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编写特色课程,打造绿色学校
——校本课程《鹦哥岭脚下我的家》的编写与使用

2016-02-28海南省白沙县元门乡中心学校王燕燕王永耀

新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校本家乡绿色

□ 海南省白沙县元门乡中心学校 王燕燕 王永耀

编写特色课程,打造绿色学校
——校本课程《鹦哥岭脚下我的家》的编写与使用

□ 海南省白沙县元门乡中心学校 王燕燕 王永耀

“绿色学校”不仅仅只是关注绿化、关注环保,它还应该是从环境教育出发,强调心灵环保,并具有对环境、生活、文化、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其基本人文素质的作用和意义。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传承本土文化的过程,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必要过程。

绿色学校鹦哥岭自然保护区校本课程一校一品

我校位于白沙县东南部,鹦哥岭北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校园内绿色植物资源丰富,2008年5月被评为“海南省绿色学校”。为了进一步秉承“海南绿色学校”的特色办学方向,2010年11月我校与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和香港嘉道理农场携手共建“绿色学校”,借此进一步落实、完善和深化“绿色学校”的办学理念,同时开发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促进学校“一校一品”特色教育的顺利开展。

一、加强合作,为校本教材的编写奠定基础

我们认为“绿色学校”不仅仅只是关注绿化、关注环保,它还应该是从环境教育出发,强调心灵环保,并具有对环境、生活、文化、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及其基本人文素质的作用和意义。“绿色学校”所开展的系列活动应该能够为学校的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内容和有效的途径。

基于此,学校围绕“绿色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借助我校的绿色资源环境,依据年级和学科的特点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在学校存在人力、财力、物力实际困难的情况下,我校积极寻求鹦哥岭保护区与香港嘉道理农场的帮助。在他们的支持下,深入挖掘元门地区的风土人情、动植物生长、地理面貌等方面的资源,共建“绿色学校”,共同开发和编写我校校本教材。

二、努力实践,探索校本课程开发之路

为了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我校成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编写组,先后对校本课程进行了几次编辑。

第一次编辑是在2011年底。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编写组根据元门乡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分为“地图上的家乡”、“家乡的民族”、“家乡的自然”、“爱我家乡”四大块进行开发,教师针对模块内容,选择题材,进行撰稿,汇编成册。

第二次编辑是针对校本教材只有文章,没有与文章相匹配的、可供学生实践操作的探究性基地这一问题,我们组织编写人员,按六个模块,针对文章的内容和模块的主题设计出既遵循儿童认识规律、又适合儿童生活经验的、可供学生操作、实践的探究性训练园地,从而既丰富了教材的内容,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事物的发展总是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我校原有校本课程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端:1.不同年段的学生使用同一本教材,教材的重复使用,不但学生厌烦,而且不能激起兴趣;2.教材的内容单调,不够丰富,学生接受的教育面窄,对家乡人民聪慧、勤劳、奉献的品质得不到深刻的体会;3.教材的编排不具系统性,每个模块的教育主题得不到延伸,学生的动手实践与拓展的能力得不到发展。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对校本教材进行了第三次编辑。

在第三次校本教材的编辑中,我们精心设计、编写,增加了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自然、民俗、特产等内容,重视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学习祖先们艰苦创业的坚强意志,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和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安全意识,也渗透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教育。

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重视挖掘校内的人力资源,编写人员既有年轻的语文教师、教研组长,又有省、县级骨干教师,还有语文素养较高的老教师。在人员安排上,首先把学校领导分成四组按四单元采编、撰写文章,再由省、县级骨干教师按年级进行审稿修改,撰写单元导语,汇编成册,最后由领导专家进行再次的修改。经过无数次的推翻与重来、添加与删减,最终,校本教材《鹦哥岭脚下我的家》在大家的期盼中正式出版。

三、积极引导,探索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为了让学生们能更好地学习《鹦哥岭脚下我的家》这一校本课程,我们引导教师把校本课程落实到教学活动中,为教学活动服务。主要体现在:我校严格执行省颁教学计划,把校本课程编入“课程表”,统一编排“教学进度表”,保证正常有序地教学。我们还鼓励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问题,填写“校本课程使用反馈表”,提出编写和教学建议,以期今后不断地完善教材与教学方法。

学校每学期还安排一次“校本课程”教学研讨专题会议,在研讨活动中,我校朱志荣老师、胡海生老师、符冠秋副校长、邓永辉老师、陈克光老师、王永耀老师分别上了一节校本课程公开课。课后,大家一同研讨,希望能从教师的实践教学中发现问题,进而不断完善校本课程,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除此之外,为了让“绿色学校”与校本课程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为学校的教学服务,我校一直保持着与鹦哥岭保护区的合作关系。2010年11月5日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和香港嘉道理农场携手学校共建的“植物园”在我校成立,学校和鹦哥岭自然保护区、香港嘉道理农场也依托“植物园”开展形式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由于开展的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深厚的教育意义,学校于2013年11月被授予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每学期安排2-3次综合实践活动。例如:每年海南省的“爱鸟周”期间,鹦哥岭自然保护区和香港嘉道理农场的工作人员到校组织策划以手抄报、现场绘画、横幅签名、班会、校园广播、到社区发宣传手册、到植物园观察鸟、制作植物名片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把对小鸟的爱融入到生活中。2015年我校“爱鸟周”综合实践活动荣获白沙县综合实践活动评比“一等奖”。植物园内,孩子们自己动手,与鹦哥岭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一起种下不少本地特有的树种。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把生态文明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营造的全过程,借助校园文化体系对学生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上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达到对学风、校训、师德师风、班规班律进行“润物无声”的感染和指导。在小学生美好的心灵里种下尊重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成为生态文化的传播者。同时,也能更好地让学生将学习校本课程中掌握的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

在《鹦哥岭脚下我的家》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1.教师的身上蕴涵着巨大的潜力,只要我们精心组织,相信教师能够胜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自身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2.教师的课程观念得到转变,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路开拓了,只要我们留心观察、用心思考、精心设计,我们身边蕴藏的丰富的课程资源就能被开发;3.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能使学生在了解家乡之余,还有效提高了他们收集、处理信息与社会实践等综合能力。开家长会时,很多家长都表示,自己对家乡的很多风土人情都还只是一知半解,自从学校开设了《鹦哥岭脚下我的家》这一校本课程后,孩子们掌握了许多连他们都不了解的知识,回家后还给他们上课哩。

校本课程《鹦哥岭脚下我的家》,让孩子们对自己的家乡更加了解,也更坚定了他们将来建设家乡,让家乡更加美丽的决心。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是发扬本土文化传统的过程,是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今后,我校还将在校本课程这条探索的道路上努力前进,争取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做成学校的品牌课程,让更多的孩子了解家乡的本土文化,成为家乡本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承者。

猜你喜欢

校本家乡绿色
绿色低碳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夏天的家乡
家乡美等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