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老年人心灵照护视角的社区自立支援体系分析——以北京市大栅栏社区为例

2016-02-28文/杨

新视野 2016年1期
关键词:福利心灵老年人

文/杨 刚

基于老年人心灵照护视角的社区自立支援体系分析——以北京市大栅栏社区为例

文/杨 刚

随着人类寿命的增长,个体所经历的老年期比以往延长,平均余命约有20年左右的时间,亦是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更加能够诠释生命存在的意义,“人生80年的时代”,甚至“人生90年的时代”来临。由此,老年人的心灵照护显得尤为重要。心灵照护是建立在生活支援、福祉介护、生命关怀和心灵关照基础上的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形成社区自立支援机制。通过政府、市场、第三部门之间的协作实现无缝接入,在不同的环节以横向和纵向不同的组合方式来补充福利资源,从而实现社区内的老年人心灵照护服务资源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老年人;心灵照护;社区支援体系;社会组织

一 问题的提出

根据WHO近日发布的《2014年度世界卫生统计》报告,中国总体预期寿命在2012年达到75年,其中健康预期寿命为68年。在过去的22年间,中国男性预期寿命增长了7年,平均达到74年;女性预期寿命增长了6年,达到77年。中国8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速很快,年均增长3.6%,目前约有2300万,到2050年,将上升到近9000万,从占老年人口的不到10%上升到20%左右。需要强调的是,在老年阶段,除了身体照护以外,心灵照护需要伴随这全新的“第二人生”。那么,老年人的心灵照护到底是什么?如何实现现实生活与老年人心灵照护系统的有机结合?能否在社区内建立起关涉老年人的自立支援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目标、行动路径、运行机制和效果又是怎样?本文基于这些思考,从老年人心灵照护的视角来对社区自立支援体系加以描述和分析。

二 老年人的心灵照护理念及机制

步入老年阶段,身体机能逐渐老化,退出工作岗位后,职业参与减少、容易出现沮丧、悲观情绪,老年人只有安排好自己的生活、调适好自我情绪,以平和心态应对社会人生,才能葆有身心康宁。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而是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人是万物根本,以积极的态度保持身心愉悦才能健康幸福,心灵照护则为其本源。

(一)心灵照护所遵循的基本理念

早在1954年,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提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时候,就开辟专章“为了积极心理学”,他引领我们需要研究“善良、美德、快乐与乐观”。[1]凯伦·哈尼(Karen Horney)告诉我们必须要关注影响人类生命体的那些本质的东西,要研究培养那些好的品质。[2]阿罗·安东斯尼(Aaron Antonovsky)在1970年代提出关注健康的理念,他引进了一个全新的概念“健康本源学”,这是病理学常规模型的替代模型,他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至关重要,需要研究健康的起源。[3]到1990年代,被称作“积极心理学”之父的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及其团队主要目标有两个:第一,让学院式心理学变得通俗,第二,引进积极的心理学,需要着眼于有用的东西,而不仅仅是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神经症,还需要关注爱、两性关系质量、自尊、动机、恢复以及成功、幸福感。[4]

心灵照护是建立在生活支援、福祉介护、生命关怀和心灵关照基础上的共同体,在此基础上形成社区自立支援机制。生活支援指帮助老年人顺利实现衣、食、住、行,老年餐桌、家务救急、辅助购物、协助出行、助浴助医、帮助理发等,都是针对老年人需要的一些基本生活帮助。福祉介护则主要是指通过制度、政策介入老年人的养老能力养成、专业护理,将工具、技术、知识等融为一体有效应对各种健康风险;生命关怀是在日常习俗中和特殊状况下贯通的生命机能、成长、乃至死亡的教育,如清明、成人仪式、孝道教育等都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关怀。心灵关照强调的是感恩、奉献、互助互爱、融入、接纳、宁静、平和这样的理念,心灵照护共同体是要以智慧应对变动不居的生活。它需要通过需求评估、政策支持、周期关注、预入督导、品质提升等实现。

(二)老年人心灵照护的社区机制

社区既是一个地域性、社会性概念,又是一个基层的民主自治组织,具有双重性质,以社区为依托来提供老年人福利的优越性,它既可以整体引导资源的流动,又可以以自身能力填补空缺,无疑是对福利供给资源进行整合的最好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市场、家庭与第三部门等被一一放置进入社区照护服务传输的不同过程,从而共同地为老年人心灵照护服务的供给发挥作用。

第一,其所针对的服务对象。所有国民都有享受最低限度的健康和文化生活的权利,如果把心灵照护看作是生活支援、福祉介护、生命关怀和心灵关照组成的共同体,那么,街区层次上的网格化有助于针对不同需要的人群提供有效的服务。照护服务对象包括现今60岁以上,已达20243万占总人口的14.9%的老年人。其中,65岁及以上为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至2054年可能突破4.72亿。空巢、失独、失能、失智、独居、孤寡、特困、高龄、超高龄、低收入、边缘、留守老人等,成为需要更多心灵关照的老年人的一个又一个标签。

第二,提供心灵照护的组织载体。除政府部门外,各种类型的社区服务组织直接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服务。全国共有各类社区服务机构25.2万个,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36.9%。其中,社区服务指导中心890个,社区服务中心1.9万个,社区服务站10.8万个,养老等其他社区服务机构12.4万个,社区志愿服务组织12.8万个,其中设置有心理健康辅导功能的社区大约有3万个。同时,根据卫计委统计,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4 万个,乡镇卫生院3.7 万个,村卫生室65万个,诊所(医务室)18.6万个。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也会设立相关的心理咨询科(室),综合起来粗略估计,全国设立具有心理咨询辅导功能的服务处(所)有五六万个左右。心灵照护从狭义上说,主要是通过这些服务站为载体来实现。其工作方式,主要通过具有资质的心理医师、心理学家面对面接访、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入户或发放心理辅导宣传手册等实现。

此外,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有老龄事业单位2571个,老年法律援助中心2.1万个,老年维权协调组织7.8万个,老年学校5.4万个、在校学习692万人,各类老年活动室36万个。近年来在实体社区中活跃的助老服务队,大多数是低龄老年人服务高龄老年人,结对子、互帮互助解决生活困难、聊天解闷等也提供了心理关怀。截至2009年末,中国社区志愿者组织已经达43万个,注册人数2600多万。志愿者已经成为推动社区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成为老年人心灵照护的生力军。

第三,社区的基本运作过程。社区既是政府福利的承接者、输送者和分配者,又是市场福利、家庭服务、第三部门服务的直接承担者,作为联系社会、家庭与政府的最佳纽带,老年人的需求必须依托社区才能得到更为完整、更有针对性、更具有持续性的满足,而其需求满足的过程就是社区老年人照护服务传输的动态机制,这个机制必须在不断的循环运行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在这个老年人照护服务的递送机制中,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是起点与目标,不同的老年人所需求的服务侧重并不相同,福利服务构建过高,会带来资源浪费与道德风险,福利过低,又无法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这就需要社区在发展过程中做到,一是对老年人个性化需求的评估,二是对老年人福利获得资格的审查。

社区老年人照护服务还要有正式筹资渠道和方向,包括:直接覆盖老年人的社会保障政策、政府财政支持的转移支付、社区自筹资金与社会的慈善捐赠。同时,社区还要规划老年人照护服务主体,如非营利组织或具有市场运营资格的主体等。但无论是引入市场养老机构还是非营利组织,政府都必须制定严格的质量资格认定体系,而社区必须有符合政府认定的准入与激励机制,且无论是准入机制还是激励机制都必须最大限度摒除主观性的规范性要求,而要有完善的科学标准。除了机构以外,对于进入社区参与老年人福利供给的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包括直接提供老年人服务的护理员等工作人员,都必须有严格的资质认定,保证其具备提供优质老年人照护服务的能力。

在社区照护服务大福利的视角下,政府、家庭、市场、第三部门各自在福利供给中承担着他们不可替代的职责。政府是规则制定者、总体规划引导者、监督者,家庭是法定赡养者,市场是多元化福利产品的生产者,第三部门是公益性的福利生产者,他们共同以多种方式提供老年福利资源,要实现相互连带和协作,使得各种照护服务资源取得分配效率,社区就必须承担起进行福利整合、构建福利传输机制的责任。由于社区的地缘性与功能性,它是联系社会、家庭与政府的最佳纽带。以社区为框架引导资源的流动,让它们井然有序、各司其职地发挥作用,以老年人需求为起点,由社区进行宏观上的整体资源布局,保证纵向上的持续资源供给,建立层次性的福利供给体系,保证老年人的社会需求得到满足,提供老年人个人多元化需求的满足途径,从而构建起从政策到人的传送顺畅的福利供应链条。

三 老年人社区心灵照护自立支援体系的形成:以大栅栏社区为例

(一)大栅栏街区概况

北京市西城区大栅栏街道区域共1.26平方公里,114条街巷,现有户籍人口21646户、56434人,流动人口3777户、14640人,共划分9个社区, 48个网格。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13855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4.5%,其中社会化退休人员已经达到5400余人,人户一致的居住在该地区的也有近2000人。空巢老年人有925人,占老年人的26.7%。其中,孤寡和特困的老人有36位,也就是街道所说的A类、B类老人。这个街区是内城中“热岛效应”最集中的地区,居住空间拥挤、居住环境极差、设施严重老化,屋里没有上下水管道,电力严重不足,没有燃气管道,上厕所要去院子外的胡同公厕,几代同堂还挤在一间屋的也不少见,危房比例至少占到70%,上千户老人就居住在这样的空间里,面临着各种挑战。

(二)街道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努力搭建老年人心灵照护服务平台

大栅栏街道作为一级政府派出机构,承担社区内老人社会保障及其相关社区照护服务。街道工委、街道办事处一直围绕教育、文化、卫生、环境保护等社区公共事务、服务困难群体,打造示范项目,吸引各种组织在街区展开服务行动。

社区服务中心是大栅栏街道办事处下属的事业单位,承担所谓A类即无儿无女的纯孤寡老人、B类即特困老人的救助和保障工作,这部分老人家庭月均收入低于800元。街道为每人提供价值2400元的“亲情帮扶卡”服务,主要包括看病、护理、慰问等使用,这个项目从2012年起开展,具体操作由银鹤居家养老服务站负责。该服务站成立于2008年,属于民办非企业单位,目前共有4名管理人员,都是社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服务站设有心理关爱室,聘请心理学专家定期为孤寡特困老人提供心理辅导;还与青松居家护理中心展开合作,对需要护理的老人进行必要的专业照护。

大栅栏街道2014年7月开始组织社退人员自我管理领导小组,该区域社会化退休人员有5400余人,常住有近2000人,通过组织外出活动、兴趣小组、文体队伍等,实现社退人员自我管理和服务,避免退休在家无聊和孤单,结对帮困,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政府在老年人福利的提供方面仍然以主导地位出现,但是并非大包大揽一切,而具有更加丰富的角色。政府应通过立法构建一个完整的福利供给体系,规划老年人福利的发展路径,同时通过各种社会政策合理引导老年福利资源的流动,与市场、第三部门以规范、科学的方式进行合作,以保证公平公正、有效率地供给老年人福利。

(三)社会公益组织是老年人心灵照护自立支援体系的重要力量

目前该社区的居家养老主要通过银鹤居家养老服务站来运行。其中助浴通过老年公共浴池来进行,服务站给7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了400多张洗浴卡,规定需要由60岁以下的人陪伴才能使用,所以高龄老人的陪伴者就显得至关重要,否则这一政策就难以完全落实到位。在大栅栏街区,活跃着9支社区助老服务队,定期走访困难老人、空巢老人等,为其提供日常关注和精神关爱。每个服务队都设有“心灵(心语、心理)驿站”,预约心理咨询服务,再加上社区医疗服务中心设立的“心理咨询科”等,这些由专业和非专业人士配合建构的组织共同服务街区生活的众多老人。

2014年,福寿百年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正式进驻大栅栏街区,开展老年陪伴服务。通过志愿者服务,引导低龄老人成为具有更好照料服务能力的志愿者,他们通过在各社区巡回服务,引导老人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如舞蹈、体操、戏剧、沙龙、旅游等,建造陪伴社区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的社区互助养老模式。该公益组织从身体康复、心理健康、家庭和谐等方面全方位支持社区退休后人群,提升生命能量,共同服务于社区孤寡、高龄、失能老人,提供养生配餐、康复保健、日间托老、心灵慰藉和生活护理等服务。

(四)市场力量在为老服务中起到补充作用

在这个狭窄的街区,街道成立了一家日间照料中心,约600平方米,25张床的规模,通过街道长期租赁场地,委托企业来进行运营。街道还在筹备建设一个养老服务中心,将所有居家养老项目都汇聚到中心,包括日常生活的餐饮、理发、康复器材、心理咨询等方面服务,场地也同样需要租赁,街道需出资100万-120万左右。通过养老照料服务中心,注重平台建设、功能规划,实现养老服务平台的统筹调度,准备开展网络化服务,涵盖医护、送餐、配送、家政、法律、心理、文娱、志愿服务、适老院落、推介服务等10项服务内容,并尝试通过实体社区和虚拟社区平台加以推广,因为地域的限制和服务场地的缺乏,采取“硬件不足软件补足”,通过资源整合,引进专业团队力量等方式,使老人在家就能够享受到贴心的专业健康服务。同时,街区为老人投保了意外伤害保险,在机构内或照料中心内出现什么意外,可以由保险公司负责承担。

四 进一步的讨论

老年人的心灵照护就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社区自立支援体系的发展中得以实现。社区极具地缘性与功能性,社区自立支援服务平台也最适宜老人及其家庭,而良好的社区发展就更有助于福利资源与服务整合、构建福利传输机制、将政策执行与服务落地。

(一)社区自立支援是一个自我与外在共生的创造过程

社区自立支援服务的建立就是要帮助老年人实现良好的生活品质,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通过专业组织和专业人士引领老年人通过日常时间管理和自我身心健康管理,走到生命连续体的极点,这一过程是一个自我与外在共生的创造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社区生活环境的改善、在社区中提供给老年人自我管理的机会和空间、促进其潜能进一步发展,采取积极行动,志愿承担社区互助责任。

(二)政策支持社区组建自立支援服务平台,开展为老心灵照护

国家必须在生活的一切方面为提高和增进健康、福祉和保障而努力,遵循自立与共生的理念,保证养老、医保、福祉等制度的可持续性,使国民安心,这是政策支持社区组建自立支援服务机构开展为老心灵照护的基本理念。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社会保护,财政投入应逐步对此更多倾斜,打造社区自立支援中心,给老年人创造再次参与就业和服务的机会、提供爱与被爱、融入和奉献的机会,在生活支援、福祉介护、生命关怀、心灵关照方面展开工作,通过社区调度平台,整合各种资源来提供老年人心灵照护服务。

(三)通过信息平台搭建实现心灵照护服务的“绿岛效应”

要尽可能地考虑到不能层次老年人的需要,链接到位,通过人才、技术、资金合力把养老服务输送到老年人手中,让不同需要的老年人自己可以有尊严地、公正地、平等地、自由地享有服务。要达到好的分配效率,离不开以家庭、近邻、地域社会连带为基础,适当的公共福祉的精确对准,更需要建立起信息化平台,实现资源有效对接的社区绿岛。在信息网络化平台上,需要根据老年人健康、居所、收入、家庭成员状况等做出系统的评估,将不同状况的老人纳入自立支援服务中心,激励更多的低龄志愿者老人加入,同时,自立支援中心还要引导中年就开始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和生命关怀、心灵关照,增加老年健康生活的机会,通过固化日常时间管理和志愿服务常态化,把快乐、健康、友好服务传递给老年人,提升其生命能量,从而实现针对老年人的持续的心灵照护。

总之,心灵照护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自我观照的惯习,透过善待、感恩、接纳、融入等提升心灵品质。必须通过生活支援、福祉介护、生命关怀和心灵关照这样循环往复的过程来实现对心灵的照护。在社区机制中,服务主体引入必须注意持续资源供给。通过家庭与政府、市场、第三部门之间协作实现无缝接入,在不同的环节以横向和纵向不同的组合方式来补充福利资源,从而实现社区内的老年人心灵照护服务资源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这也是以社区为依托建立并拓展老年人心灵照护服务机制的意义。

注释:

[1]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

[2]卡伦·霍尔奈:《我们内心的冲突》,王轶梅等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3]Antonovsky A. Unraveling, The Mystery of Health: How People Manage Stress and Stay Well,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87.

[4]Martin E.P. Seligman, “Building Human Strength: Psychology's Forgotten Mission”,APA monitor, vol.29,no.1(1998).

责任编辑 刘秀秀

C913

A

1006-0138(2016)01-0118-05

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社区资本引入与贫困问题的预防研究”(L10BSH007);教育部留学基金委员会留学基金

杨刚,东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客座教授,大连市,116025。

猜你喜欢

福利心灵老年人
认识老年人跌倒
老年人再婚也要“谈情说爱”
老年人睡眠少怎么办
玉米福利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越来越多老年人爱上网购
唤醒心灵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