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反转新闻”的传播学解析及矫治

2016-02-28王晓雷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反转新闻舆情舆论

王晓雷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基于“反转新闻”的传播学解析及矫治

王晓雷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反转新闻”是一种特殊的传播现象,有其独特的传播特征,表现为:多元主体在“反转新闻”中凸显不同角色;拐点式逆转与螺旋变向式的发生路径;舆情可发生多次逆转并且反转周期较短;经过特定选择和修辞的信息使反转成为可能。“反转新闻”背后的发生动因既包括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面临失控,也包括碎片化传播引发信息传播失衡。在新媒介时代,“反转新闻”启发我们必须从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的角度作出深刻的批判和审视,并力图采取相应措施加以矫正。

“反转新闻”;规律;动因;审视

所谓“反转新闻”,亦称“新闻反转剧”,主要指的是伴随着一起新闻事件的真相和细节的逐渐显露,公众的态度和意见突然发生截然相反的逆转,公共舆情的矛头指向也随之发生转向,进而影响舆论气候的变化的一种新闻传播现象。

一、“反转新闻”的传播特征描述

(一)多元主体在“反转新闻”中凸显不同角色

首先,新媒体尤其是自媒体易成为此类新闻的“策源地”。从2014年至2016年上半年发生的37条“反转新闻”统计发现,有26条新闻的信源最早发布在个人微博、微信朋友圈、公众号、网络论坛等新媒体上,仅有11条新闻的信源是通过报社、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发布,且多为记者有意虚构或采访不实造成。其次,“真实确证”多由传统媒体或组织机构完成。在导致新闻事件发生反转并最终将真相予以澄清的进程中,有8条新闻通过新媒体主导完成,有14条新闻通过传统媒介主导完成,有15条新闻则是通过涉事主体或官方澄清。由此可见,传统媒体的及时跟进和涉事主体、官方组织机构的及时回应在澄清事实真相、引导舆情走向方面发挥着主体性作用,而目前基于新媒介“自清自正”的传播效果相对较弱。

(二)拐点式逆转与螺旋变向式的发生路径

与一般的“一边倒”舆论现象不同,“反转新闻”体现为公众意见呈拐点式逆转的动态变化过程;与常见的波浪推进式的舆情现象相区别,“反转新闻”的发生路径呈现为螺旋变向式的独特表征。以2015年5月成都“变道女司机被打事件”为例,在该事件的舆情发生期,“女司机被暴打”的视频迅速引起网民围观和专业媒体跟进、转载,舆论萌芽发酵。在舆情发展期,公众对打人男司机的批评呈“一边倒”之势;但在舆情高潮期,谴责打人男司机的“一边倒”舆论突然转向指责女司机危险驾驶,舆情出现拐点;在舆情的持续发酵期,专业媒体及公众围绕“私刑”与“公法”、“人肉搜索”与“隐私保护”等多个点展开较量,舆情再次出现拐点。整个事件从同情女司机到指责女司机再到道德、法律层面的持续热议,舆情的指向多次发生了拐点式逆转的动态变化,整个过程呈迂回曲折的发展路径,而总体上舆情是随着事件真相的逐渐显露向前推进的,即呈现为“螺旋变向式”。

(三)舆情可发生多次逆转并且反转周期较短

在新的传媒语境下,碎片化传播成为一种新常态,而碎片化传播产生了不完全信息(Incomplete information),并导致信息传播失真,在不完全信息向完全信息(Complete Information)转化的过程中,事实真相逐渐显露,舆情发生逆转并可能多次逆转。例如,2016年2月的“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前后两次发生反转;2014年8月的云南昭通地震“浑水煮泡面”事件也多次发生反转。媒介化社会的到来,不完全信息向完全信息转化的周期进一步缩短,新闻反转的速度也随之加快。例如,“哈尔滨天价鱼”事件第一次反转距离新闻爆料仅两天时间,第二次反转距第一次反转仅三天时间。

(四)经过特定选择和修辞的信息使反转成为可能

什么样的新闻最容易“反转”?我们对近几年来发生的“反转新闻”进行文本内容分析不难发现,有别于一般的新闻,“反转新闻”具有自身的特质:一是在信息内容的选择方面,此类新闻折射的是当下公众共同关注的某一类社会问题,极易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和共鸣,如医患关系、干群关系、诚信危机、道德滑坡、城乡差异、贫富分化、警民冲突等。而新闻的主体则是某一类符号化的社会群体,其中社会弱势群体常常成为此类新闻的主角。二是此类新闻在信息描述和事实建构方面,常常注重采用夸张的修辞和戏剧性的叙事手法,将复杂的事件描述“标签化”,将完整的情节“碎片化”,将理性的问题“煽情化”,刻意制造“眼球效应”,以赢得公众的注意。例如,2016年3月2日微信公众号“每日人物”刊发的题为《46万一平,谁买走了北京天价学区房》的文章,46万一平的天价学区房,触痛了网民的敏感神经,随后被多家媒体转载,导致事件在微博、微信等网络空间持续发酵,舆论一片哗然。

二、“反转新闻”呈频发态势的动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媒介生态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反转新闻”作为一类特殊的新闻传播现象频频发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动因。

(一)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面临失控

进入媒介化社会,公众获取信息和发布信息的渠道更加便捷和多元,尤其是随着自媒体的日渐勃兴,公众随时随地可以将各类信息通过自媒体发布至网络上,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信息把关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信息传播面临失控。从前文调查显示,近几年来“反转新闻”的信源多出自网络自媒体,如果信息发布的主体对事实了解得不够全面深入、自身所持观点和立场不够客观公正,则所发布的信息就会因为不完全或不准确而发生“反转”。而目前自媒体的传播特性以及信息的海量使得信息把关几乎失效,这是造成“反转新闻”频发的首要动因。

(二)碎片化传播引发信息传播失衡

当下,信息的“碎片化生产”“碎片化传播”及“碎片化消费”正在逐渐侵入人们的生活。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一些信息只能支离破碎地展示新闻事件的各个片断,很难全面深入地体现事件的本质,这种“碎片化生产”、“碎片化传播”交流、“碎片化消费”正在成为一种无奈。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新知识(事实)的加入会引起已有知识(假设以及基于假设推理结果)的删除,需要联合确认思维机制的加入”。[1]我们之所以不能将“反转新闻”与“虚假新闻”简单划等号,其实质在于,此类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被“隐藏”部分真实的信息,只是对完整新闻事件的某个碎片或切面进行了单一呈现。而随着公众、传统媒体、涉事主体及相关组织机构的介入,多元化的传播主体将新闻事件本身置于“聚光灯效应”之下,从而弥补了信息传播的失衡,使舆论走向的偏移得以有效矫治。

(三)群体传播的特性影响舆情走向

勒庞(Gustave Le Bon)认为,“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2]作为一类特殊的群体,网络公众同样具有冲动、轻信、短视和从众等普遍的群体心理特征,其认知往往会因为不全面信息的传播而产生自我暗示和轻信,进而导致社会心理和集体行动走向极端主义。例如,“偏见”网络公众的认知结构和行动逻辑直接影响着舆论的走向,更关系着社会肌体的内生稳定。我们注意到,在“反转新闻”的生成路径中,公众对网络信息的感知、判断和推理往往主要依赖于直觉,并容易受到刻板陈见(stereotype)的左右。因此,网络公众对一件复杂新闻事件形成的意见和态度极易滑入以偏概全的风险。显然,结论的不确定性间接导致了舆情风向的逆转,这是由于群体传播的特性所决定了的。

(四)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导致信息失真

在李普曼(WalterLippmann)看来,媒介所提供的信息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无论在传统的专业新闻机构还是自媒体内,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公众无法监督的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如果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则往往将这种“拟态环境”(pseudo-enviroment)作为客观事实本身来看待。而众所周知,“拟态环境”在导致信息失真失衡、使受众产生认知障碍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负面效应。“反转新闻”的产生是与拟态环境的负面效应直接相关的。分析“反转新闻”的文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首先,每一条“反转新闻”的信息内容本身具有刺激性,信息的焦点往往集中在社会公众关注的某一类群体或现象,极易作为一个导火索引起公众的串联、感染、围观和共鸣。其次,从新闻放大效应所带来的成本收益角度考虑,传播主体往往会对信息进行刻意选择、加工和结构化处理。如果被歪曲或简化而变得支离破碎的信息在媒介空间广为传布,不仅会误导公众的认知和行为,而且一旦舆情发生反转,也将对媒介的公信力、舆论生态环境和社会诚信度构成侵害。

三、对“反转新闻”的媒介审视及矫治

(一)“反转新闻”泛滥更需要传统媒体坚守新闻专业主义

“反转新闻”并非新媒介时代的独有产物,在传统媒体时代,“反转新闻”既已存在,然而彼时“反转新闻”的发生频率并不高,究其原因,是因为专业的新闻机构在刊发和播报新闻之前已进行了深入的采访以及严格的审稿和校对;同时,即便是在发生错误时,专业媒体也有一套相对成熟的自我纠偏机制,可以最大限度地维护自身的媒介公信力,并有效引导舆论的正确走向。

即便如此,在新媒介时代,由传统媒体主导引发的“反转新闻”也屡屡出现,个中缘由在于新闻从业人员急于追求所谓的新闻的时新性,在接到新闻线索后不判断其来源及真实性而匆匆发稿,甚至新闻从业人员为了迎合刺激性新闻的“眼球效应”而刻意断章取义,片面放大新闻细节。倘若媒体一味追求新闻的时效性、刺激性而牺牲新闻的精准性和可靠性,则不仅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消耗巨大的社会成本,也会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应该防止新闻记者违反职业道德刻意制造甚至虚构“反转新闻”以引发轰动效应。

当然,如前文所述,我们也发现传统的专业媒体所具备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对历次“反转新闻”的真实确证过程功不可没。例如,在一些新闻事件中,专业媒体介入调查后,事实真相得以澄清,舆情发生反转,更凸显了新媒体时代专业媒体存在的重要价值,体现了专业媒体强大的公信力。作为社会公器,专业媒体具有自身的优势,但在信息泛滥时代,专业媒体在与网络媒体的竞争中尤其要防止成为网络虚假信息的附庸或放大器。我们认为,专业媒体更需要在新闻专业主义的指引下,遵循新闻规律,严格核实信息源,最大限度地向公众传递与核心事件相关的各种碎片信息,引导舆论朝着合理而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反转新闻”泛滥对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所系。“反转新闻”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的不断涌现对新闻真实提出了拷问。如前文所述,“反转新闻”的发生路径呈现为螺旋变向式,这是与常见的波浪推进式的舆论现象所不同的。“反转新闻”独特的发生路径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新闻真实表现为一个有机的动态过程,即新闻真实具备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新闻真相的获得不是一个瞬间的结果,而是一个发展的状态,随着人的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真相会逐步显露在公众面前;另一方面,在信息发达时代,信息源和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不仅让新闻发生反转甚至多次反转成为可能,更使得完整而真实地呈现新闻事件成为可能。这其中既包含了传统媒体、新媒体、当事人或组织机构的“自清自证”,也包含了这些多元传播主体之间的“互清互证”。可以肯定的是,与以往精英主导的“一边倒”舆论模式相比,这种舆论场关于新闻真实的冲突、争论与碰撞更凸显的是社会的进步。诚如有些学者所强调的那样,“不断修正既有新闻报道的失实和错误往往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尤其是在面对那些复杂的仍在演变进程中的新闻事实”。[3]

总体而言,新闻发生反转,并非因为新闻传播的信息出现了问题,而是人们传播和理解新闻的方式出现了问题。不可否认,一些普遍的社会矛盾的存在,让很多新闻出现了模式化的苗头。而模式化的新闻报道长期作用于公众的认知,容易在公众的脑海中产生刻板陈见,持刻板成见的社会公众在面对立体的事实真相时又极易陷入对号入座的“标签化”的认识误区,标签的转换则导致了舆情的反转。在一定程度上,此种恶性循环的长期存在不仅会对媒介生态造成破坏,也将对社会肌体构成损害。因此,在“新闻反转剧”频繁上演的新常态下,如何通过加强媒介自律以规范信息传播的有序化,如何通过采取有效措施规避自媒体传播的风险与缺陷,如何防范社会团体及网络推手等刻意操控舆论以实现“人为反转”,都是值得我们继续探究的问题。

[1]胡华涛.当代新闻逻辑学导论:新媒体时代新闻推理与论证的现代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191.

[2]古斯塔夫·勒庞(法).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4.

[3]杨保军.新媒介环境下新闻真实论视野中的几个新问题[J].新闻记者,2014(10):39.

G206

A

1674-8883(2016)16-0040-02

猜你喜欢

反转新闻舆情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消费舆情
多一些判断,少一些反转
基于反转新闻的媒体行为浅析
舆情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
透过发生机制看新闻“反转”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