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穷工极巧,曲尽其妙
——古典诗词中的谐音艺术

2016-02-28湖南省衡东县兴东中学刘彦坤

新教育 2016年17期
关键词:隐语情郎双关

□湖南省衡东县兴东中学刘彦坤

穷工极巧,曲尽其妙
——古典诗词中的谐音艺术

□湖南省衡东县兴东中学刘彦坤

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一诗,可谓是流传千古,永盛不衰,其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联更是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丝”字用得极妙,以“丝线”之“丝”谐“相思”之“思”,曲折地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与忠贞,可谓是相思刻骨,生死与共!这种语言艺术就是“谐音”的修辞手段。

“谐音”,用现代修辞学的话说,就是“字、词的音相同或相近”的叫作谐音;这样,利用汉字音同或音近的条件使词语或句子语义双关。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诗中以“晴”谐“情”,语义双关,以自然“东边日出西边雨”之景,写男女恋爱相思之情,正是意与字合,涉笔成趣。

“谐音”的修辞艺术,于古典诗歌中随处可见。然究本溯源,这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始于民歌,人们称之为“廋词”,或叫“廋语”。“廋”者,隐藏,藏匿之意也,所以又称之为“隐语”。《国语·晋语》:“有秦客廋词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注云:“廋,隐也,谓以隐伏谲诡之言问于朝也。《新五代史·李业传》:“而帝方与业及聂文进,后赞,郭允明等狎呢,多为廋语相戏,鸢纸于宫中”。周密《齐东野语》:“古之所谓瘦词,即今之隐语,而欲所谓谜”。可见,廋词早在先秦就出现了。一开始,它只是作为一种隐语,以作日常之游戏狎玩,后来慢慢被引入诗歌创作之中,以传递一种复杂曲折的感情。“廋词”亦即“谐音”的修辞手法在具体运用上,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同音不同字的谐音;一是同字不同义的转义。这其实都是利用汉字具有形、音、义相结合的特点。可以说,只有汉语中才能有这样的修辞手法,世界任何一种语言都不可能产生。真可谓是耸壑凌霄,独占风流。

汉字是音、形、义三者结合的文字,所以,其中有许多音词而字不同,或字同而义不同的字,诗人就是利用这种特点,巧妙地用于诗歌创作之中,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南朝民歌《子夜歌》:“我念欢的的,子行由豫情。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这首诗写的是青年女子对自己情郎用情不坚的不满。她认为自己对情郎的用情专一,且态度明朗,而对方呢?却总是犹豫不决,令人捉摸不定。他的爱就像雾露中的荷花,朦胧迷茫,令人看不真切。诗中“芙蓉”是“夫容”的谐音,“莲”是“怜”的谐音。前者指情郎,后者指情郎对自己的爱。这种巧妙的双关,使诗歌抒情委婉含蓄,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谐音的另一种情况是利用汉字多义的特点,用一个词的甲义来表现乙义,表层意义是“此”,而深层意义却在“彼”,这样也使诗歌产生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南朝民歌的《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同样是一曲爱情的悲歌,前二句以直白的方式表达了女子对自己情郎的疾的爱恋。最后二句表现手法转为含蓄,“丝”谐“思”,“匹”谐匹配之“匹”。没有料到女子初恋旋即失恋,理丝入残机,怎么也不能织出整匹的绢;女子考虑自己失恋的缘由,可真是百感交集,难以理顺的复杂情思,最终只能接受这残酷的现实:不能成“匹”。伤心悲切,但也不乏清醒与冷静。

南朝另一首民歌《读曲歌》:“种莲长江边,藕生黄蘖浦。必得莲子时,流连经辛苦”。诗写一对男女情人艰难曲折的爱情经历,诗中“莲”为“怜”的谐音,“藕”乃“偶”的谐音,“浦”为“苦”的谐音,而“苦”,于字面上是黄蘖味苦,实际上隐指相思之苦。一首小诗,就有了如此多的谐音双关,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这样一首小诗,运用了谐音双关语,显得是如此的委婉含蓄,活泼机趣,写得真妙。

由上诗还可以看到,谐音的二种手段,大多数是同时使用的,既有音同的相谐,又有义异的转换。同时使用,使诗歌更具情趣,更加含蓄蕴藉,尽得风流,收到极佳的艺术效果。

猜你喜欢

隐语情郎双关
送情郎
语音隐喻视角下的韩国语谐音双关句研究
感悟“双关”修辞 提高习作能力
读史长智商:我的“隐语”你懂吗
淳于髡:我的“隐语”你懂吗
我国出现的几类新型涉毒隐语研究
桂花树下等情郎
双关
隐语识歹人
有情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