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扶贫报道的现场采访
2016-02-28张筱鹏
张筱鹏
(作者单位:滨州电视台)
如何做好扶贫报道的现场采访
张筱鹏
(作者单位:滨州电视台)
现场访问是指记者身处新闻事件现场,结合现场的观察,边叙述、边提问、边倾听的采访方式。在扶贫报道中,现场采访的作用尤为重要,记者的言行举止影响着群众自己的亲身感受的真情流露,从而赋予新闻鲜活的表现力,更好地宣传推广扶贫工作中的涌现出的好经验、好典型。本文就如何做好扶贫报道中的现场采访,让扶贫新闻更富感染力进行了探究。
精准扶贫;扶贫报道;现场采访
精准扶贫新闻报道,是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政策、推进扶贫改革举措落实、创新脱贫攻坚机制的有效宣传途径,对总结脱贫攻坚经验、鼓舞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斗志,打赢脱贫攻坚战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但各地的扶贫工作千差万别,致贫原因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多到扶贫一线进行现场采访,倾听贫困群众的心声,倾听扶贫干部的亲身感受,只有这样才能制作出好的新闻作品,助力扶贫攻坚。
1 采访前期准备要充分,做到心中有数
记者现场采访以手持话筒的方式进行叙述访谈、评价,以其鲜明的目击式特点缩短电视报道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满足观众“眼见为实”的心理,增加报道的可信度和感染力。扶贫报道要达到以上效果,记者就要做到对采访事件的方方面面了如指掌、成竹在胸。
1.1熟悉掌握各级扶贫政策、扶贫项目、扶贫进展情况
了解各级政府的扶贫政策,是记者进行现场采访的必备条件,对于采访事件可以在更高层面上进行指导,为记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的提问提供理论依据,防止采访时进入误区。
1.2提前了解采访对象的具体情况
通过事先提供的采访对象的具体材料,对被采访者的致贫原因、家庭情况、当地提供的扶持项目等实际情况进行了解,尽量多地掌握与采访相关的资料,从中发现采访线索,为现场采访做好铺垫,以防临阵慌乱。
1.3现场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找出报道需要亮点
到达新闻现场,与采访对象进行面对面交流,根据被采访者更加具体的实际情况,寻找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
2 情感注入,营造融洽谈话氛围;掌握主动权,做现场的驾驭者
2.1营造融洽谈话氛围
记者要求在短时间内与采访对象“一见如故”,倾心相谈。这就要求记者必须具备一种特殊的本领,能够消除陌生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达到一种和谐提问的目的。扶贫报道中,采访对象多为淳朴善良的基层群众,他们在镜头前往往比较紧张、不善言辞。为了达到理想的采访效果,需要记者以情感打动他们,使之产生情感产生共鸣。
营造和谐的气氛,与被采访者做朋友,记者可以先从日常生活聊起,将自己在其他地方了解到惠民政策、致富信息与受访群众进行分享,慢慢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以朋友的身份与之交流,当引起对方聊天的欲望后,随之抛出自己想要了解的问题,激发被采访者内心的感受。
2.2掌握谈话的主动权
采访活动朝哪个方向发展,取决于记者现场提问的引导能力。受访群众往往都不是健谈者,基层干部的表达也往往拘泥于固定的回答模式,有的还要事先打好草稿照着读。这些都会让采访缺乏真实感,达不到采访预期的效果。当然,有时也会遇到采访对象沉浸在自己的叙述中,滔滔不绝,无限展开。
对于前者,记者先用具体的容易回答的问题让其开口,然后逐步引导采访对象打开思路,对于后者,记者应现场掌控采访的节奏、时间,实时委婉地将话题拉回。现场采访必须要自然、流畅,回答问题富有节奏感、感染力,受访者的表情、眼神到位不僵化,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进行多次,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3 采访问题要具体、有针对性
3.1采访中问题要具体
新闻是用事实说话,有了具体的东西,才能深入认识事物。没有一个个具体的事实,具体的数据,全是一般性的采访,难以报道出好的新闻。因此,记者提问要具体,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能过于宽泛。例如,在采访贫困群众时,不假思索地拿起话筒就问:“你对扶贫政策有何感想?”这样提问是不可取的,因为这样的问题太宽泛,对方回答无从下手。
3.2提出问题要有针对性
记者采访提问也应根据不同的人提出不同的问题。反过来说,就是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不同的采访对象,或同一类问题根据不同的人而采取不同的问法。
对于受帮扶的群众,主要询问他们的收入有何变化,家庭生活状况有何改善。对村支部书记,询问具体村里实施的具体增加集体收入的措施,对困难群众提供了哪些帮助。
4 结语
记者在进行现场采访前,做好充分准备只是获得成功的基础。记者在采访中更应具备机智灵活、随机应变的能力,在新闻现场根据环境、采访对象进行采访、提问、报道。做好扶贫报道的现场采访,对于提高精准扶贫新闻的节目、可看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张筱鹏(1976-),男,山东滨州人,本科,研究方向:电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