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我是歌手》节目的运作机制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受众需求使用与满足理论

任 悦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我是歌手》节目的运作机制

任 悦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071000)

摘 要: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节目第四季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该节目收视率创下湖南卫视众多娱乐节目之最,在专业人士和普通观众中有较好的口碑,节目对于明星的发展起到了“跳板”作用。《我是歌手》虽然是从韩国购买版权的引进节目,但是在湖南卫视的运作下,却爆发出比原版更大的吸引力。本文运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对《我是歌手》节目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希望对其他节目的创办、运作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我是歌手》;“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需求

2013年,湖南卫视将精心准备多年的节目《我是歌手》推到台前,掀起了一阵收视狂潮。这档斥巨资购买韩国版权的节目,以精良的制作、新颖的节目形式和真诚的立意打动了观众,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我是歌手》将参赛人物设定为知名歌手,怀旧和唱功支撑起整个节目的基本框架,以“知名歌手歌唱实力对决”为题材的电视节目是对“草根选秀风潮”的反向操作,与之前的《超级女声》、《中国好声音》等众多音乐类选秀节目具有明显的差异。

在《我是歌手》节目中也可以看到各种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理论的应用。对受众需求的迎合是“使用与满足”理论指导电视综艺节目制作的实践。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适用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研究中,通常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做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使用与满足”研究强调了受众需求对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从早期的《正大综艺》到近几年热门的节目《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节目,都是随着不同时期观众的不同需求创办的节目。“使用与满足”理论完全适合如今的电视节目市场。

如今,《我是歌手》第四季正在如火如荼地举办,每场比赛都能在线上、线下产生相当大的话题性。不管是节目的争议性还是专业性,都让观众将目光聚焦于此。早期的“子弹论”和“魔弹论”已经失效,而“使用与满足”理论成功指导实践,为电视台等机构赢得了受众的广泛支持。

二、《我是歌手》的节目特色

(一)《我是歌手》节目是音乐节目与真人秀的完美结合

《我是歌手》节目用超过节目一半的时长来表现歌手台下的细节和情感,这是音乐类节目与真人秀节目的重合点。歌手在比赛时是高高在上的“大明星”,而比赛结束后又变成了“普通人”角色。这样的节目设置拉近了歌手和观众的距离,对我国综艺节目的发展有着启示性的作用,节目的中心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我是歌手》的非比赛部分,对于中国娱乐节目是一种发展和创新。《我是歌手》将歌手赛前赛后的状态展示出来,让歌手成了他们自己。这就是音乐节目与真人秀节目的完美契合点,一方面还原其本真的面貌,另一方面又让歌手在台前成为光芒四射的歌手。

(二)《我是歌手》节目在原本基础上的创新

中国版《我是歌手》节目充分发挥歌手的能动作用,把自己喜欢的、对自己意义颇深的歌曲展现给观众。《我是歌手》在韩国原版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韩国原版思路的改变也是对中国观众的适应。

目前,中国其他种类的娱乐节目在这一点上的确做得还不够,如《奔跑吧,兄弟》引进的是韩国的综艺节目《running man》。但是其中的笑点,只是照搬照抄韩国版节目。这些笑点对于中国观众是否有效?《我是歌手》之所以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即敢于改变和适应。

(三)《我是歌手》节目现场灯光、舞美、音效等方面的设置都是高水准的制作模式

《我是歌手》的音乐总监组建了一个由中国顶尖音乐人组成的“豪华”音乐团队阵容。节目现场音响使用了湖南卫视跨年晚会的整套系统,音乐效果都具有高保真、高清晰的特点。

《我是歌手》节目中包含的场景都是设计师精心制作的,主持人在这些场景中采访追踪,能够让歌手在表演之外呈现更多的自己。灯光方面,《我是歌手》根据歌手选择的歌曲类型、歌词意境、表达的情感提供相应的灯光。更巧妙的是,每位歌手出场时,从一开始的模糊不清到逐渐走上舞台后的愈渐清晰,既给了歌手一种光芒四射的感觉,又恰到好处地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理。灯光这样的元素并不是很关键,但是对吸引观众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迎合受众的不同心理

(一)怀旧心理的利用

《我是歌手》节目组选择出道多年的歌手,虽然时代在改变,那批听着他们歌曲的歌迷已经长大,但是依然有对青春岁月的怀念。当歌手唱响自己心中的歌曲时,可以看到无数观众眼含热泪,挥动双手。怀旧永远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一种方式。

(二)参与心理的满足

相比被动接受,现在的观众更渴望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主导节目。《我是歌手》中500名大众评审都是通过各种方式报名参加节目的,在节目中可以行使自己的投票权,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歌手。观众还可以在微信、APP、微博上参与讨论,讨论观众的即时感受,将这种参与感传递给每一个收看《我是歌手》的观众。

(三)设置悬念

中国版《我是歌手》第三季剪辑采用蒙太奇的手法,给观众留下悬念,以此诱发观众的好奇心。导演组在揭晓淘汰歌手时更是放慢速度、插入广告,设置悬念。此外,每次新替补进来的歌手也是节目开始时设置的一层悬念。节目恰当地设置这些悬念,能更好地调动受众观看节目的积极性,吸引观众的注意。

四、“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推广和发展

如今,我国综艺娱乐节目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购买版权并进行本土化改造是主要方式。受众的需求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改变,节目要根据受众的需求不断地对作品进行创新调整。“使用与满足”理论在实践中指导着节目的运作,制作者站在受众的角度去制作节目,有效地提升了节目的收视率。节目既要满足观众的要求,又要保持自己的风格,最重要的还是要创新。

参考文献:

[1]郝晓娟.《我是歌手》的营销之道[J].新世界,总第108期,2013(6):223-224.

[2]郭琳媛.对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的分析与解读[J].广电传媒,总第308期,2013(6):212-214.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101-01

作者简介:任悦,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受众需求使用与满足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历史剧中现实中的指涉与受众需求探析
受众需求视角下的电视新闻编辑创新方式论述
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运营探索
微信红包传播中的用户心理分析
从“使用与满足”看网络流行语的病毒式传播
“使用与满足”理论下受众的动漫媒介接触动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