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乡土题材”的新闻感动受众
2016-02-28李正荣
李正荣
(双柏县广播电视台,云南 楚雄 675100)
如何使“乡土题材”的新闻感动受众
李正荣
(双柏县广播电视台,云南 楚雄 675100)
乡土题材新闻在内容和形式上对受众的吸引力十分有限,要 令其感动受众,唤起受众的共鸣、得到受众的关注和认可,需要从受众的心理需求分析入手,迎合受众心理需求,才能使乡土题材新闻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乡土题材”;新闻;感动受众;心理需求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乡土题材的新闻传播面临巨大挑战,只有因势而变、顺势而为,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话语权和影响力。[1]乡土题材的新闻以农业技术或小人物、小事情为主,对普通的受众而言在内容或情节上不具备吸引力。乡土题材的新闻要想吸引足够的受众,就需要从乡土题材中挖掘出感人的因素,采用艺术渲染使得受众在心理上产生共鸣,从内容和形式上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使乡土题材的新闻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新闻受众的心理特点
(一)随意性
人们在阅读新闻时,很少主动寻找某一个专门题材的新闻内容来阅读或观看,因为新闻信息的特点就是报道事实,而实时事件并不会根据受众的喜好来发生。另外,新闻也不同于法令文件那样具备强制传导的性质。除非发生了对社会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事件,一般情况下,新闻主要是报道当地一些琐碎的时事。受众在阅览时并不需要带有什么特定的目的,选择什么内容全凭受众自己的喜好而定。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形式死板并且内容枯燥、生涩,甚至令人感觉无聊的新闻必将失去受众的关注,甚至受众在碰到这类新闻时会选择直接跳开,令新闻彻底失去了传播意义。
(二)交融性
人是具有感性认知的,新闻内容通过新闻媒介传播给受众之后,受众往往会凭借个人的感知和理解对新闻内容作出评判。此时,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受众的心理活动融于一体,影响着受众的精神世界。并且这种影响绝不是孤立的,受众与身边的亲人、朋友往往会就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评价、讨论。在这种情感态度汇聚交融的情况下,受众对新闻报道的理解不再局限于个人已有的认知,并且会将新闻事件与自身处境进行对比。这就要求新闻报道必须贴近受众生活、熟悉受众的心理活动,不能凭空编造或夸大事件的真实情况。
(三)互动性
互动是构成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基础,所谓人类社会生活本质上就是一个人与人之间互动的过程,没有互动,人与人之间就无法产生联系,也就无法构成社会。新闻传播本身是一个媒体与受众互动的过程,新闻传播者与受众传递新闻信息的互动,受众与受众之间就新闻内容进行讨论交流的互动。这就要求新闻本身需要具备一定的讨论价值,使得受众就新闻内容进行互动,如此才能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乡土题材新闻的特点
乡土题材的新闻主要是以农村工作和生活为背景,在传播农业知识、提供农村信息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所接触和面对的是基层的人民群众,新闻事件和采访对象都是现实社会中最朴实无华的部分。采访对象的语言往往平直简单,没有浮夸煽情的修辞或晦涩难懂的“官腔”,并且经常会夹杂大量的当地方言和口头语,与当地风土人情和民族特色密切相连。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乡土题材的新闻一般来说信息量并不会很大,但是所报道的事件往往更为贴近普通受众的日常生活。
四、乡土题材新闻如何感动受众
(一)内容要简单直白、通俗易懂
对普通受众来说,乡土题材的新闻报道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由于受众群体的随意性,其在阅览新闻时如果发现新闻内容晦涩难懂,与自己的生活毫不相干,在心理感受上也完全没有共鸣,那么受众就会放弃继续阅览,转而寻找其他感兴趣的内容。想要使乡土新闻感动受众,首先就要令其能吸引受众的关注。这就要求新闻报道的方式必须简单直白、通俗易懂,在语言、文字、图像、声音等各个方面都要贴近受众生活,让受众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新闻中包含的信息。
(二)围绕身边事,抓住感人素材
稿子能不能感动读者取决于题材线索,从平凡的小事件中挖掘出感人的元素,将之放大并覆盖至整个事件的过程中去,将一件本来无关痛痒的小事升华为以小见大的感人故事。乡土题材的新闻应当围绕基层群众的日常生活展开,把感人的元素植入受众的感性世界中,使新闻报道有血有肉,紧密联系受众的生活,最大限度地增强新闻传播的影响力。配合一些具有煽情效果的图像和声音效果,让朴实无味的“村头广播”化身为富含艺术感染力的故事片段,赋予乡土题材新闻艺术魅力。
(三)增进与受众之间的感情
受众并不仅仅是在被动地接收新闻报道,每一个受众都具备独立的思想感情。新闻传播者应当充分重视受众,在感情上与受众相融,要站在受众的视角来报道新闻事件。新闻报道万不可摆出居高临下的姿态,脱离受众的实际需求。
(四)消除与受众之间的落差
当下,乡土题材新闻报道存在“不接地气”的状况。[3]在普通老百姓眼中,新闻媒体的地位和层次较高,老百姓说什么、做什么,都无法决定新闻媒体的走向。在这样的思想认知下,媒体就需要正视自身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不能凌驾于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上。要走到受众群体中去,聆听受众的声音,明白受众想听什么、想看什么,根据受众的要求改变乡土题材新闻的报道方式,消除媒体与受众之间的隔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乡土题材新闻,并获得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五、结语
受众的认可是媒体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信息的交替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多元化,受众群体对新闻媒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普通受众而言,乡土题材的新闻十分缺乏吸引力。因此,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使平铺直叙的新闻报道具备感动受众的力量,起到吸引受众、感动受众的效果,才能使乡土题材的新闻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乡土题材新闻本身的内容和采用的语言都十分贴近普通受众的日常生活,在很多细节上其实更容易唤起受众的共鸣。所以,媒体要善于挖掘事件中的感人元素,结合文字、语言、声音、图像等各种方式,把乡土题材新闻做得生动感人,赋予新闻报道鲜活的灵魂。
[1] 扈志明.县级电视台新闻采访工作的创新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6(22):103-104.
[2] 孟扬.农村经济报道的新闻价值及现状思考[J].出版广角,2015(09):102-103.
[3] 佟杰,韩育红.农村广播新闻节目的采编概论[J].记者摇篮,2016(05):18-19.
G212
A
1674-8883(2016)24-01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