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

2016-02-28周荣塘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3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新闻报道

周荣塘

(作者单位:黔东南州广播电视台)



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

周荣塘

(作者单位:黔东南州广播电视台)

摘 要: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应敢于担当,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在采访和报道过程中,记者要充分考虑新闻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对生命、生活给予尊重与怜悯,多一份人文关怀,少一些冷漠,这不仅是记者的良知,更是媒体的责任。

关键词:新闻报道;人文关怀;媒体责任

当前,人文关怀缺失的现象在新闻报道中时有发生,一些纯粹以吸引受众眼球为目的的标题和图片频见报端和网络。新闻媒体作为社会主体之一,必须担负起社会责任,在报道中体现出人文关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1 人文关怀的内涵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照,对人的尊重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人文关怀的核心就是始终把人摆在第一位,尊重人格、关注人的生活现状。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应该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深怀人文情怀,建立起一套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规范,从而实现媒体的价值。

2 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记者的职责之一就是第一时间传递高保真的信息。但有的新闻媒体和从业人员却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逐渐迷失方向,慢慢地丧失人道主义。有的媒体和记者为了追求新闻价值和震撼力,对报道对象缺乏起码的尊重和关注,导致新闻报道缺乏人文关怀。

2.1 灾难性报道对生命的冷漠

对生命的关怀是人文关怀的一个基本要素。灾难性新闻报道由于事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备受社会关注。对于灾难性新闻报道,媒体需要的不是灾难本身,而是应该及时准确地将事故真相传播出去,呼唤社会真情,关怀受灾人群。

在当下媒体竞争非常激烈的时代,“抢新闻”已成为新闻记者的工作常态,然而在此过程中,无视人文关怀,不顾受灾人群的身心状况,缺乏人情味的新闻报道的现象也时有发生。2006年8月3日07:05,贵州省天柱县发生一起车辆爆炸事件,肇事车辆车体支离破碎,面目全非,车顶盖飞至旁边某单位办公楼的楼顶上,出事车辆附近区域的道路上满地狼藉。几分钟后,某知名网站发布了这条消息,对造成7人当场死亡,4人送进医院后抢救无效死亡,20人受伤的独家新闻进行了快报,并配上了几张血肉模糊的图片,惨不忍睹。随后各大网站纷纷转载,瞬间成为了国内广大网民非常关注的热点新闻。这家知名网站在第一时间将最新消息告知广大受众的这一做法,符合新闻传播规律,但配上血肉模糊的图片的做法似乎有些欠妥。笔者认为,媒体在报道灾难性新闻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受众的心理承受能力,过于血腥的画面和图片须技术处理后再用。

2.2 泄露隐私,赢得关注度

公民的隐私权受法律保护。为了满足公众的好奇心,赢得关注度,但有的媒体不惜泄露新闻当事人隐私,这让新闻当事人及其家人的正常生活受到极大影响。在上海外滩踩踏事故的报道中,有媒体利用受难者名校学生的标签,极具煽情地报道遇难女生,以赢得受众。媒体的这种做法,违背了职业操守,不利于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媒体形象的塑造。

2.3 对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的漠视和不尊重

任何人都需要获得尊重和认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也不例外。媒体有责任对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予以更多的关注、关怀。如果缺少了对人的活动关注,新闻报道则显得苍白无力。2005年5月10日上午,某知名网站刊发了一组关于马路“陷阱”的照片,记录了5月9日下午一位骑车人在暴雨中碰到路上的水坑而摔倒的全过程。有网民认为,这名记者明知路上有坑却不提醒路人,而是满怀信心地守在旁边等待路人栽跟头的做法太缺德。这名记者以旁观者的身份真实地记录了眼前发生的事件,可以称得上是一名称职的记者,但是却失去了作为一个人最起码的良知,他违反了生命价值原则,失去了人道主义关怀。

3 如何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

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出人文关怀是媒体的职责。媒体要在新闻报道中祛除冷漠和歧视,杜绝媚俗、庸俗,是彰显人文精神和情怀的一种表现。

3.1 关注社会焦点,正确引导舆论

新闻媒体,特别是主流媒体,一定要要担起正确引导舆论的职责。主流媒体是大众思想和行为的引导者,必须把正确导向作为生命线,要不断增强对党和国家的责任感,时刻关注社会焦点、热点,正确引导舆论。2007年4月12日,《南方周末》刊发了温家宝访日的“融冰之旅”的报道。该报还在同期七版刊发了一篇题为《换个角度看日本》的报道,文末还附有记者手记《为何要换个角度看日本》,文章提醒国人特别是广大年轻人,对待日本的态度要理性,既不能忘记历史,也不能原地踏步。《南方周末》的视角理性睿智,既不激起对日本新的无谓的仇恨,又不忽视问题的严重性。这种尊重人,理解人,尊重历史的态度就是对人类所遭受的苦难深表同情,对人类当下和未来深怀忧虑。这是一种对社会负责任的表现。

3.2 关注小人物和弱势群体的悲欢离合

弱势群体是社会生产生活中由于群体的力量、权利相对较弱,因而在分配、获取社会财富时较少较难的一种社会群体,他们往往处于较贫困、比较弱势的状态,他们的一些基本权利很容易受到忽视和损失。在弱势群体报道中,媒体应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作用,通过反思来引导人们思考现行制度的漏洞和缺失,思考弱势群体的生存环境,维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媒体要给足时段和版面,对弱势群体的关注要形成常态化,报道的方式要平视化和深度化。新闻工作者应该把更多目光投向普通百姓,把更多镜头对准他们,将笔端落在他们身上,了解他们的生活境况,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愿望,让弱势群体获得话语权,在媒体上真实地“发声”。

3.3 敢于自我批评

敢于自我批评也是一种优良品德。作为社会公器,媒体也会有犯错的时候,这就需要媒体敢于自我批评。在一些新闻报道中,媒体也时常出现错字、别字现象,广电传媒播出的音频、视频稍纵即逝,大多广电传媒则选择在此后的报道中加以更正。平面媒体一旦犯错,则永远成为受众保存的历史资料,无法再做更正,大多平面媒体则选择在下期出版发行时选择适当版面位置做出更正声明,并向受众公开致歉。在这方面,网络媒体最为灵活方便,在发现错误后的第一时间予以更正,或同时发布更正声明。笔者认为,媒体在发现错误后第一时间在适宜时段或版面公开道歉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至少受众可以知晓媒体对待自己犯下错误的态度究竟是怎样的。另外,对于那些没有人情味、缺乏人文关怀的新闻报道,媒体可以召开高层班子会、编委会等方式,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出并检讨犯下的错误和存在的不足,从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加以改进。只有敢于自我批评的媒体,才能生产出更为贴近人民群众的新闻作品来,才能赢得广大受众的喜爱和追捧。

3.4 树立正确的舆论引导机制

新闻媒体要树立起正确的舆论引导机制,承担起事实报道者和舆论引导者的角色,较好地报道突发事件,缓解各方矛盾,降低社会恐慌,减少不良效应的扩展与传播。新闻报道要有受众意识,增强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让新闻的采访与报道尽量做到人性化。

在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作为一种职业精神,媒体及从业人员在新闻报道必须加以考虑,公平、公正、客观、富有人情味地反应被报道对象的工作和生活状况,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真正反映受众的心声,打动和温暖每一位受众。

参考文献:

[1]张海霞.新闻报道应多一些人文关怀[J].发展导报,2016,23(21).

[2]郭丽.论新闻摄影中的人文关怀[J].新闻爱好者,2009(5).

[3]胡卡妮.在突发性灾害报道中彰显人文关怀[J].新闻窗,2011(5).

[4]孙毅.浅析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J].商,2013(14).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新闻报道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
新闻报道要求真实的细节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