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民生新闻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2016-02-28耿嘉琪李思维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3期
关键词:民生新闻问题发展

耿嘉琪 李思维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电视民生新闻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耿嘉琪 李思维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

摘 要:近年来,全国各地民生新闻的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势态,民生新闻作为重要的新闻传播形式,一直起着关注民生、民情的作用,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然而,在民生新闻发展进程中,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问题和弊端。本文就民生新闻的现状及问题做出总结,并对其未来的发展策略做探究分析。

关键词:民生新闻;问题;发展

1 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问题

民生新闻是更多地关注民生、民情的一种新闻类型。2002年,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节目被公认开启了我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先河。此后,各地区电视台纷纷推出了民生类新闻节目。这些民生新闻栏目以其平民视角、亲民风格突破了以往电视新闻的固有特点,在一段时间内赢得了较高收视率,获得了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被新闻业界誉为“中国电视新闻的第三次革命”。但是,随着民生新闻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一些问题也随之产生。

1.1 题材单一,报道内容低俗

民生新闻在市民阶层中的高收视率和高关注度,使其成为各省市地面频道的主打栏目,但这也导致各省市民生新闻呈现白热化竞争趋势。很多节目在制作形式、内容定位方面区别很小,各媒体一味趋同,民生新闻制作难以得到新形式、新题材、新领域的突破。比如,仅长春电视台就有《城市速递》《长春帮》《直播长春》等多档民生视角的新闻节目。且其媒体工作人员多数将民生新闻定位于家长里短、邻里纷争,导致内容的取材更加单一,节目视阈狭小,难以引起社会更多思考。民生新闻报道娱乐化趋势非常明显。由于猎奇是民众的普遍心理,为迎合受众,报道时常用具有煽动性语言,内容上设置悬念。主持人过多注重夸张和幽默化的风格,对新闻本身反应的社会问题少有反思和探析,节目选材方面,更倾向于能刺激人感官的负面事件新闻。

1.2 内容琐碎,新闻价值降低

琐碎化的节目报道会导致新闻内容流于表面。新闻报道中,片面地对“一人一事”的材料进行堆砌、追求量的积累,很难挖掘新闻本质,并对社会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比如,报道车祸事故的新闻,多数只关注该次事故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浅层的事故原因,却对该路段存在危险预警,以及后续路况修缮少有报道。这样的新闻报道模式没有实际价值引导意义,难以切实反映民众关心的问题,更难以在市民和政府之间搭起有效的沟通桥梁,帮助民众合理地应对公共危机。

1.3 定位不明,充当媒介审判角色

媒体有“舆论监督”的功能,但该功能应限于“表达民意,而非将民意彻底落实”。新闻媒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群众意见,履行其舆论监督职能,但没有审判权。目前,一些媒体打着“舆论监督”的幌子,从瞭望者、记录者变为了“执法者”,这一现象有越俎代庖、超越新闻媒体尺度的嫌疑。“群众有事找媒体”,反而忽视了一部分政府部门应尽的职责,不利于社会合理分工。

1.4 新闻失实,媒体公信力降低

真实性、客观性是新闻最重要的原则之一,但是,近些年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存在明显的虚假化倾向。一些节目使用现场目击者的拍摄工具或口头陈述采集新闻,但这些手机、DV拍摄的新闻短片有断章取义的可能性,有时会造成假新闻出现。比如,2007年北京电视台播出的《纸馅包子》假新闻,引起巨大轰动,后证实该新闻是该节目制片人自编自导的假新闻。这一假新闻的播出无疑引起了普通受众对媒体公信力的质疑。

2 民生新闻的发展方向

民生新闻是反映社会发展的重要新闻渠道,是体现民生民情的一扇窗户。但近些年所面临的多种问题严重限制了其发展,媒体和社会不应对此放任不管。本文从“提升民生新闻质量”和“发展公共新闻”两方面分析这一问题。

2.1 提高民生新闻节目质量

提高民生新闻的质量是当前媒体人面临的主要挑战,笔者认为,可以从形式与内容入手,内外结合,对民生新闻的节目质量加以提升。

一是创新节目形式,注重差异化发展。《南京零距离》节目成功后,该节目的制播模式也被各地方电视台套用,导致我国民生新闻节目出现雷同现象,进入不必要的同质化竞争怪圈。对当前的民生新闻节目来说,要摆脱相同资源环境下被动的竞争模式,创新民生新闻节目就变得刻不容缓——新颖、亲民、实用的节目形式可以成为电视民生新闻节目的“助跑器”。比如,探究邻里矛盾的问题,就可以请邻里双方到演播室里,同时找相关的社区负责人、心理专家等帮忙调解、分析,也可以给现场观众设置投票、提问环节,这样做一方面确保了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节目的看点和深度。

二是丰富栏目内容,提高新闻价值。媒体要做好民生新闻,在市场环境下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注重提升节目内容,强化新闻价值。而民生新闻的价值主要

通过反映民意来体现。民生民意是一个丰富的概念,需要反映的是广大市民、农民的实际生活、实际诉求。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存在很多实际问题没有解决,媒体不应避重就轻,对鸡毛蒜皮的琐事报道不休,而应直面问题,对这些社会普遍认可的难点、痛点进行报道,提升电视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拉近与百姓的距离。

2.2 向公共新闻方向发展

最早提出“公共新闻”理念的学者Jay Rosen认为,“新闻记者不应该仅仅是报道新闻,还应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在获得新闻信息基础上的行动能力,关注公众之间对话和交流质量,帮助人们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样的新闻定位符合我国当前民生新闻的趋势走向,具体来说,民生新闻可以在媒体社会角色和议程设置两方面进行改善。

一是重新定位媒体的社会角色。电视民生新闻可以在保持媒体客观性、公正性的前提下,适当转变自身媒体角色定位。首先,从新闻记录者转为深入调查者,深入新闻实地,对事件的始末以及有关部分、事件当事人进行采访探究;其次,做新闻事件的组织协调者,在新闻监督的合理前提下,介入公共事务,使新闻各方可以公开、透明地表达自身诉求,从而缓解矛盾;再次,新闻传播者要做对立意见的平衡者,不能站在道德至高点代表某方利益,而是要平衡各方利益,引导各方让渡权利,成为社会利益协调者。

二是重新规划媒体议程设置。民生新闻节目向公共新闻的方向转变,应在进行议程设置时,注重主持人把关、群众互动、引入专家视角这三方面的问题。具体来说,首先,民生新闻可以增强与公众交流的环节,民生新闻由于其本身定位,天然具有群众互动的优越性,这一优越性应被媒体人员有意识放大;其次,可以搭建微博、微信、BBS(论坛)等网络平台,增强与用户的交流,培养高质量的稳定性忠诚观众;再次,民生新闻若要向公共新闻转变,就应放弃以往一些“高大全”的政府视角,植入更多专家视角,将发言权交给有关领域的专家,培养受众理性、专业的看问题。

3 结语

综上所述,民生新闻比其他新闻类型更关注普通民众的生存状态和问题,更注重时效性、接近性、现场感与互动感。“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是其主要的新闻视角和价值取向。民生新闻是在我国新闻实践中得到群众肯定的一种新闻传播形式,但目前存在多方面问题。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有关宣传部门和媒体从业者应尽快对节目进行调整和改进,从而使民生类新闻节目可以高质量延续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电视形态阶段。

参考文献:

[1]赵明.对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2(6).

[2]蔡雯.公共新闻发展中的理论与探索中的实践——探析美国公共新闻及其研究[J].国际新闻界,2004(1).

[3]倪琦珺.民生新闻:入俗≠媚俗[J].现代传播,2011(11).

猜你喜欢

民生新闻问题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析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民生新闻栏目特色的挖掘
电视民生新闻主持人分寸感的把握
地方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找线索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