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三法”

2016-02-28杨治钊

学习月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林纾钻研领会

□ 杨治钊



读书“三法”

□ 杨治钊

古人说:“读书如同吃饭,善吃者长,不善吃者病。”说的读书要有方法,得法者受益,不得法者可能受害。怎么读书?我体会到,就是“三种方法”,即:问、钻、思。

问是前提。问者,疑问也;学问者,边学边问也。“生疑—析疑—解疑”是读书的过程,有疑而入,无疑而出。一个人读书,如果心中无疑问,则无法调动阅读胃口,亦无法激起读书兴趣,只能泛泛而读,浮光掠影,隔靴搔痒。故疑者,觉悟之机也。比如,古人比今人矮,但在一些古籍里,为啥记载古人身高八九尺?阅读大量书籍才得知,原来度量衡不同,古短今长,在每个朝代又不同,而且越变越长。原因何在?又进一步阅读,专家解读说,尺度变长,税收越重,反映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剥削程度越来越重。以此消除疑虑,获得了知识。所以说,读则需问,受益匪浅。

钻是过程。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教育后人读书,要舍得钻研,方能取得学问,惟有钻方有所成。著名女作家茹志鹃,钻的方法是“煮书”,她说,书,可看,可读,这还不够,还应该“煮”,就像炖肉熬汤,反复用火,先用大火煮,后用文火煎,直到烂熟、透彻、飘香……这是何等形象?著名翻译家林纾,钻之法是“吃书”,为了提高翻译水平,花8年背记《汉书》,又用8年熟读《史记》,常把文章铺在桌上,每天打开读一遍,读后又盖住,探求精蕴达数月,直到装入脑海,才换另一篇,因此,林纾翻译的作品,简洁优美。这里的钻书,其实包括三层意思,一是从横向上钻,也就是博览群书,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思路。二是从纵向上钻,强调细读精读,专门就某一门知识,主攻深究,认真剖析书中内容,钩玄提要,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层层钻入,直到领会书中要义为止。三是从纵横结合上钻,读书既要博览粗看,得其梗概,又要老牛反刍,含英咀华。如果仅是浏览,则如沙子过水,留不下任何痕迹,如果仅是钻研,则如单舟行船,有痕面却很狭窄。

思是关键。古人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果说读是手段,那么思就是方法。据《南史》记载,陆澄读《易》书三年,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俱不明其义,被讥为“书橱”;晋朝傅迪喜读书,但学而不思,被讽为“书麓”。故此,读书讲究能读能思,相得益彰,相互促进。那么如何思呢?拿着一本书细看,领会精神算是读懂,如果明其理、思其道,则是自己的,当然是主观的,也不可能完全符合于客观,但可以把它同他人之意,比较补充纠正,使之符合客观实际,就可以用它来处理事务、解决问题。比如,战国时期学者苏秦,反复阅读《阴阳篇》一书,又受到老师鬼谷子之点拨,联系当前列国形势,思考天下之势,犹如掌中之物,则提出合纵抗秦策略,据此再次游说列国,由于有理有据之真知灼见,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切实可行,受到各国信任,并付诸实施,果然取得抗秦胜利。

猜你喜欢

林纾钻研领会
Desire for Youth
当代年轻人不能领会之痛
乐在钻研中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认真领会全会精神 努力推动人大工作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拥抱
汉字新解
领会和落实“两个责任”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