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是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吗?
——兼与郎秀娟老师商榷

2016-02-28海南省北师大万宁附属中学陈胜全

新教育 2016年9期
关键词:吴用有效对话杨志

□海南省北师大万宁附属中学 陈胜全



这是阅读教学中的“有效对话”吗?
——兼与郎秀娟老师商榷

□海南省北师大万宁附属中学 陈胜全

曾在2015年10月28日的《中国教师报》上看过一篇题为《有效对话拓展课堂外延》的文章,主要内容是郎秀娟老师执教初中语文《智取生辰纲》的课堂实录。郎老师在“教学反思”中写道:“《智取生辰纲》一课的教学是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话途径的一次积极探索,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对话的形式和内容,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有效对话……为学生铺设台阶,发挥教师在师生对话中的引领作用……借助课堂生成,将师生对话引入更深层次的思维空间。”郎老师的看法很有道理,做好了确实能引导学生“有效对话”。但细看其教学实录,却很难说这就是一堂“有效对话”的好课。

《智取生辰纲》的课堂实录由“导入新课”、“了解情节”、“分析人物”、“拓展知识”四个部分组成,限于篇幅,只选其最主要的“分析人物”部分供大家探究:

师:人们说,“三国出智士,梁山多勇夫”。可是你们刚才的复述,分明让我看到了一场英雄与英雄之间的智慧较量。今天,我们不妨再进行一番智慧的比拼,让我们班的“杨志”和“吴用”与课文中的杨志和吴用再较高下。

师:假想你就是吴用,人们都说你是“智多星”,此次智取生辰纲的谋略及表现更是出神入化。请问,你当时听到生辰纲路经此地时,是如何谋划此次行动的?

生1:杨志押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这样的天气必定口渴难忍,可以使用在酒里下蒙汗药的计策。

生2:我选择黄泥冈作为劫取生辰纲的最佳地点。暑热加上一路疲惫,黄泥冈的松树林可以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此外,松树林也可以遮挡杨志等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真实情况。

生3:通过观察和分析,我等发现杨志一行人内部矛盾深重,这一点可以好好利用。

生4:我等7人先主动亮出客商的身份,解除杨志的心理戒备。然后,白日鼠挑酒上场,借舀酒做手脚,前一瓢掩饰,后一瓢下药,不露丝毫破绽。

师:智用天时、智用地利、智用矛盾、智用计策,果然是“智取”,可赞可叹。那么,被劫了生辰纲的杨志又会如何呢?下面,假想自己是杨志,会有哪些想法呢?

生1:我真是冤枉啊!我不多带兵,是为了掩人耳目;我不断改变赶路的时间,宁可逼迫军汉冒着酷热前行而落得怨声载道,无非是怕有人暗中偷袭。这样做不都是为了保全生辰纲吗?

生2:我选择连强盗也不愿行走的艰难路径,“催促一行人在山中僻路行走”,以此来保护“生辰纲”。而且,我尽量减少中途休息,一怕路长事多,二恐军汉懈怠。为此,我不惜打骂军士、斥责虞侯、得罪老都管。

生3:在松树林中发现“枣贩”后,我马上进行盘查,觉得没有破绽才放心。

生4:从一开始我就担心酒中有蒙汗药,我不让大家在松树林里休息,不让他们买酒吃,多次警告他们有危险。后来,我自己虽然喝了点酒,但非常谨慎,是见众人喝了无事才喝的。

师:为了押运成功,杨志百般小心、千番努力,可谓用心良苦。

生5:我不冤!因为一路上我对手下非打即骂,没有说清我的想法,闹得大家都对我有意见,矛盾重重,这才给对手可乘之机,失去了生辰纲。

师:这是一个善于反思的杨志,说出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

师:杨志对属下粗暴蛮横,除了天生性格使然,还有没有其他原因?联系杨志的生平经历想一想。

生:杨志把生辰纲看成是自己东山再起的赌注,为确保生辰纲的安全,不惜采用任何手段。这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导致杨志做事欠缺理智,也导致杨志与其他人的关系不和。

师:你们心里,吴用是怎样的人,杨志又是怎样的人呢?

生1:吴用等人足智多谋、齐心协力。

生2:杨志粗暴蛮横、急功近利,不善于协调沟通。

生3:但杨志也是谨慎小心、精明能干的人。

郎老师在“教学反思”中指出,这次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对话途径的积极探索,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这里不一一商榷。仅就第一方面“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对话的形式和内容,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的有效对话”作简要探究。诚然,上面所选“分析人物”部分,教学设计有创意:先让学生假想自己是吴用,说出如何谋划此次行动;再让学生假想自己是杨志,为失去生辰纲被指责而申冤。这样的教学对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有一定的效果,但并未实现真正的“有效对话”。

何为“有效对话”?至少应有以下标准:从过程看,有必要的对话时间,有具体的对话活动,有多样的对话形式,学生自主合作,教师适当点拨;从结果看,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生生互动影响,解读文本准确,语文综合素养提高。而落实过程是实现结果的基础,没有过程就不可能有结果。仔细推敲,会发现这堂教学实录的对话过程出了问题,其结果自然是得不到保证的。

一、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空中楼阁

整个教学过程,看不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的问题一出来就马上有了答案。但不管怎么说,课堂上缺了对文本的揣读,发言同学的回答得再精彩,也不能代表全班同学都进入了有效学习的状态。

1.没有给予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必要时间。分析人物伊始,教师先设置情境:“今天,我们不妨再进行一番智慧的比拼,让我们班的“杨志”和“吴用”与课文中的杨志和吴用再较高下。”(表述欠妥,应是:我们班的“杨志”和“吴用”也来比一下高低。试想:与课文中的杨志和吴用如何比?比什么?)再提出具体问题:假想你就是吴用,人们都说你是“智多星”。请问,你当时听到生辰纲路经此地时,是如何谋划此次行动的?这个问题设置得很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深入品读文本。可惜,教者没有给学生深入品读文本的必要时间,学生没有朗读、探究等对话性活动,直接就是四位学生的假设性发言,对话无名无实。

2.没有安排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多样化活动。语文阅读教学,要安排听说读写等多样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必须来源于学生对文本的揣读,并结合自身的体验得出评价性认识。整个课堂实录,我们看到的多是学生脱离文本的各种结论性理解。我们不禁要问:学生这些结论性理解的文本依据是什么?没有对文本的反复朗读,何来深刻感悟?没有对描写人物的字、词、句的揣摩品味,哪来对人物心理和性格的准确把握?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一定有一个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探究过程引导。与文本对话,应该安排朗读、探究、写作、展示等相关学习活动,让“对话”落地生根,才可能有效。

二、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是形神皆空

整堂课都是学生在各自概括分析,无任何碰撞、争辩,看不到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形式,更谈不上有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实际效果。

1.学生的表述只是个性化的理解。围绕人物分析这个教学目标,教者提出了四个问题,每个问题提出后,都有三四个学生发言。如果将发言的学生比作发光体的话,那么他们只是各自在夜空中依次闪亮了一下,不存在互相照亮或引亮另外物体的情况。换言之,听的学生听懂没?有无不同意见?整堂课下来,究竟学到了什么?发言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不能代替全班同学对文本的解读。如果一堂课只是少数学生的表现课,其他学生只是沉默的听众,那么,这样的课肯定低效,甚至无效。

2.学生之间没有有效的互动活动。课堂实录的四个部分,都看不到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不要说质疑、争论,就是交流、讨论之类的学生互动活动,在整个课堂实录中都没有体现。语文阅读教学一定要反对简单的问答式教学,只有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都参与交流、讨论、提问、展示、互评等活动,课堂气氛才活跃,才能充分深入文本,合作探究,互动启发,积极影响,才能真正理解文本,感受文本的内外美,并掌握阅读分析的有效方法。

阅读教学的“有效对话”包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与同学对话、与生活实际对话、与生活体验对话等多个方面。这里只从与文本对话和与同学对话两个方面,浅析了《智取生辰纲》课堂实录的不足,目的不是否定这堂课,只是以此为例,提醒大家准确理解“有效对话”,并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真正地“有效对话”。

猜你喜欢

吴用有效对话杨志
与杨志共饮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青面兽的选择
学会沟通才是王道
吴用和时迁比轻功
吴用和时迁比“轻功”
有效对话——让儿童的灵性在课堂上飞扬
吴用盖房
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有效对话,构建灵动的品德与社会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