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闻评论写作

2016-02-28叶军舒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闻评论写作特性

叶军舒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



浅谈新闻评论写作

叶军舒

(湘潭大学,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新闻评论是新闻报道的旗帜和灵魂。一篇好的评论兼具很多特性,本文从公益性、思想性、理性、真诚性这四方面特性入手,探究新闻评论写作的要义。

关键词:新闻评论;特性;写作

丁法章先生在《当代新闻学教程》中将新闻评论的特性归纳为三点,即论题的新闻性、论理的思想性和论说的公众性。[1]结合这三点,本文将新闻评论的特性扩展为四点。下面,笔者将分别从这四个方面,阐述一篇好的新闻评论所要具备的特性:

一、公益性

所谓文以载道,新闻评论是表达公益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因此,新闻评论当立足于广阔的社会视野,充满人文关怀,为社会公共利益发声,而这又包含两个方面:

(一)立足公众立场

事实上,没有倾向性的新闻评论是不存在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时候道德(正义)的背后,其实还是利益问题。评论员往往不是站在这个利益,就是站在那个利益,不是倾向于这个利益,就是倾向于那个利益。可以说,上帝之所以可以代表所有人的利益,是因为他不牵扯于任何一个具体的利益之中。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评论员要为了谁的利益而呐喊。立场决定思想,对于所有合法的利益,评论员要分大小、轻重、缓急,而只有站在社会公众的立场,维护大多数人的利益,才能取得人心,获得更大程度上的认同。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所以说,评论的每一句话,都应合乎人情世故;每一句话,都要曲尽人情。这就要求评论员对人心有更精微的理解,对社会有更高度的认识。只有维护好别人的利益,才能维护好自身的利益,知晓并履行这一点,是评论员应该在思想和行动上超出常人的地方。立足于公众立场,这一点是新闻评论公益性的重要体现。

(二)引导社会舆论

满足社会舆论的需要,引导舆论正确走向,这是新闻评论重要的使命,也是其公益性的另一方面体现。

舆论是需要引导的,评论要能够及时为公众提供思想,争取社会的普遍认同。当社会的不认同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演变为现实的危害。一个事件发生后,公众越不清楚,就会越恐惧,越恐惧,就越容易受到误导,危害也会因此被放大。这时候,如果没有一个理性的声音出来分析和引导,很容易使舆论走向极端,导致流言四起,谣言泛滥,整个社会舆论在背离理性的路上愈走愈远,最终可能演化为现实的危机。在当年震惊全球的非典事件中,传言在社会中像病毒一样蔓延。“2003年春节一过,广州已经出现市民抢购白醋、板蓝根的恐慌。”“在疫情已出现近3个月后,广州市政府和广东省卫生厅才分别召开新闻发布会,不得不说,疫情的相关资料,如传染性、临床特征、治疗手段等却并未广泛告知,全国其他地区没有采取什么针对性措施,于是非典开始走出广东,并在北京集中爆发。”[2]可以说,当时媒体在舆论引导上的缺失是导致日后非典爆发和大规模恐慌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

而2013年,在H7N9禽流感事件发生之际,国内各大网站及时预警舆情,腾讯网以“禽流感会成为非典第二吗?”,凤凰网以“非典十年追问—我们进步了吗”等新闻评论专题,深度解析禽流感的特点和与非典的差异,很好地促进了民众恐慌情绪的平息。新闻评论的议程设置功能的发挥,可以很好地促进此类突发事件的解决,很大程度上避免危机的发生。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满足社会舆论的需要,是新闻舆论公益性的重要体现。评论员应该是社会公益的维护者,社会共同价值观的守护人。大学生作为一个公共人、社会人,应当积极参与社会事务,而撰写评论就是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一种体现。在写评论的过程中,大学生当以精英人才自居,摆脱学生的角色,跳出自身的框架局限,放眼于广阔的社会视野,以社会人、专业人的视角来要求自己,为捍卫社会公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理性

新闻具有客观性,评论文章亦要公正客观,体现理性思维,从而增强评论自身的生命力。

一方面,评论说话,切忌绝对化,过满则溢。在现实生活中,评论的观点、内容很容易因为作者自身的知识结构、阅历经验而受到局限,从而产生一定的盲目性。愈是知识渊博之人,往往愈会感到自己浅显无知。对于评论员,尤其是大学生评论员而言,撰写评论时需要时刻保持理性睿智的头脑和谦虚严谨的心态,将热情内涵于文字,将理性融汇于事实,用事实说话,才能彰显理性。

另一方面,评论要立于广阔的社会视野,评论员善于兼听才会理性。在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形态中,很多事情并非泾渭分明,如我们一厢情愿。评论员既有引导社会舆论的使命,就要比普通人站在更高的角度和立场上进行更为深刻的思考和反省,而非一味地斥诸鞭挞或赞扬。中国人有一种陋习,用别人的动机来否认别人的成果,谓之“阴谋论”。以最大的恶意揣测别人的行为和心理,很容易造成天下没有善人,没有好事,天下乌鸦一般黑的心理,照此下去,最终会损害公益,这是评论文章万万要避免的情况。很多时候,好和坏,并非那么简单。所谓的“坏人”,在上一刻可能还是一个“好人”,因为一件坏事,就变成了众人眼中的“坏人”。这背后其实也反映出一种社会潜在的简单化思维:坏的就全坏,好的就全好;英雄完美无缺,受万人敬仰;坏蛋就恶入骨髓,为万人唾骂。评论员必须摒弃这种思维定式,避免媒介审判情况的发生;全面理性看待问题,建立联系,以防堕入狭隘偏见之地。

三、思想性

如果新闻评论是媒介的灵魂,那么思想便是评论的灵魂。一篇评论的思想深度,决定了它的价值所在。

对于初学者而言,了解和掌握评论的一般格式和技巧是必需的,但是在熟悉之后,评论文章真正考察的是评论员的思想。可以说,一篇评论的水平最终体现在作者的思想深度上。而思想,往往来源于事件的本质。对于一个新闻事件,评论文章能否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迅速抓住事件背后的实质和关键,可以显示出评论员的水平,也反映出这篇评论文章的思想深度。

当下,语言的粗鄙化现象非常普遍,“撕逼”“逼格”“屌丝”等粗鄙用语在大量流行于网络之际,也蔓延到了社会生活的角角落落。乍一看,这似乎是用语表达的问题,然而,深入研究后会发现,语言粗鄙化现象其实映射的是一种不讲规则、破坏规则的一种社会风气:没有粗鄙心,何来的粗鄙话。如果公众在社会生活中都能得到尊重和公正对待,又怎么会乐于说粗鄙话?语言粗鄙化,说到底是心态上的粗鄙化,社会风气的粗鄙化,反映出公众普遍道德感和羞耻心的下滑。类似于这种问题,评论员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事物的表面,浮光掠影,而应潜心研究,深入剖析,抓住内核,从而升华主旨,提高评

论的思想深度。

四、真诚性

所谓“修辞,立其诚”。评论写作,贵在真诚。而真诚,一是体现在新闻所评论的事件的真实性上,另一方面则为评论的真诚。

邵华泽在《新闻评论作品漫谈》一书中指出:“不仅新闻有真实性,新闻评论也有真实性。”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评论的生命。真实性要求评论的对象,即新闻事件要准确无误;另一方面,评论所依据的事例和数据也要真实准确。这就要求评论员写评论时不能心浮气躁,过于功利化。当前,很多记者为抢时效、出风头,不等事件落实,就热衷于跟风报道或者评论,待尘埃落定,事实揭晓,无异于给自己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同时更产生了极为不良的社会影响。2015年9月份轰动一时的女大学生撞老人事件,前后剧情反转至极,引起舆论哗然一片,不就是最好的例子么?新闻评论不去落实事件真相或者直接基于虚假新闻进行宣传,无异于火上浇油。与新闻报道的失实相比,新闻评论可能会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

从传播效果上考虑,对于评论而言,真相是最有说服力的。一分事实,一分话,基于真相上的评论往往才能达到最理想的效果。而对于评论员而言,坚持真实性也是自我保护的良方。评论员在撰写新闻评论的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或许到了最后,能保护自己的,只有事实和证据。

评论的真诚指的是不说套话、空话,不说没有用的真话,说出的真话要有建设性意义。时评的目的不是在一些小事上发牢骚,而是通过对某一件特殊事情的关注,引发社会的重视,或者加深公众对某一现象、事件的认识,进而推动某一类问题的解决。针砭时弊,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提出可行性建议,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

总而言之,评论是否真诚,是否为作者用心所写,读者是可以感受出来的。而唯有真诚的说理、真情的流露,才更有可能打动读者,争取更多的人心,增强评论的认同感,这样,评论才会真正地发挥效力。

参考文献:

[1]叶同春,郑虹.新闻评论写作中的多向思维[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06):132.

[2]王波,庄淑华.新闻评论写作创新谈[J].黑河学刊,2002 (03):150.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5-0069-01

猜你喜欢

新闻评论写作特性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色彩特性
进一步凸显定制安装特性的优势 Integra DRX-5.2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新闻评论教学改革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的发展策略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新闻评论”中的教学模式探索
新闻评论中的“神话”
浅论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