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媒体的社会责任路径探析
2016-02-28王素芳
王素芳
(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高校校园媒体的社会责任路径探析
王素芳
(滨州医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3)
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也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场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的质量和其为社会服务的效果。因此,高校校园媒体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指导、引领作用,高校校园媒体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本文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积极融合出发,探寻高校校园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高校校园媒体;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媒体融合
高校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站,学校如何培养学生,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走向社会的大学生的质量,影响着他们为社会、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与效果。习总书记早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就曾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校、干部学院、社会科学院、高校、理论学习中心组等都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1]习总书记的讲话阐明了新形势下,建设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高校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容易受到西方各种思潮和新兴媒体的冲击。所以,必须坚守住主流意识形态的主阵地。而影响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最大、最广、最深的就是高校舆论宣传阵地,因此高校的校园媒体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具有不可忽视和不可替代的指导、引领作用。所以,高校校园媒体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一、高校校园媒体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高校早已不是象牙塔。社会上有不少不良的价值倾向在校园中多有表现。例如,经济价值至上、功利主义、价值体系混乱、道德“崩溃”等。在这种形势下,高校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用贴近人心的方式贯彻和宣教。
(一)大学生是新兴媒体使用群体中最广泛、最活跃、最有特性的群体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已经开展了十多年的阅读调查,成年人的数字化阅读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2015年已经超过了64%,远远高于纸质图书的阅读率,也高于纸质报刊的阅读率。在数字阅读当中,手机阅读又是主力,超过60%的人有手机阅读行为,可以说手机已经成为第一阅读终端。[2]根据高校青年群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时代特性和行为特征,大学生是新媒体使用群体中最广泛、最活跃、最有特性的群体。据《2010年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集中在4个小时以内。通过调查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发现,以娱乐为主要上网目的的调查对象所占比例最高,为28.1%,其次为学习、网上聊天交友,其比例分别为26.2%、22.1%。可见,大学生更主要是将互联网作为休闲娱乐工具,而将其作为学习工具的比例相对较低。[3]
(二)新媒体的碎片化与表面性,使青年大学生深受影响
第一,新媒体传播的内容呈碎片化。现代传媒往往为了获得一定的影响效应和实际利益,只注重传播的速度和形式,而过少注重传播的内容以及社会效益。所以,在内容上碎片化严重,不成体系,使青年学生对浏览、摄取的大量信息流于表面,不进行深入思考,久而久之,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第二,新媒体往往浮于生活的表面。新媒体往往浮在生活的表面,很难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新信息层出不穷,很快就会被更新的信息所取代。现代传媒为了适应人们快节奏以及逐利的生活方式,很少关注人的根本价值和生存的意义问题。不注重新闻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本的理论指针不明确,价值指向定位模糊。现代媒体的这种缺位是极需要扭转到正确轨道上来的。这些都深刻影响到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因此我们要及时占领高校的文化宣传阵地,这直接关系着输送到社会上的人才是否是合格的有用之才。
(三)高校校园媒体肩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高校校园媒体是伴随着高校的建立而逐步兴起的一种非营利、非社会化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平台等。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宣传与传播校园文化的主阵地。它不仅为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而且还起着引导校园文化的作用。据中国高校传媒联盟2010年的调查报告显示,“90%的高校有2家以上校级校园媒体,79.6%的高校有3—4家校级校园媒体,52.5%的高校有3—5家校级校园媒体。纸媒、广播、电视、网站等是最常见的几种校园媒体形式。”[4]现在,随着微博、微信的迅速发展,各高校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如火如荼地建立起来,且发展势头良好,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又增添了新的阵地。
二、高校校园媒体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动摇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必要性
高校校园媒体从业人员比较复杂,并不都具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有些甚至对新闻理论实践都很陌生。所以,高校媒体的从业人员首先要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并坚持其立场地位不动摇。
近几年,随着我国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不断出现新情况、新问题。自媒体的突飞猛进,使人人都想成为“新闻发言人”,真可谓“信息大爆炸”。然而,虚假新闻、变相广告、新闻内容的低俗化等内容铺天盖地,让人难辨真伪。尤其是一些网站,为了吸引人的眼球,提高点击率,便故意制造虚假新闻,文不对题的“标题党”泛滥成灾。有些刊物大肆宣扬历史虚无主义,让一些青年人无所适从,思想观念摇摆不定。所以,针对中国现代传媒的发展实际,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深刻领会其实质和精髓,对于杜绝虚假报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观放在首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思想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它的形成是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其核心内容包括新闻事业性质、工作原则和工作规律的一系列基本观点。主要是: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党性以及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等。
三、滨州区学院校园媒体积极作为,努力打造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强盾牌
近几年,滨州区学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积极融合,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在引导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一)校报发挥公信力
校报作为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的对比中,及时性、快捷性、互动性逊色不少,但校报的公信力不可小视。因此,校报记者编辑应加强新闻的策划与创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一是加大言论评论力度,突出舆论引导作用;二是加强深度典型报道,挖掘典型人物事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在实际工作中,传统媒体要学习新媒体的语言风格,力求灵动活泼,有温度、有温情,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校报专设“微言小语”等栏目,专门刊登师生的微博或微信,引起师生良好反响。校报刊登的优秀作品、深度报道,学校官微及时推送,扩大了校报的影响力。
(二)学校设立新媒体中心
健全完善学校各级主页、新闻网、官方论坛等传统网站,打造以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家园网等新媒体为中心的“学校—部门—学院—班级”四级工作平台,全面构筑校园学术、思想、文化“直播站”。
新媒体中心开设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等课程,推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引导广大师生在网上积极建言献策,凝聚发展力量。学校开展多层次、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活动,内化“仁心妙术”校训精神,传承“残健融合”人文底蕴。媒体中心则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艺术修养。
(三)媒体融合,打造实践育人风采展
滨州区学院是医学院校,实施早期接触社会,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科研的“三早教育”。滨州区学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充分融合,打造实践育人的融媒体宣传平台。各社会实践团队将实践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在“E梦园”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实时宣传报道,校报再选择优秀日志专版刊发,形成有效互动。
总之,高校校园媒体应当肩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高校校园媒体的从业人员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武装思想,进行新闻传播;二是高校校园媒体必须充分融合,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面覆盖,全程铺设,传播正能量,为社会输送合格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 习近平.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8-21.
[2] 魏玉山.认识媒体进化规律 把握媒体进化方向(刊首语)[J].新闻与写作,2016(8).
[3] 2010中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调查报告[DB/OL].光明日报,http://www.edu.cn/sj_6538/20110118/t20110118_571415. shtml,2011-01-18.
[4]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 2010中国高校媒体发展报告[R] . 2011:4.
G206.2
A
1674-8883(2016)19-002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