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生对话尽显和谐之美
2016-02-28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
□ 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 孙 娟
让生生对话尽显和谐之美
□ 江苏省徐州市民主路小学 孙 娟
生生对话指的是学生各抒己见、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以共享知识、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生生对话是一种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包括师生与文本及作者的对话,也包括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我一直努力呈现充满灵性与生机的语文课堂,努力让生生对话尽显自然、和谐之美。现就以下几方面谈一谈自己的粗浅认识:
一、商定对话规则
小组讨论只是四个人之间的对话,而全班交流展示环节,则开启了大范围的生生对话模式。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商讨制定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规范和要求,并编成顺口溜。
学生对话规则:针对某一点,你言我语讲透说完;举手费时间,起来就说简便自然;人多也不难,片刻等待倾听发言;说话有讲究,言语机智礼貌尽显。
比如,学习《观书有感》这首古诗,诗人通过“鉴”、“徘徊”、“清如许”等多方面体现出了方塘的清澈。其实,即便是从“鉴”说开来,学生也有着许多个性化的解读:有的学生认为“鉴”可以使自己感受到方塘的清澈,有的学生则从这个字中体会到了方塘的明亮,也有的同学读出了方塘的平静……总之,针对这一点,直到没有学生发言,再进入“徘徊”一词的感悟,学生只要有不同意见,随时可以站起来发言,不需举手,这样不仅节省时间,而且能使生生对话像平常聊天一样自然,节奏也更显得紧凑。如果发言的学生不止一个,可以让其他学生等待一会,倾听别人发言。此外,生生对话还体现了对话语言的特殊性。首先,对话的语言应该给予对话者应有的尊重,肯定语言中值得学习或值得赞许的地方。其次,对话的语言,应该使别人感到自己的发言是代表个人观点,还是小组的综合观点。可以用“我想”、“我认为”或“我代表小组把讨论的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等句式来表达。再者,作为对话的语言,还要为进一步交流提供可能。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后,应该用适当的语言邀请别人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补充、评判或更正。可以用“还有谁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哪个小组有补充?”等表达。在同伴提供帮助之后,要做出及时的回应,如“谢谢你的补充”、“我接受你的建议,非常感谢”等。这种对话语言,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加以引导,渐至养成习惯。
二、确定对话内容
1.补充完善型对话。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和思维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对同一问题往往会有不同的看法,他们不可能把知识理解得那么完整。学生之间的不断补充与完善,对问题的阐述便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入。而且,在这个多角度、多层次、多智慧的对话中,学生能丰富体验,彰显个性,积淀语感,从而促进他们自由、充分、和谐地发展。
【教学片段】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观书有感》这首诗,诗题是“观书有感”,为什么整首诗都在写“方塘”呢?”
生:因为读书与方塘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源源不断的活水从源头流到池塘,就像我们不断地读书,知识进入大脑。方塘就像人的心灵,人的心智。
生: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方塘清澈明亮,不断地读书能使人的心灵澄明,心智开豁。
师:为什么朱熹能发现方塘与读书之间的内在联系?课前要求学生查阅了诗人的资料,谁还能从这一方面说一说?
生:朱熹讲究“格物致知”。“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生:我知道他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和哲学家。
师:是的,朱熹说:“一草一木皆具至理。”他总能从身边熟悉的事物中探究出道理。
生:我查阅资料还了解到,他善于借助鲜明的形象说明抽象的道理,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生:他还是著名的教育家,他借方塘来说明读书的道理,让人易于接受,效果更好。
师:我们分别从“方塘与读书的联系”和“诗人”两个方面很好地解答了这一问题。
2.评判更正型对话。在生生对话中,学生的观点有时是不正确的,语言表达上有时也不够准确。这就要求他们在倾听的基础上及时捕捉到发言中的漏洞和错误,做出评判并予以更正。学生间的横向交流,增加了自我调整、矫正的机会,使学习过程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与和谐发展。
【教学片段】
师:《学与问》这篇课文,作者列举的这两个事例,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生:写哥白尼罗列了他问的许多问题,写沈括只写了一个问题,把解答的过程写出来了。
生:作者选取哥白尼的事例,主要说明他爱问问题,没有观察思考;选取沈括的事例,则是为了说明善问还要与观察思考紧密结合。
生:我不太赞成你的观点,作者选取哥白尼的事例,只是侧重于他爱问问题,并不是说他没有观察思考,否则他也不可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
生:是的是的,谢谢你的提醒。
师:我也觉得他说得有道理。作者只是侧重点不同而已,一个证明“问”的重要性,另一个证明问后还要观察思考。
3.质疑问难型对话。学生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过程中会产生各种疑问,会出现很多困惑,需要吸取同伴的思维营养,在吸取的同时进行思考,在思考中逐步充实、完善自己的思想。学生在相互启发、相互帮助的过程中,使人心智开启,灵感涌动,能够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和谐发展。
【教学片段】
生:我们小组认为第一个事例是“参议员羞辱林肯”。
生:我们小组觉得概括为“林肯化解演讲尴尬”更好。
生:我们概括得都很简练啊,为什么你觉得不好?你们组又好在哪里呢?
生:老师告诉我们:概括的时候要根据作者的写作目的分清主次,概括的语句一般表述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你们小组好像没有分清主次。
生:是的,作者虽然花了很多笔墨写参议员,但那是侧面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林肯的品质。
生:哦,我明白了,谢谢你。
4.争论思辨型对话。在语文学习中,对知识的理解有时没有正误之分,也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学生常常会陷入思辨争论之中。学生在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无拘无束地共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见解,分析彼此的得失,实现思想的对接,思维的碰撞、认识的完善,使学生的基本素养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发展。
【教学片段】
师:谁来代表你们组说说《冬夜读书示子聿》和《观书有感》在说理方式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我们组认为《冬夜读书示子聿》是“直接告诉”,课文中的插图,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夜晚,陆游正在告诉小儿子读书的道理。
生:我们组认为是“明示”,诗题是“冬夜读书示子聿”,直接告诉,其实就是“明示”。
生:我们组认为“直接说理”更好,因为这首诗是说理诗。
师:这三种说法都把握住了本质的特点,哪一种表述更好呢?
生:还是“直接说理”更合适,这种说法更明确,前两种说法没有指向说理。
师:真是一语中的啊!
三、定位教师角色
在生生对话中,教师的角色是什么呢?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又是什么呢?
教师首先是一位倾听者。其次,教师还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激发者。只有听得清,才能想得深,引得好,激得巧。教师的语言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发学生间思维的碰撞,应该让学生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再者,教师还应该是一位决断者,当学生双方观点相异,争执不下,教师必须及时决断,及时总结。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对于教师而言,则可以说“功夫在课外”。要扮演好这些角色,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高度,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机智。我们只有不断进取,努力钻研,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也才能适应今天改革不断深化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