例】《表针之间的夹角》。

复习课上,我出示这样一道数学题:在时钟钟面上,12时15分时的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

有位学生立即举手回答:12时15分时的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夹角是90度或是270度,因为这时候分针和时针所夹的角是直角。

大部分学生都表示赞同。我没发表任何意见,只是提醒学生:“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一画12时15分时的钟表图,看看对你有什么启发?老师再给你几分钟时间。”学生马上开始画图思考,有的开始了同桌交流。几分钟过去,很多同学举起了小手,脸露喜色,接着更多的学生举起了小手。我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边画图边交流:

生:12时15分时,分针指向数字3,而时针并不在12上。因为15分是1小时的,因此时针应是走了一大格的。钟面上一大格是360÷12=30(度),那么时针应该走了30× =7.5(度)。所以12时15分时的时针和分针之间的夹角是90-7.5=82.5(度)或360-82.5=277.5(度)。

学生纷纷鼓掌,我为学生的出色表现而感到高兴。

【反思】课堂上,很多时候当学生的回答出现差错时,教师往往会急于纠正。其实,错误已经出现,不要急着帮他纠正,学生在没有经历实践和探求体验的无意识状态下,所得的知识是模糊不清很容易淡忘的,这时我们应该停下来等一等,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让学生在反思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认识,重新构建新知识。让学生自己去否定和修正原来的错误思维模式,这远比教师直接告诉要有效得多。

4.学会“反思”,演绎精彩。

学生听后都表示赞同,我想我只能自己告诉学生这题的正确解法了。再环顾学生一周,突然发现只有小恬流露出疑惑的表情。我一喜,忙问小恬还有什么想法,小恬红着脸怯怯的不说什么话。我鼓励小恬有什么想法尽管说,不要怕出错。小恬才轻声说:“我画了线段图,发现了问题,这里的下坡路是相对的,从甲地到乙地,去时的上坡路变成了返回时的下坡路,而去时的下坡路变成了返回时的上坡路。”我高兴地让小恬再声音响亮的说了一遍,然后让学生静静地进行反思。一语点破梦中人,很多同学也都醒悟过来,纷纷重新计算起来。我还是让小恬进行了交流,她边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边结合图进行了讲解:“从甲地到乙地,上坡路占,下坡路占1--=,而从乙地返回甲地,上坡路就变成占,而下坡路就变成占了。因此,汽车在甲乙地往返走一趟,共行下坡路+=,即15千米。因此,甲乙两地的路程是15÷=27(千米)。”统计一下,全班大约有一半的学生顺利地完成此题。

【反思】教学细节的处理往往是无法预设的,有许多细节需要靠教学机智。它是教师积极反思、经验积累的结果。只有在教学反思中关注细节,才更能迅速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丰富自身的教学实践。有时,教学细节会是一节课的精华所在,成为一节课的“点睛之笔”。

猜你喜欢

下坡路时针小棒
山区高速公路连续下坡路段安全分析及处治措施研究
(二年级)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下坡路
一起数小棒
INTERBIKE停办是行业的下坡路还是线上渠道的绝杀?
巧移小棒
时针和分针的争吵
钟表上的数学问题
监控系统在高速公路连续长下坡路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