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亲近经典名著之策略
2016-02-28福建省尤溪县城关小学陈华娟
□福建省尤溪县城关小学陈华娟
引领学生亲近经典名著之策略
□福建省尤溪县城关小学陈华娟
著名学者余秋雨说:“一个人的人生应该找一些名著来垫底。”孩子通过阅读那些不朽的文学作品所感悟到的关于真善美、假恶丑的辨别,比我们老师苦口婆心的说教要深刻有效得多。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阅读名著。纵观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年级都选编了许多与经典名著有关的课文。选编这些课文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学生能亲近名著,养成会阅读、爱阅读的习惯。但是,如何让学生爱上阅读?我们应该如何引领学生更加有效地阅读名著?许多老师都觉得无计可施。古代诗人辛弃疾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想,名著导读的策略也可借鉴这一点。语文教材中的名篇、选段正是引领学生读好书的鲜活的例子。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激发兴趣,爱屋及乌
1.找准话题聊一聊。如:《猴王出世》一文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只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故被群猴拜为猴王。这石猴是集猴、人、神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作者巧妙地将他的动物特性与聪明勇敢的品质和谐地融为一体,使其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本课教材无非是个引子,要通过本课教学,更好地为学生阅读原著引领导航。孙悟空是《西游记》中重量级的人物,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他的性格特征,我进行了这样的导入设计:课前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曲《猴哥猴哥》,然后问学生:刚才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与哪部名著有关?你最喜欢这部名著中的谁?为什么?猴哥还有哪些响亮的称呼?这些问题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难,“神通广大”、“齐天大圣”、“美猴王”、“孙行者”、“斗战胜佛”等与孙悟空有关的词汇,学生都能熟练地脱口而出。此时教师顺势而导:悟空者,何许人也?他有什么不平凡的来历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西游记》这部旷世名著,学习其中的一个小故事——《猴王出世》。这样“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教学引领,不但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而且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为后面的教学做了铺垫。
2.先声夺人读一读。这里的“先声夺人”是指教师的先行阅读。我们在名著导读教学前,自己一定要先阅读原著,对原著有所认识。这样,在课堂上才能驾驭自如,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从而爱上阅读经典名著。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下册《汤姆·索亚历险记》一文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读方式:同学们,最近老师爱上了这样的一个小男生:他调皮、喜欢恶作剧;他很叛逆、却又善良可爱,而且不乏正直勇敢、聪明机警,他就是《汤姆·索亚历险记》这部小说中的主人公——汤姆,这个令人吃惊的孩子有着怎样吃惊的举动呢?请听老师娓娓道来:
片段1:“汤姆!”没人答应。“汤姆!”又没人答应……“这孩子到底怎么啦,我真搞不懂?你这个汤姆”……“我还从没有见过这么令人吃惊的孩子”……
这就是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汤姆·索亚的出场方式。这个滑头滑脑的淘气包,正一如既往地同对他又爱又恨的波莉姨妈捉着迷藏。“哧溜”一声从他藏身的壁橱溜出来,嘴巴上还沾着偷吃蜜糖的罪证。在姨妈眼里,他是个捣蛋鬼,鬼点子又多,他也总能够想尽办法来躲避惩罚,姨妈对他无可奈何,可是又不由自主地喜欢他。
片段2:……这时,汤姆又说:“你是个胆小鬼,我要向我大哥哥告你的状,他只要动动小指头就能把你捏碎,我会让他揍你的。”“我可不怕你什么大哥哥,我有一个比你大哥哥还大的大哥哥——而且我的大哥哥能把你的大哥哥从那面篱笆围墙扔过去。”
(两个人的所谓的大哥哥都是虚构的。)
“你撒谎。”
“你讲的也不是真的。”
……
这样斗智斗勇的场面,真是津津有味,而且叫人难以忘怀!学生只要静心听读了这些文字,就会情不自禁地想去亲近名著,并且会产生先睹为快的感觉。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能因材施教,找准导读的切入点,通过“找准话题聊一聊”、“先声夺人读一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定会爱“屋”及“乌”。
二、精读一段,带动一本
很多学生对名著阅读望而生畏。因为名著篇幅都较长,而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品,其语言风格也大不一样。学生在阅读中碰到各种阅读障碍是难免的,一些学生会因此而失去了阅读名著的兴趣。所以在名著导读教学中,老师的方法引领显得尤为重要。俗话说:“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小学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才能在阅读的道路上一路前行。我们教师应该做的,是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的基础上,对他们已掌握的方法进行梳理提升,引导其亲历阅读过程,习得阅读方法,并且学会逐渐把方法内化为一种习惯,成为自我阅读的方式。
教学《猴王出世》一文,我们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学习引领学生亲近名著,体会《西游记》中优美生动的语言和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感受人物形象,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开篇的一段语言表达很有特色,学生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一定要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认真阅读本段,找出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接着提问:你觉得哪个句子写得好?(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你能发现这段文字背后蕴藏的秘密吗?接下来指导学生在品读中悟出:从整体上看,它采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方法;再细读,你会发现更大的秘密:“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这个句子如果套用赵本山的小品“公鸡中的‘战斗机’”经典台词进行引申,便是排比中的排比,而且造句很有特色,字数相同,动词后面跟着名词,内容都与吃有关。通过阅读这样的语言,一只充满灵性、顽皮可爱的石猴在脑海中呼之欲出。接着看第二个分句:“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前面两个词都是讲动物,后面两个词都是讲与他的关系,看来这石猴在花果山真是人缘很好啊!再看“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一句,通过引读,学生不难发现,作者用对仗工整的对联形式描写了石猴在花果山的生活情况,看来花果山真是石猴的自由天堂,快乐老家啊!吴承恩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文章开头就把石猴写得这样形象出众,这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除魔埋下了伏笔。在这部小说中,像这样精彩的语言无所不在,这就是经典名著的魅力。我们读小说,不仅要读懂作者写什么,更要关注作者怎么写,这样才能更好地从经典名著中汲取营养。有了课内这样的精心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中一定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名著赏析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