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离婚事件中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解读
2016-02-28修丽华
修丽华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王宝强离婚事件中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解读
修丽华
(湖南师范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王宝强离婚引发了一场空前的网络狂欢,其网络群体讨论过程遵循群体极化的内在逻辑,其形成机制有着清晰的逻辑可寻:离婚话题和作为草根明星的王宝强与网民有很强的接近性,是群体极化现象发生的基础;话语缺失导致的主体事实不清是群体极化现象发生的内部诱因;新媒体传播的即时互动性与传播过程中“把关人”角色的缺失是此次群体极化现象发生的客观条件。
王宝强离婚;群体极化;接近性;刻板成见
2016年8月14日凌晨,影视明星王宝强通过新浪微博发布离婚声明,驱散了大批网民的睡意,成为这一场互联网舆论风暴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七八个小时后,伴随着晨光升起,王宝强离婚事件关注度一路飙升至新浪微博热搜榜首,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一周之后,王宝强离婚微博话题阅读数超过百亿,远超越全球人口总数,热度秒杀2016年里约奥运赛事。王宝强离婚事件引发了我国网络社交媒体与各大门户网站近年来讨论度最高、持续事件最长的舆论狂欢。
不同于以往明星离婚的双方各执一词,此次网络舆论一边倒向王宝强,呈现出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提出: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1]此次网络群体极化事件的开端是网民纷纷微博留言力挺王宝强,尽管事实主体尚未明确,网民强烈谴责王宝强的妻子与经纪人,言辞激烈,充满攻击性。更有网民对王宝强妻子与经纪人进行“人肉”搜索,并将其隐私公之于众。事件爆发的一周之内,各大门户网站竞相以头条报道,扩大了事件的舆论声势。随着网民感情充分发酵升级,出现了网民组团赶赴大连“抓捕”宋喆、王宝强美国豪宅遭非法入侵、网民机场蹲点抓马蓉等现实闹剧。
明星离婚并不少见,从和平分手的王菲李亚鹏到双方各执一词的董洁潘粤明、姚晨凌潇肃,再到公关失败招惹一身黑的陈赫,当红明星离婚也只是引发网络世界的半日唏嘘,转眼便湮没在信息的汪洋里。为何独独王宝强离婚事件却在网络世界掀起轩然大波,并呈现出群体极化现象?此次群体极化现象有何发生机制?本文从传播学与社会学视角出发,对王宝强离婚事件中的网络群体极化现象进行解读。
一、发生基础:接近性与刻板成见
王宝强离婚话题一周浏览量过百亿,成为社交媒体上的“刷屏”热点新闻,从新闻价值的角度观之,王宝强离婚事件满足了新闻价值的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及时性等要素,有着不容小觑的新闻价值。接近性是受众关注明星新闻的重要因素,虽然明星与观众在现实生活中距离很远,但观众往往因为观看明星的影视艺术作品,对明星所扮演的角色与明星的外在形象非常熟悉,在情感上与明星非常接近,从而对明星身上发生的大大小小事件格外关注。
王宝强作为一名草根出身的特型演员,戏里,王宝强成功塑造了很多傻气憨厚却逆袭成功的小人物形象,公众在观看影视作品时通常会产生代入心理,将自己当作影视作品中的主人公,对主人公的命运起伏有着强烈的共鸣;戏外,王宝强的自身经历和气质形象同样是“草根逆袭”的经典范例。戏里戏外的一致性共同锁定了公众对王宝强的认知:这是一个来自社会底层的青年,凭借一股不低头不放弃的憨劲和一点好运气成功逆袭成为一线男明星。对很多同为草根的普通公众而言,王宝强是他们梦想的缩影,对王宝强有着不同于普通明星的亲近感与认同感。当王宝强突然发布一个极其决绝的离婚声明时,彻底颠覆了公众对王宝强一贯的情感认知,心理上对王宝强的强烈接近性让公众对王宝强离婚事件产生了不同于以往明星离婚的强烈关注,从而引发热烈的群体讨论。
同时,“妻子出轨经纪人并转移巨额财产”这一事件主因自带“出轨”“巨额财产”“背叛”标签,触及了公众最根本的两个安全需求:情感安全与经济安全。对社会的绝大多数群体来说,人们通过婚姻各自组建家庭安身立命,通过储蓄财产获得生存发展资料。可以说,婚姻与财产是最易牵动人们神经的敏感标签,是与每个公民息息相关的事物,与普通公众有着天然接近性。
从传统社会三妻四妾的婚姻制度到现代社会的一夫一妻制,男权社会的本质并没有变化,同样是出轨,社会和个人对女性出轨的容忍度大大低于男性,男性可以在风浪过后重回平静生活,而女性则被钉到了道德的耻辱柱上,需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极大的代价。对于婚姻,社会普遍存在着“女性需要保持绝对忠贞”的刻板成见。刻板成见是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点和印象,它通常伴随着对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2]美国学者沃尔特·李普曼在《公众舆论》中提到了“成见”,他认为“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是先看东西,后下定义,而是先下定义,后看东西”,“对于外界的混乱嘈杂,我们总会先套用我们已有的文化框架进行解读,我们倾向于用我们已有的文化形式来感受外面的世界”。[3]刻板成见不仅带来了对王宝强离婚事件简单粗暴的认知,还带来了公众在类似事件中所累积的负面情感,叠加到王宝强离婚的群体讨论中。在王宝强离婚事件传播初始,便被加入到由刻板成见所带来的强烈负面情绪中,导致王宝强离婚事件在传播过程中有着浓重的道德审判色彩,舆论严重偏向王宝强,促成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
二、发生诱因:主体事实不清与沉默的螺旋
毋庸置疑,王宝强作为国内一线明星,其知名度与号召力让他拥有更多话语权,更容易获得网民的支持。王宝强率先公布离婚声明,已经抢占舆论先机,与此同时,另一方当事人始终没有正面回应,仅有的几句回应颇有顾左右而言他的意味,并未涉及事件的核心真相,由此让事件主体信息处于不确定状态,赋予网民极大的想象空间。由于网络信息传播成本极低、把关人缺失,当事件主体信息不明确时,更易围绕事件滋生谣言,造成舆论波动,加剧群体极化的程度。王宝强事件中有网民假冒王宝强妻子的高中老师、表哥、爸爸在微博账号进行所谓的“爆料”,吸引网民前往“爆料”内容下留言谩骂,网民的情绪被煽动至高峰。主体事实的模糊不清让事件停留在网民的猜想状态中,成为王宝强离婚事件所引发的网络群体极化事件的内部诱因。
学者杨国斌曾说:“一般来说,不能调动感情,就难以发展成网络事件。”[4]王宝强离婚事件中参与讨论的网民分为两类:一类是王宝强的粉丝。对王宝强有着密切的关注,事件初始阶段群体讨论率先在粉丝中爆发,粉丝在网络讨论中充当了情感急先锋,并且在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个人情绪色彩,对王宝强表现出绝对支持和另一方的极端反对甚至攻击态度,其情感立场先于事实判断而存在。另一类是普通网民。普通网民繁杂多样,对同一事件,大多数人很难有独立的见解。当普通网民接触到王宝强粉丝爱憎分明、有着极端倾向的初始观点时,极易受到极端情绪感染。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5]新媒体互动即时、多点对多点的传播,能够使主流观点信息的传播力度大,加速某种已被认知信息的扩散。在事实主体并不明确而另一方迟迟没有正面回应的情况下,普通网民纷纷认定王宝强的单方声明即是事件真相,受“沉默的螺旋”的影响,本就势弱的观点越发沉默,事件最终发展成为一种非理性的群体极化现象。
三、客观条件:新媒体把关人缺失与即时互动性
传统媒体中的传播者同时承担着新闻把关人的社会责任,维护着媒体的信息平衡,使明星新闻不会过分充斥公共讨论空间。新媒体场域中,传播渠道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媒体中新闻传播渠道由新闻机构主管,新媒体传播渠道转变为依靠受众自身人际网络交叉重叠进而覆盖全社会,实现了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传受一体”。王宝强离婚事件在传播过程中没有任何阻力,在满足了观众猎奇心理与窥探欲望之余也让一些不理性的言论肆意蔓延,甚至转移到现实世界,把关人的缺失是造成此次群体极化现象的客观条件。
除此之外,“传受一体”的信息传播方式还造成了人们在新媒体平台上获取信息时通常采用“私人定制”的方式,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接受怎样的观念或者屏蔽何种信息,决定是否转发某条新闻,人们听不到不同的看法,导致网民持续暴露在极端的立场中。在群体讨论中,网民更倾向于接受与自己观点相同的人的意见,群体最初的观点在一次次讨论中朝同一个方向越来越极端。在王宝强离婚事件中,当一些网民持续接触到立场极端的言论、听取情感偏向强烈的意见时,其言论与行为的激烈程度会不断加强,使网络舆论走向极端。
在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准入门槛低、虚拟性、匿名性与功利性等传播特点,使网民进行群体讨论时可以随意发言而不用承担社会责任,网络世界中“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使网络热点事件更易演化成为群体极化现象;另一方面,新媒体互动即时、多对多的传播方式,让网民可以持续不断地对事件进行转发与评论,并进行即时互动,在新闻热点事件的发展中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加速事件升温,很快发酵成群体极化现象。此次王宝强离婚事件起源于新媒体平台,王宝强离婚声明于8月14日凌晨新浪微博一经发布,几小时内燃爆新浪微博,形成超级热点话题,新浪微博成为讨论主阵地。离婚声明发布十小时之后,原离婚声明微博评论量超过300万,转发量超过60万。同时,网友前往王宝强妻子与经纪人的最新微博进行“声讨”,二者评论量累计超过800万。一周后,新浪微博王宝强离婚话题浏览量超过百亿。事发第二天,以新浪微博为中心,王宝强离婚事件迅速占据各大门户网站头条,进而成为全民话题。新媒体平台上王宝强离婚事件讨论热度持续升温,网民群情沸腾,促成群体极化现象的发生。
人生如戏,饰演了诸多逆袭草根角色的王宝强,同样拥有着苦尽甘来上位成功的人生经历。王宝强为观众留下的憨厚耿直的草根形象,与遭遇妻子与经纪人背叛的离婚声明一起,为王宝强离婚事件平添了几分悲凉。对很多普通公众来说,他们围观的不仅仅是王宝强离婚的闹剧,更是透过王宝强审视自身的生活与婚姻状况。王宝强离婚对很多底层公众而言,意味着一个完美梦境的破裂,他们所看到的是一个草根通过奋斗,身家上亿,娶到美丽太太,“走向人生巅峰”的梦境破裂了,空留“一地鸡毛”。而打破美梦的,正是一同筑造梦想生活的妻子与经纪人。因此,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此次群体极化事件。一方面,此次群体极化现象是网民对当代生存与婚姻状况的不安的宣泄,是为王宝强“兔死狐悲式”的惋惜,是对传统婚姻道德与做人准则的捍卫;另一方面,要及时规避网络群体极化的负面影响,防止不理性的网络群体讨论左右舆论导向,对当事人造成精神与人身伤害,维护网络与现实社会的和谐稳定。
[1] 凯斯·桑斯坦(美).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2] 左晶.网络热点事件“标签化传播”现象解读[J].科技与出版,2014(04):117-120.
[3] 尼古拉·尼葛洛庞帝(美).数字化生存[M].胡冰,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51.
[4] 王邈,蒋一斌.网络群体极化及其心战功能[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6(04):36-39.
[5] 陈华明,李畅.当下中国互联网语境中的“沉默的螺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02):154-157.
G206.3
A
1674-8883(2016)21-007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