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涌动
2016-02-28河南省南召县崔庄乡中心学校范志伟
□ 河南省南召县崔庄乡中心学校 范志伟
让作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涌动
□ 河南省南召县崔庄乡中心学校 范志伟
课堂是有生命的,作文课堂更需要生命。如何在作文课堂中让学生的写作灵感像泉水一样汩汩流出,如何让作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涌动,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
作文课堂生命涌动创造能力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如何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真话、实话、心里话,让作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涌动呢?笔者作为一名农村教研员,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粗谈三点体会。
一、作文教学的束缚
束缚作文教学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经过调研发现,作文教学是一项缺乏成就感的教学活动,不管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很难获得成功快感。究其原因如下:
1.重视写作形式,忽视内容指导。受应试教育影响,作文在语文试卷中占试卷分值的三分之一。教师在写作上就给学生定了许多的条条框框,字数不能太少,不能跑题,不能写主题不积极的内容等。导致学生习作技能差,病句多,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还有学生抄袭优秀作文本,应付差事。
2.作文评价标准不明确。教师给一个题目,学生随便去写,教师写几句评语就了事。部分教师也想把作文教好,但写作教学的课程标准要求过于笼统,在教学中难得要领。这就使写作教学貌似有目标实则不清晰,形式上虽有要求,但操作时难以把握。教师“一头雾水”,学生各行其是。加之学生平时练笔较少,写作能力难以提高和突破。
3.生活单调,见识肤浅。家长不读书,教师读书不足,孩子生长在一个没有书香的环境中,习惯了上网打游戏、玩手机、看电视,很少静心读书。现在的社会,孩子们远离了自然,天天被关在屋子里,性格孤僻,情感冷漠,缺乏对生活的深切体验与感悟,更缺少对生活的热情与激情。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写出的作文要么瞎编乱造,要么千篇一律,不会布局谋篇,写的作文三大段(开头、经过、结尾)。如此的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
二、作文教学难的实质
有人说作文姓“难”,作文教学就像陷入重围的孤军,难以找到突破口。作文教学的羁绊主要来自教师和学生,体现在三难上。
1.批改难。笔者常听到教师抱怨:“当语文教师实在太累了,看着那堆写得乱七八糟的作文我就头疼,如果不用批改作文,我们语文教师就轻松多了,还是当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好。”充分暴露了当前作文教学的软肋,学生习作差,老师工作量大,改起来特别累,又不见成效,日积月累,与学生习作“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也就越来越不愿批改作文了。
2.创新难。农村教师老龄化严重,对课程标准缺乏钻研,照搬传统教学模式,说一句让学生写一句。还有教师一上作文课就读范文,学生的作文可想而知,千篇一律,毫无新意。作文教学也不乏有这样的例子,教师把作文的题目写在黑板上,学生自己写,形成固定的作文教学模式: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拟草稿——誊写——教师批改。这样的作文教学缺乏创新和活力。
3.沟通难。现在学生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大都是爷爷、奶奶在家照顾,沟通与交流都有代沟。本来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不佳,再加上沟通上的障碍,见识少,生活中接触不到新鲜事物,腹中空乏,笔头苦涩,语言表达枯燥,而且可供阅读物匮乏,学生知识容量少之又少,打开记忆的库存又空荡荡的,当然也写不出好的作文来。这些都是阻碍作文教学行走的脚镣,我们又怎能戴着脚镣跳舞呢?
三、作文教学做到“五多”
以笔者所在的乡镇举行的作文教学研讨会为例,我乡四年级的语文骨干教师周荣爱在讲授《春景》作文示范课时,引导学生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把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迎刃而解。笔者根据她这节作文课得出,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必须做到“五多”:
1.多表达。周老师的作文课首先是消除学生写作的恐惧心理:聊话题。在师生一起闲聊的过程中拉近师生的关系,学生没有恐惧心理,话语也就多了。聊你在田野里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表达出来,多么轻松的话题呀!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有说田野里的麦苗,有说田野里的野花,还有说田野里的油菜花……因为孩子们生活在农村,这里的世界五彩缤纷,田园生活也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周老师能从孩子们生活的周围选取题目,孩子们有话可说,这比瞎编乱造有真情实感,有生命力。比如:鲁迅《少年闰土》这篇课文,少年闰土眼里的许多新鲜事是生活在高墙深宅里的“我”不知道的,可见聊孩子们知道的事物远比“瞎编”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孩子们身边的事不少,看老师能不能挖掘,就像刚才几位学生说的景象,把它整理记录出来就是作文。原来作文如此简单!
2.多观察。引导学生要有双慧眼,“处处留心皆学问”。要教育学生学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景和物,从中积累写作的素材,要让学生善于从身边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产生兴趣,注意观察起因、经过、结果。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周老师的作文课上,从和学生聊感兴趣的田园生活,到引导学生回想看到的田园景象:油菜花迎风飞舞的样子像什么,河堤旁柳枝发芽的姿态等。这样的引导,让周老师的作文课充满了欢声笑语,学生们的创作源泉也汩汩地流淌出来,无法停止。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不是学生不会写作文,是教师不会教作文。”笔者也认为作文来源于生活,要让学生走向生活,同更多的人接触,观察他们的一言一行,要思索一些东西,随时将它们贮存在自己的文学库里。生活中到处都是素材,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把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收集起来,就是写作的素材。
3.多阅读。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但要多读作文方面的书,而且要多读课外书,要博览群书。在讲授《春景》这篇习作时,周老师引导学生读《春天在哪里》、《春天什么时候会来》等有关描写春天的书。周老师还让学生读古今名著、散文、小说、诗歌,读的范围越广越好。如果教师们都能像周老师那样使学生养成爱读书、多读书的好习惯,并能长期坚持不懈,那么知识多、见识广、思维活跃、写作技巧提高了,孩子们的文章就不会东拼西凑、干巴巴的没味道。
4.多记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和观察要想获得更好的效果,一定要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在周老师这节课中我观察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就会立即摘录到笔记本上,还有的同学制作有读书卡片,把平时捕获到的一些经典文句记下来。这样日积月累,说话就能出口成章,妙笔生花了
5.多练笔。不光多读还要多写,不能纸上谈兵,因为任何技巧的形成都是反复练习的结果。练笔含两层方面的意思,我们在鼓励学生大练笔的同时,教师也不能懈怠。“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可我们的教师就做到了“不湿鞋”,这可实在不是什么好现象。笔者深入学校检查作文教案时,发现我们的教师不写“下水文”。孩子们虽然接触了一些优秀文章,但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模仿,农村学生本身素材少,这样模仿出来的作文“太假”,教师给学生最直接的精神食粮就是“下水文”。如果老师能从身边的事选材写文章,再加以指导写作的要领,学生乐意学习,同时教师的“下水文”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在写作技巧上再稍加指导,就会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效果。作文研讨会上,周老师在写法指导上总结了四点:抓特点、按顺序、有重点、融感情。有了教师的帮扶,学生在写作时有的放矢,文章就水到渠成了。周老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方法时,善于启发学生给文章“化妆”,这里的化妆指描写景物时使用一些修辞和好词佳句,比如写景的作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就把文章写活了,写得有生命了。总之,学生只有坚持多记、多练,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的事写下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如此日久天长,作文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以上几点作文教学方法只是笔者的一些粗浅认识,其实作文教学还有很多环节(讲评、评价、批改等)就不一一赘述了。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文教学任重道远,教师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要认真反思,不断总结,扭转学生怕写作文、作文教学难的现状。让作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涌动,迎来作文课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