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文明校园,杜绝校园欺凌

2016-02-28海南省农垦中学刘红禄

新教育 2016年15期
关键词:校园家长学校

□ 海南省农垦中学 刘红禄

构建文明校园,杜绝校园欺凌

□ 海南省农垦中学 刘红禄

一、中国式孩子“打闹”遭遇美国式法律引发的警醒

校园欺凌事件频频见诸媒体。提起校园欺凌,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轰动一时的洛杉矶中国留学生绑架并施虐同胞案,涉案3人在达成认罪减刑协议的背景下,被判6到13年监禁,而且在服刑期满后将被驱逐出美国。而被判决者的父亲在接受采访时却认为,法官口中的“校园欺凌”只是孩子间的“小打小闹”,抱怨美国法律判得太重。更有意思的是,案发后居然有位涉案学生的父亲试图贿赂受害人,想私下以金钱摆平此事,也被警方逮捕吃上官司。这个案件,引爆了中国教育界对校园欺凌的思考。整个中国社会都应该刷新观念,积极营造对校园欺凌“零容忍”的社会环境和氛围,及时扼杀校园欺凌的“苗头”。

李克强总理指出:校园应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校园暴力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教育部要会同相关方面多措并举,特别是要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坚决遏制漠视人的尊严与生命的行为。

二、校园欺凌泛滥原因透析

1.多元价值观导致对权钱的膜拜与对人权的漠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受到严重的冲击,利益多元化催生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利益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集中显现,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失范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权力、地位、金钱、颜值受到追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渐趋式微。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多地被利益关系所取代,人情变得淡漠,社会公德受到挑战,做好人的空间受到挤压,利己主义大行其道,对金钱、权力的膜拜盛于对人格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尊重。中国留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在美国人眼里是十恶不赦的重罪,可判终身监禁,可在中国的学生和家长的眼中不过是孩子们之间的“打闹”而已。解决校园欺凌事件主要是批评教育,最多是赔钱了事。被害者合法的人身权、生命权和财产权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社会能够提供的保护却严重缺失。相反,对于施害者的事后惩处,往往显得更加人性化,从轻发落,孩子接受教育,家长赔钱免责。

2.家庭养育形式造就的性格缺陷。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4+2+1”的家庭结构形式是当前90后、00后孩子典型的家庭结构形式,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层层的保护网中,这张网呵护着孩子童年的成长,遮挡住孩子可能遭受的挫折和坎坷。孩子生活在家庭王国中,受到层层保护,要风有风,要雨得雨。于是,一切的付出都开始扭曲了,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支出。这种培养模式慢慢地使孩子养成自私与冷酷的个性,使得孩子在遇到冲突时不能理性解决,而是率性而为不顾后果。家长们也担心孩子在外遭受挫折或蒙受委屈,出于一种保护的本能,往往会要求孩子在发生冲突时敢于出击,不要退缩,以免吃了眼前亏。这在思想意识上对子女的欺凌行为起怂恿和默许的作用,从而间接导致欺凌现象的增多。

3.教师权威的丧失与教育惩戒手段的削弱。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推进,家长们的民主法治观念不断强化,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已经上升到一个空前的高度。“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已被家长们抛弃。而且,家长要求老师们也要与时俱进,教师们必须懂得如何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权利,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家长们投诉,“吃不了兜着走”,身败名裂。“严师出高徒”逐渐丧失了市场。教育作为民生的热点话题被社会广泛关注,教育民主遭到哄抬,社会各界都热衷于对教育指指点点,媒体对校园里的那点事格外敏感,教育的神圣外衣被记者尖刻的语言和家长挑剔的眼光撕得支离破碎,“师道”尊严扫地。教师失去了应该获得的尊重和感恩,师生间的关系、教师和家长间的关系也日趋微妙起来。当教育民主泛滥之后,学校和老师不再敢轻易地处分一个学生,哪怕这个学生已经十恶不赦。当教育失去了必要的惩戒功能后,教育也就只剩下了“教育”。当高悬在学生头顶的“达摩克里斯之剑”被摘除之后,小霸王们的任性有了更多的施展空间,使得猥亵和暴力都变得无所畏惧,并在惩戒手段的日益退缩中越发强大起来,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学校秩序。

4.学校救助手段的无力与江湖文化的盛行。随着对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相关法律不断完善和家长维权意识的加强,对孩子们的呵护从家庭延伸到了校园,学校不再轻易责罚学生,孩子们赢得了放纵的空间。但是,在孩子们的江湖世界里,相互碰撞也是在所难免。同学之间发生纷争如何解决?告诉老师并请老师帮助解决成了一种无能的体现。随着教师的权威被推翻,大多数情况下,求助老师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会遭到变本加厉的报复。当学校无法为受害者讨回公道时,学生们会依照自己的经验,用从电视、网络上学来的方法,通过“江湖决战”来解决问题。在孩子们的江湖世界里盛行江湖规则,通过强权来获取尊严并替代老师权威。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信奉这种江湖规则。在此信仰的操纵下,学生间的纷争便有了新的“处理条例”,力量、财富和容貌等世俗社会用来评价判断人的地位的标准,成了这新的“处理条例”的基础,也成了裁定问题归属的新权威。这种江湖式的争端解决机制抛开了解决纷争时该走的正道,使得原本简单的问题,发展到类似江湖纷争的地步,使得单纯的校园,平添了几分恐怖江湖的阴云。

5.歪曲的成才观助长了畸形心态的发展。教育的本质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升学率是评价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最重要的标准。政府、学校、家长对升学率的崇拜导致很多学校对分数的崇拜,学生以分数论英雄,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而且成绩好往往一好百好,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被淡化。成绩差的学生往往没有机会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和关心,差生们内心希望获得成功的渴望与老师赋予他们的赢得成功的机会形成巨大的离差,他们会试图寻求机会,往往通过欺凌行为来证明他们的存在。

信息时代孩子接受的信息越多,和家长的思想隔阂往往就越深。这种隔阂,本质上是两代人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相互冲突。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学业上和品行上都出类拔萃,但这离不开家长的精心养育。相当多的家长对孩子只是尽了养的义务,并没有尽到育的责任。家长往往通过物质的补偿或放任孩子更多的自由,来求得自己内心的平衡。孩子个性中的很多弱点被淡化忽视,许多违反行为规范的举动被许可甚至纵容,慢慢地养成了孩子个性中的自私与任性,助长了孩子唯我独尊的畸形心态,形成了遇事只考虑自身利益、漠视他人存在的偏狭性格。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一旦自身利益受到了外界的侵犯,就立刻会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进行反击。

三、构建文明校园,探寻治理校园欺凌的应对措施

1.重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治校园欺凌的治本之策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塑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国解决校园欺凌问题就特别重视从根源上来寻找解决之道。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进行善良教育。而我们是拥有五千年悠久文明的民族,信奉“人之初,性本善”的理念,崇尚“仁、爱”思想。应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倡导诚信、友善,助人为乐,和睦相处的道德观念,构建和谐社会。从小教育学生学会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格的尊重,要乐于帮助他人尤其要帮助弱小者。助人为荣、欺人为耻,培养孩子社会基本道德规范。

2.完善学校安全法律,严格立法惩治。法律是受害者最后一道“护身符”。立法不会彻底消除校园欺凌现象,但是却可以让欺凌者付出惨重的代价,从而起到警示作用。正如美国防控校园欺凌的严格立法足以震慑那些极为放纵的欺凌者。而相比美国法律对校园欺凌的严刑酷法,目前中国法律对施暴孩子的行为要包容得多,尤其是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处理过轻。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给予了一定程度的豁免,对施暴者过于宽容,对受害者的保护受到漠视。因此,需要制定完善的防控校园欺凌的学校安全法律,采取严格的立法惩治措施,是治理校园欺凌的最重要手段。尽快制定专门的反校园欺凌法规,明确监护人、学校、社区、公安、司法等的职责.同时尽快出台新的不良少年教育条例,对不适宜一般学校教育的学生依法进行专门强制教育;司法机关应加大对典型的校园欺凌案件的惩罚力度,各方形成合力,预防和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进一步完善校园安全法律制度,使之既能有效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又能有力打击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3.给学生一根红线,给老师一把戒尺。教育不是万能的。面对信奉暴力的校园欺凌,老师的空洞说教显得苍白无力,并不能解决多少问题。必须还给教师一把戒尺,赋予学校一定的惩戒职能。当某些行为超越规定的红线时,必须让那些施暴者得到应有的处罚。社会对孩子们的过度宽容导致某些人放纵任性,称霸校园,欺凌同学。哪怕是十恶不赦,也被看成只是孩子的不懂事,批评教育了事。老师们苦口婆心的教育成为欺凌者称霸校园快意的陪衬。因此,应该为学生设置一根红线,对于校园暴力到达一定程度的,学校有权采取措施处罚,严重的可以开除,送不良少年管教部门进行强制管教。对于侵犯人权、触犯法律的欺凌者要接受法律的惩罚。教育与惩戒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4.筑起校园安全的篱笆墙。要强化道德教育来培养学生对人性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他人关爱,培养正义感,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学校应当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回归教育的本质,正确评价学生的发展。除了学习成绩,还有很多评价人的方式。鼓励学生在体育、音乐、美术、书法等方面发展特长,积极参与学校活动、志愿者活动,学校要予以奖励。通过这种奖励制度,使拥有不同才能和性格的学生们拥有自信。

学校要强化校园安全、法制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法制意识。充分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校园广播等形式进行相关安全、法制教育,让学生懂得相应的安全、法律知识,懂得安全防范措施,学会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维护自身的权利。对教师也要培训如何处理欺凌事件。提高校园的安全保卫措施,制定校园欺凌治理方案。学校要坚持“对欺凌现象零容忍”。也绝不允许无视欺凌行为的态度。要进行广泛宣传,学校会根据情况对校园欺凌采取包括开除学籍等在内的严肃处理方式。

还要进行必要的挫折教育,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

5.家校合作,多管齐下。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很大程度源于家庭。家庭的教育与熏陶至关重要,在家庭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会有暴力倾向。家长有责任教育孩子要富有爱心,帮助他人,要尊重他人尊重生命。每个家长都必须认识到,我们有责任让孩子学会对善恶的判断,树立正义感、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弱者的勇气。另一方面,家长也要正确教育子女,当遭遇欺凌行为时,不要沉默,不要以暴制暴,要迅速报告家长和老师,共同解决。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家长作为监护人也要明确责任。当学生发生欺凌事件时,不光对欺凌者要进行处罚,对家长也要采取相应的处罚,因为家长没有尽到监护教育的责任。

治理校园欺凌,需要重拳出击。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对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这是近年来,首次从国家层面对校园欺凌进行治理。希望借此东风,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构建和谐校园,杜绝校园欺凌。

猜你喜欢

校园家长学校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家长请吃药Ⅱ
开心校园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
奇妙学校
爆笑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