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视野下“包贝尔婚礼事件”中的舆论走向
2016-02-28邱科科
邱科科 卢 菲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沉默的螺旋”视野下“包贝尔婚礼事件”中的舆论走向
邱科科 卢 菲
(河北大学,河北 保定 071000)
2016年3月30日,包贝尔和包文婧在巴厘岛举行了盛大婚礼,但一些事引发了广大网民的激烈讨论,成为舆论焦点。在这一系列新闻事件中,舆论的走向非常符合“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征,开始舆论攻击“闹伴娘”的人,但也有少数人认为“不必小题大做”,但这种声音很快被淹没,甚至受到主流意见的攻击。
“沉默的螺旋”;“包贝尔婚礼事件”;舆论
传统的政治学和舆论学认为,舆论是一种“社会合意”,它的产生是一个“问题出现→社会讨论→合意达成”的理性过程。舆论的作用并不仅限于狭义的政治领域,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的“沉默的螺旋”理论中的观点认为,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这次“包贝尔婚礼事件”中的舆论正符合这样的规律。
一、视频流出,舆论逐渐升温
所谓舆论,是指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其目的是使公众事务最大限度地符合公众共同的意志和要求。[1]在这次“包贝尔婚礼事件”中,最开始网友发表意见的平台多是微博、微信朋友圈这类社交软件,讨论的话题也基本是就事论事,指责伴郎团和包贝尔对柳岩不够尊重。在一定程度上,这次舆论具有积极的一面,体现了舆论对于公众人物的行为举止的监督,属于舆论力量的正面作用。但由于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广泛性、及时性特点,网友们在公开讨论后的舆论声音越来越大,碎片化的信息引发网民的情绪化判断,尚未看清“信息雾霾”中的真相,就对事件采用标签化方式,急于对孰对孰错下结论。而一旦当事人被贴上身份标签,网民们的是非曲直判断就基本不再依赖事实。
二、当事人相继道歉,舆论到达白热化阶段,上演“沉默的螺旋”
4月1日18点29分,柳岩在微博上发道歉视频,正式回应“闹伴娘”事件,随后,包贝尔发微博长文道歉,但网友认为“不够真诚”,这次道歉未被网友接受,包贝尔的微博一度遭到谩骂攻击。其次,4月3日,微博热搜话题出现#韩庚偷电脑#这一话题,由此可以看出,因为此次事件带来的影响在网络上持续发酵,韩庚也受到了波及,“黑历史”被挖出。当天21点41分韩庚在微博发表道歉文,文章针对自己在包贝尔婚礼上对柳岩做出的不尊重行为和年少时做过的错事一并道歉。最后,事件中未涉及的包文婧的微博也遭到了网友攻击,此时舆论的非理性异常明显。
原视频3月30日11点23分由@微博大明星首发,并配文“包贝尔婚礼上,柳岩作为伴娘,结果被其他几个男的差点扔到水里。还好贾玲出手相救,把抱着她的男人们推开。结婚是个喜庆的事,但能不能别这么过分。当然我相信我这么说,肯定有人说我玩不起、不懂得开玩笑,但这样闹伴娘有点过火了”。随后,知名八卦博主@八哥专用@衣锦夜行的燕公子和@八卦_我实在是太CJ分别转发该微博,并加以煽动性评论来促进事件的进一步发酵。
卢梭认为,一旦多数人的意见变成了“公意”,就具有高于“众意”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性质,人人都要遵守,如果谁要不遵守,谁就是人民的敌人[2]“沉默的螺旋”理论中,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3]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几乎无处不在。人们观察环境中的意见分布,主要依据的是大众传播媒介,他们通常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呈现的意见就代表了多数人的想法。公众在公开表达意见时常采用媒介上不断重复的词汇和观点。在“包贝尔婚礼事件”中,站在指责包贝尔和伴郎团角度的个体,是属于替柳岩“打抱不平”,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对包贝尔和伴郎团进行口诛笔伐,即使柳岩这位当事人也没有发言表示不满。其次,在讨论中一旦有网民表示,“只是婚礼闹一闹,不必小题大做”,马上就有更多的人来反驳甚至攻击,从而压抑这类声音的表达。众多指责的声音营造了“维护正义,保护弱者”的“意见环境”,人们在发表评论之前,看到已经有的评论都是指责的声音,本能地从众心理导致其也发表同样的看法。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
三、新的热点新闻出现,舆论得到降温
时隔一个月,此事的风波慢慢平息,公众的关注点随着新的热点新闻的出现而转移,包贝尔生日之际再次道歉并没有引起过多的反应。原因有二:一是知名微博博主少有人转发;二是媒体报道相对较少。由前者可以看出,意见领袖在意见的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后者则从反面证明了媒介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
“包贝尔婚礼事件”中的舆论走向,非常符合“沉默的螺旋”这一理论,此外也见证了意见领袖的作用和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过度的、失范的舆论监督,将会导致网络暴力的发生。良性的舆论生态需要各个参与主体的共同努力,于公众而言,媒介素养亟待加强,由于公众在舆论形成、发酵、聚合等阶段的高度参与,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防止情绪化判断十分必要。于媒介而言,媒体和其他舆论领袖应该戒骄戒躁,不夸大事实,不刻意渲染气氛,须知炒作和“玩弄公众”的同时,也在消解媒体的权威和公信力,长此以往,将导致舆论失序乃至网络暴力的发生。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中一份子,不论处于哪个位置都应该理性看待问题,戒骄戒躁,不盲从、不跟风,共同营造一个良性的舆论生态环境。
[1]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53-54.
[2] 陈力丹.新闻理论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01-302.
[3]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1-202.
G206.3
A
1674-8883(2016)21-0111-01
邱科科(1995—),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本科在读。卢菲(1993—),女,河北秦皇岛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