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承·创新·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建设

2016-02-28海南省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叶华荣

新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校本评价学校

□ 海南省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 叶华荣

传承·创新·发展
——新课程背景下学校课程建设

□ 海南省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 叶华荣

【编者按】开展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三级课程”标准的需要。应该说,课程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改到难处是教师,改到实处是学生。离开现代课程,现代教育荡然无存;而离开学校实际谈培养人、教什么、怎么教就是空话。那么,如何搞好“课程建设”,请关注本期这组特约文章,会有所借鉴和感悟。

一、规范课程设置,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规范课程设置,应做到:坚持按标准课时开课,不随意增减课时;坚持按课程设置开课,不随意增减科目;坚持按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不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坚持按教学计划把握进度,不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坚持按规定的要求考试,不准随意增加考试次数。严禁占用体育、音乐、美术等课时补习其他文化课,确保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在规范课程设置的同时,学校还应承担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任,融传统文化教育于学科教学中,进行新课程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活动开展的实践探索。

1.校本课程中开设了许多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课程:国学诵读、武术、国画、陶艺、剪纸、民族舞、书法展示、古筝演奏、葫芦丝表演、快板、经典诗文朗诵、武术、二胡、地方戏曲深受学生的喜爱,每年进行的校本课程展示活动中都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道,学生的作品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获得永久展示。

2.学校自主开发的“海岛文化”校本课程,重点研究海南传统文化,从海南民歌、竹竿舞、黎族服饰、黎锦、骑楼建筑、海南传统小吃、海南文化、海南历史等方面展开研究,不仅增加了学生对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的了解与热爱,还能把研究成果向全市推广。

3.学校以“综合实践活动为载体”,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诗文篇、人物篇、建筑篇、饮食篇、服饰篇、书画篇、节日篇、民俗篇系列,开展了“中华纸文化”、“春联”、“中国结”等学生喜欢的综合实践活动。

4.主题活动推进。每年举行以班级为单位的诵读比赛、书写比赛。每个班级的班级文化中都有一栏“写字园地”与德育课程礼仪操一起,以主题形式推进。

5.常规管理保障。早读时间,各班开始“日有所诵”,下午2点钟在古筝曲的伴奏下,全校开始书法练习。

二、创新课程设置,铸就学校特色发展

学校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以“我的课程我喜欢”为主题,以“让多彩的课堂伴随孩子的童年,让美丽的校园成为孩子的舞台”为目标,扎扎实实开展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探索。学校共开设40多个门类的特色校本课程,涵盖音乐、体育、美术、语言运用、器乐、科学、英语、信息技术、棋类、书法、大阅读、生存教育及学校自主开发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校本课程海岛文化涉及10余个学科。

1.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搭建校本课程整体框架。

(1)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校本课程的内容要贴近时代、社会与学生实际,防止过分知识化、概念化,要体现有效性、适应性、趣味性、可学性、现实性和实用性的要求。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是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参与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过程。教师不仅应该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而且应该拥有相应的理论和技能。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根据教师的理论和技能及时间、财力、物力、人力等投入来衡量,采用筛选、改编已有课程或编制全新校本课程等三种方式。根据教育对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办学条件等,采取相应的课程模式,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起始阶段,我们按照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五个阶段进行开发。这五个阶段可以循环反复,周而复始。

(2)搭建校本课程框架。学校根据校本课程三年实施规划,初步形成了必修和选修两大系列的校本课程。其中“生存教育”、“大阅读”、“海岛文化”和“人格悦读”为必修校本课程;服装模特、校园足球、合唱、武术等40多门校本课程为三至四年级选修课程。二年级开设舞蹈和器乐特色校本课程班,三年级开设了每周一节课的书法校本课程。有校长副校长领衔参与、学校综合学科的全体教师、五年级语文教师和学校精心挑选综合素质非常优秀的年轻教师,以及致力于学校发展,愿意无偿免费为学校教学的跆拳道、小提琴、葫芦丝等外聘教师校本课程队伍,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样选择的空间。

2.多方联动挖掘资源,拓宽特色校本课程门类。

(1)有效利用校园环境资源和校内教师资源。 学校利用合唱教室、舞蹈室、电子琴教室、书法室、管乐教室、国画教室、手工室、科学实验室、图书室、塑胶操场、篮球场、足球场等场地资源,根据中青年教师的特长及专业背景,开设小模特、舞蹈、童声合唱、表演唱、健美舞蹈班、电子琴、儿童线描、国画、工艺美术、创意剪纸、手工、书法、兴趣英语、电脑绘画、电子报刊、武术、篮球、足球、田径、羽毛球、花样跳绳、国际象棋等40多门校本选修课程。

(2)有效利用周边社区资源及家长资源。学校进行三至五年级学生家长问卷调查,有家长愿意担任校本课程志愿者,提供教学、场地基地、培训等帮助,并将这批资源运用到现有的教学当中。

(3)有效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学校将海南特有的旅游文化资源以“话说海南”为主题,以市县为板块编入课程教学;以“话说海南”为主题,以海南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饮食文化、人文景观、特产为板块编入课程内容。采取说一说、做一做、唱一唱、跳一跳、画一画等多种综合实践活动。其内容有精心制作美丽的贝类工艺品、有海南歌曲联唱、海南热带水果拼盘制作、家乡特色小吃海南粉、椰奶清补凉制作、三句半表演等。

(4)有效利用学校人文资源。学校广播室、学校各种大型活动、班级黑板报制作等,都需要大量的实用性人才,校本课程教师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开发了蓝韵广播站、小主持人班、小记者班、书法班等校本课程班,让学生能学有所用,能在短时间内将自己所学转化为服务学校提升自己的实践本领。

3.自主选择特色展示,打造学生个性发展平台。

(1)自主选择满足学生不同需求。一是进行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各个课程门类的喜好程度,然后学校再根据学生的需求情况开设相应的课程。二是实行自主选修。为了让校本课程真正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载体,以学年为单位,课程内容完全向学生开放,由学生自主选择,确定个人选修校本课程的内容。开学第一周,学校学生公布根据学生需要开设的校本课程门类,学生在班主任和家长的指导下,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校本课程开设的时间,三至五年级的同学实行走班制,纷纷到自己学年初选择的校本课程室上课,在老师的引领下,体验传统课堂无法给予的感受。

(2)搭建平台展示特色校本课程。学校定期举办大型校本课程汇报展示会,既是学生充分展示才艺的平台,又是检阅教师教学效果的窗口;校园网上开辟的“校本课程大看台”和教学资源库中的“校本课程”专区是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强有力的支撑。

一是搭建展示平台。让学生以独特的方式呈现本门课程的特色和魅力,这样既可以总结反思,更能探索提升;既推动校本课程的建设进程,又促进各门课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取长补短;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增进学生对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有更直接更全面的了解,为今后选择适合自己的校本课程奠定基础。二是搭建网上交流平台。为了促进校本课程的建设,丰富课程文化,在“校本课程大看台”,为学生开辟一块自由发言和交流的空间,深受学生的喜爱。在校园网上的教学资源库中还特设了“校本课程”专区,收集学校校本课程建设的文件资料、教师们开发的校本课程教材。三是将已经成熟的校本课程,提升为学生社团文化。让学生成立社团,自行组织开展各种相关活动,更好地促进校本课程向深度、广度和高度发展,构建特色校本课程文化。

4.独具特色评价方式,促进校本课程良性循环。

(1)对课程开发实施者的评价。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评价:一是学生选择的人数;二是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三是领导与教师听观后的评价;四是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是教师采取的授课方式、老师撰写课程纲要、教学设计、反思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情况。

(2)对学生的评价。校本课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等级制。等级的给定考虑三方面的因素。①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学时总量,不同的学时给不同的分数;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由任课教师综合考核后给出一定的分值;③学习的客观效果,教师可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考核。④评选“才艺新星”(各个课程组都有具体的评价指标)。我们采取过程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质的评价与量评价相结合的办法、运用自评、互评、他评等等方式进行学生评价。

5.校本实施成效显著,课程铸就学校特色名片。

(1)学生个性得到了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环境下,学生可以参照校方提供的校本课程清单,从中选出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不仅如此,学生在某种程度上还有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既可以明确告诉教师自己想学什么、不想学什么,让教师去取舍,也可以不选某些课而让它自动消失。我们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经验,要求课程具有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去选择,这样就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一个空间。

(2)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成为学校对外交流的亮丽名片。教师在开发与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更多学习和培训的机会,懂得如何开发教材,将自身资源与学校资源相结合,每年的校本课程展示、检验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教师们不断反思、改进教学、创新设计,在反复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三、整合校园活动节日,发展校园文化主题课程

学校建立课程研究中心整体规划学校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专职进行课程研发,服务学校决策。研究中心研究的重点是围绕学生,将原有的一个个的独立的活动,系统设计成系列课程;围绕教师,提高其作为学校课改参与者的课程研发、课程设计、课程实施的能力。

每个年级成立以教导处、德育处、体卫处、级长、班主任为核心的课程开发小组,把传统的学校活动用课程的要求加以整体设计,将它改造成具有活动主题、组织结构、丰富内容、达成目标、教育评价等要素的课程形式。

以课程为载体践行校园文化理念,在现有的全校类的校本课程和选修类的校本课程之外,增加年级特色课程,以学校校园文化的四个维度开展,校园美、海南情、中国风、世界潮,将“主题教育活动”变成了固定的校园节日,海岛文化艺术节、科技节、英语节,整体统筹策划,全员参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在活动中成长,在活动中历练!

猜你喜欢

校本评价学校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学校推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