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成都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

2016-02-28

西部经济管理论坛 2016年2期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科学合理

胡 尧

(阿坝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系 四川汶川 623002)



关于成都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的SWOT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景观生态学的视角

胡尧

(阿坝师范学院人文社科系四川汶川623002)

摘要:由于景观生态学对城市合理开发、保护、利用和自然资源保护等多个领域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景观生态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成都市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进行了分析,并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生态环境建设应采取复合交错式方式;加强绿色社区的建设;实现生态、文化、经济的相互融合;科学安排经济结构,优化城镇布局;发展生态产业,构建生态型城市;加大生态投资力度,加速生态技术创新;构建有利于生态经济城市发展的体制、指标以及法律系统;加强环境保护宣讲,培养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理念。

关键词:城市规划性建设;生态经济;景观生态学;科学合理

工业革命以后,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自然与土地的格局不断改变,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在我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自然资源、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环境问题开始暴露[1]。人们依托城市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城市景观格局不断变更,城市景观的生态环境和功能受到影响[2]。为建立科学合理的景观生态格局、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笔者针对景观生态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期望为城市规划性建设寻找到理论指导。

一、景观生态学概述

景观生态学是由地理学、生态学、系统论、控制论等多个学科交叉渗透综合而成的学科。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模式即基质-斑块-廊道。

(一)基质

在景观中占地面积最大,连续性最强,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景观要素作用,凸显景观的功能性。它具有孔性、连通性等基本特征,在生态环境与斑块的物质、能量转换过程中强化或缓冲其“岛屿化反应”[3]。掌控景观整体的连接度,可以有效控制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

(二)斑块

呈链弧岛状在基质中镶嵌分布,在外貌和功能上与基质不同。城市公园、城郊的自然风景区以及成片的绿地都属于比较明显的斑块。无论是单位面积生物量、生产力,还是养分储存和物种的组成、多样性,都与斑块的大小成正比[4]。小斑块补充大斑块,能够提高景观分布的多样性。

(三)廊道

廊道是联系斑块与种源、孤立的斑块之间的线性结构,呈线状或带状分布。它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它充当屏障,将景观中不同部分分隔开,另一方面它将不同的部分连接成通道。这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对于城市规划性建设也具有重要价值。

二、城市景观的特点

(一)异质性

景观的异质性,通常是指景观类型之间存在的差异。景观的这一性质决定了景观格局的多样性。

(二)多样性

景观多样性指景观单元在结构、功能上呈多样化趋势,其中斑块和格局的多样性尤为明显。景观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当景观类型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成正比,景观类型、斑块数目和边缘生态环境为最佳比率时,物种多样性最高,斑块数目随着景观类型的增加而增加。景观一旦遭到破坏,斑块内部物种则会不断向外迁移,物种多样性也会随之减少。

三、城市景观生态学特征

城市景观为人类提供生活、生产的场所。城市以街区和街道为基质,是一种人工创造的特殊人类文明景观。城市景观主要的组成成分和景观的整体格局在人的参与或影响下形成。物质、人口信息、价值等各种生态流经过逐步的交流、加工、交换,形成密度高、流量高的城市景观。在城市特定的地域空间内,各种生态流涌入其中并重新组合,形成了高度聚集的自然城市景观与人文城市景观。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使城市中各个景观要素的变化速度有明显增大的趋势,如商业中心、大型公共设施建设等可在短期内发生巨大的变化。通常一个或几个增长核心围绕基质可发展成相应的城市景观。景观变化速度加快,将进一步削减景观生态的稳定性。随着城市的绿色资源不断减少,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5],城市景观生态敏感度降低。

四、规划生态经济城市景观的原则

其整体优化原则是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生态系统组成生态城市景观。构建生态城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三者的全面发展,并实现三者之间的和谐。人文关怀的原则是以人作为城市空间的主体,生态景观的建设应凸显人文关怀,努力营造出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态城市景观。规划生态城市景观可持续原则是生态城市建设需要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方向,同时兼顾时空特点,对各种景观资源予以科学合理的配置,以实现城市整体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整个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五、成都市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SWOT分析

成都市作为四川省省会,人口达1404万,占地面积达到1.24万平方公里,是西南地区科技、商业贸易、金融核心和交通通讯枢纽,也是我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市是我国中西部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2012年其GDP达到8138.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2589亿元——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前三名。成都市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域以及四川省的生态发展区,在城市生态经济建设层面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以及社会经济优势。

笔者利用SWOT方法对成都市生态经济建设拥有的优劣势、机遇、挑战等作出了分析,对成都市生态经济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优势

1.空间区位以及交通优势。成都市是交通枢纽。其从古时候起就是南北的交通要道,也是四川的商品流通中心,它的空间区位以及交通优势极为显著。其公路、铁道、水路纵深布局科学,当前建设完成的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已经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交通网。其背靠成都平原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与其周围区域的功能划分以及互补效用非常显著。成都市是西南地区的生态保护伞以及高新技术聚集地,其通往各城市、乡镇的道路畅通无阻,是高新产业选址的不二之选。

2.生态资源优势明显,生态产业资本充裕。成都市隶属亚热带季风区域,气候条件极好。雨量充裕并且不缺热量,绿化基本上覆盖了城区的73.3%,是目前全球同纬度区域绿化率最高的城市。该市有我国重点林区,各类森林公园、旅游风景区众多。其水资源蕴含量高达178万kw,占整个四川省的20%左右。目前一部分水电能源供应基地已经建成。优质的生态环境以及充裕的生态资源让成都市能够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并且成都市生态经济建设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二)劣势

1.产业结构不科学,产业转型困难。2013年成都市产业结构比率是3.9∶45.9∶50.2。这样的比率尽管已经优于过去,但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却较为迟缓,而且在第三产业内部产业级别还达不到高规格,特别是高附加值的服务产业发展遇到阻碍。在第二产业内部,几个支柱产业大多数为传统工业产业,而且汇集在机器、冶炼、能源等行业,技术含金量不高;大多数产业有着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改善升级的要求,高新技术产业进步较缓慢。

2.县域经济进步缓慢。县域经济发展缓慢是约束成都市整体经济进步与群众生活水准提升的“拦路虎”。2013年成都市生产总值是9108.9亿元,增加了10.2%;县域生产总值高新区为1039.7亿元,增加了13.2%,占整个城市的11%左右。县域经济的缓慢发展会影响到成都市对周围城镇的辐射力度。

(三)机遇

城市生态经济建设体现了我国的国策,并且已经上升到与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等同等重要的地位。各项有助于生态经济城市构建的制度、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有助于成都市合理运用本身的资源优势。

(四)挑战

其面临的最为严峻的挑战就是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冲突。成都市是四川省的中心城市,怎样获得理想的经济总量是一大难题。而其也是生态功能区,因此必须维护好生态系统功能。

当前,成都市是成都平原产业转移的关键“阵地”。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工业的迅猛发展会增加污染负荷,产生生态污染问题。因此,产业转移与生态保护间可能会产生冲突,这个冲突是必须化解的。在化解冲突的过程中坚决不能走“牺牲环境,发展经济”的老路子。

六、从景观生态学角度对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提出的建议

(一)生态环境建设采取复合交错式方式

城市生态建设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中绿地建设是一个重要内容。一般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都是以其绿地面积为主要评判标准。绿地能够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进行调节,并促进城市以及周边地区的绿色生产,丰富人们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推动城市生态工业与生态农业的发展。可以建立一个人工生态和自然生态相融合的复合型生态体系,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网络式绿地发展体系。绿地网络建设首先需要以城市各点为基础进行绿地建设,然后将各绿地点链接成绿地线,由绿地线发展成大面积绿地,在城市中形成一个网络式绿地。可以城市绿地立体化格局建设为基点,将网格分为基质、廊道、斑块三个部分进行建设。基质主要指各廊道之间的连接区域以及资源汇合区域,具有极强的空间连接性、生态调控性以及生态辐射性。以基质为基点,以城市的廊道为通道,将各种斑块、绿地连接起来,形成一个绿地网络,结合绿地景观特有的动态特点和空间特点,表现出城市景观的立体效果,进而让城市生态环境形成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绿地生态体系[6]。此外,还可以将自然形成的廊道和人工开拓的廊道结合起来,以自然廊道为通道,将自然空间导入到城市当中,在城市中实施道路绿化、滨河和环城绿带、廊道绿地生态建设方案,将城市所有的斑块、绿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立体的绿色城市网络。利用原始地形和自然植被、河塘、湖湾开放和自由伸展的空间展布形态,达到扩大绿地边界、提高单位面积生态效应的目的。

2.绿地组团网络体系。景观是一种以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为基础,具有一定特质性的自然体系。在城市的各种基质中,绿地大都以斑块或廊道的形式存在,其中大中型绿色斑块作为调节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存在方式被称为城市的“绿肺”,小型绿色斑块一般都是物种迁移生存的一个中转基地[7]。城市的绿地大多种植多种类型的绿色植物,在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还能够改变城市景观给人带来的视觉效果,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不同类型和功能的绿地存在于城市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在城市的工业郊区、居住区建造大量林地,并使用草地为界限对各条街道、商业区、住宅区等进行划分,并在各区域的外围建立一条永久的自然绿化带,以维持该区域的绿色生态环境发展,形成一个理想的绿色生态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3.本土植物的有效利用。由于每种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生态原理,我们在进行植物种植时,需要对其种植区域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要了解植物的地理分布情况,并依据地理位置的特点以及海拔高度和小生态环境确定到底种植哪些植物,例如成都地区可种植银杏、月桂、香樟等,同时要合理设置物种之间的比例。

(二)加强绿色社区的建设

城市人口众多,人口流、物质流、能量流的不断增加使得生态城市建设难度越来越大,因此构建科学有序的社会系统至关重要。在社会文化建设上,社区是常见的切入点。应扩大社区绿色空间,营造较大的绿色环境。运用适当的材料设计极富绿意的建筑形式,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将生态意识纳入社区活动中,合理规划社区的发展、建设、维护和管理。人类始终是社会活动的主体,因此绿色社区的建设应当强调以人为本,积极开展绿色消费、绿色管理,修建更多的绿色建筑,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8]。

(三)实现生态、文化、经济的相互融合

在实现城市生态、文化健康发展的同时,经济发展不能停滞。要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应当按照城市物质和能量流动的特点,提高工艺和空间利用率;要降低部分废弃物的排放率,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实现“低消耗、高效益、低排放”。相关技术的集成与重组也非常重要,这是生态城市建设在经济层面上的新尝试。生态城市建设最重要的目的和途径是将生态环境、社会文化建设与城市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想要在建设景观生态城市的过程中做到这点,需要严格区分各个景观,实行科学规划。例如农业景观建设中,可利用距离优势,选择一些高效益的新型农产品,如开发高科技农业,开发花卉、生态旅游项目等,在建设农业景观的同时逐步完善城市边缘区的景观建设。在生态城市景观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各种类型景观的自身特点与其发展趋势,提升生态城市的综合实力。

(四)科学安排经济结构,优化城镇布局

科学安排经济结构以及优化城镇布局是城市生态经济建设的要点。变更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产业比例失当的经济发展方式,以保证城市发展从资源消耗型经济转变为资源节约型经济;应采取环境保护策略,向环境友好型增长转变,推动城市生态经济的进步。[9]

城市生态经济建设,必须融合城市和乡镇的需求,将核心城市以及乡镇建设纳入一个系统进行规划,妥善解决城市经济布局与资源优化配置问题,使城市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最大化。

另外,应依据社会经济进步的具体情况,强化城市功能,构建经济核心区域,推动城镇职能发挥,持续健全结构系统。[10]明确区域中心城市为代表的经济建设模式,极力扶持周围的城市,让其成为生态经济建设的前线,并确定发展空间最大的中心城市,让这个(或若干个)中心城市影响周围的县镇等等,促使其进化为有既定影响力以及号召力的二级城镇,创建特点鲜明的城市化体系,让其为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提供可靠的环境支持。

(五)发展生态产业,构建生态型城市

依照一个城市的特征,以“生态建设”为核心,以生态产业进步为目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大力发展城市的特色支柱产业,并加强生态型城市间的沟通。生态型城市的定位应依据其实际情况,比如对有区域性的交通集散中心、物流中心、商业贸易中心、药物制造中心的城市,应将其规划为“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生态化工业城市”;对以第一产业为依托,出产质量上乘的水稻、水果、油料、茶叶、反季节蔬菜、牛羊等产品的城市,应将其打造成生态产业园,为其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基调;而有的城市是以旅游产业为支撑的,那么,这样的城市就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来发展经济,而是要保证旅游方略能够被执行,要以风景区为核心,构建以风景区为核心、汇聚地区特点和人文景观的“生态型旅游城市”。[11]

城市的生态经济建设,要参考其它城市的经济建设模式,取长补短,挖掘生态经济建设的潜力,构建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生态城市。

(六)加大生态投资力度,加速生态技术创新

我国国家机关应使用经济杠杆的原理来推动城市的环境构建,创新生态投资制度,国家城市发展方略应偏重于生态投资环节。加大城市基建项目、城市绿化、城市整洁、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构建生态保护的价格系统以及生态补偿机制,将污染控制在一个城市能够承受的范畴内;相关人员应承担生态经济建设的责任。

此外,研发对环境有帮助的技术支持系统,突破过去生态技术研发的藩篱,努力研发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零排放技术等,保障生产流程中能源耗损可控,兼顾生态环境,提升资源循环利用率,保护城市生态,这是城市生态经济建设中的重点环节。[12]

(七)构建有利于生态经济城市发展的体制、指标体系以及法律系统

要构建有助于生态经济建设的城市管理系统以及运转体制;在制定经济发展策略的时候,必须制定配套的生态保护策略,构建城市生态经济发展多元指标体系来衡量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并将上述三类效益的提升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有助于节省能源资源和生态保护的策略规程或系统,让生态经济城市的构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强化执法效果,用法律来推动生态经济城市的构建,为城市生态经济建设解决法律层面的后顾之忧。

(八)加强环境保护宣讲,培养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理念

城市的生态经济建设需要强化环境保护宣讲,培养城市居民的环境保护理念,促使群众树立与生态环境和平共处的新理念,提升群众的环境道德素质,让群众积极参与生态保护。构建生态的自我约束认知并落实群众的生态职责。有必要时,要参考国外城市的生态经济建设模式,教化群众形成环境保护的观念。[13]

本文基于景观生态学的一系列理论探讨了生态城市景观建设的问题,从景观生态学的内涵、基本模式出发,综合景观的特征、城市中的景观生态学特征、生态城市景观的建设原则,对生态城市的构建提出了一些建议,并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理论,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指导,合理规划生态城市建设。基于生态学发展规律和城市发展需求进行城市形态设计,建立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互惠共生的和谐关系,尊重和利用自然,直接体现城市的生态性。尽管如此,但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的建设还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探索和实践,希望本文所提出的设计方法能够给城市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一个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苏美蓉,杨志峰,徐琳瑜.景观生态学指导下的城市生态文化建设[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4):123-126.

[2]刘玉林.城市生态文化建设若干问题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5.

[3]王琳.南通市景观格局与景观生态规划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4]谷啸川.西南山地城市生态基础理论与案例研究[D].重庆大学,2012.

[5]李婧.生态文化引导下的城市形态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9.

[6]张林英,周永章,温春阳,邓国军.生态城市建设的景观生态学思考[J].生态科学,2005(3):273-277.

[7]禹莎.基于景观格局优化的城市生态带功能布局研究[D].复旦大学,2009.

[8]张乐,郭榕榕.浅谈景观生态学指导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现代园艺,2010(1):33-35.

[9]孙菊.城市生态敏感区生态经济建设分析[J].财经界,2014(35):33-33.

[10]陈瑶红.城市生态节约型园林景观设计探究[J].中华民居,2013(6):44-45.

[11]李秋菊.经济建设与生态城市建设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2(23):209.

[12]曹东波.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现代商业,2014(23):274-275.

[13]张景奇,孙萍,徐建,等.我国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述评[J].经济地理,2014,34(8):137-142,185.

[责任编辑杨瑜]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1124(2016)02-0022-04

作者简介:胡尧(198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南区域地理。

基金项目: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项目“阿坝藏区多元宗教共存历史与现状研究”(QZY1507);阿坝师范学院青年项目“岷江上游河谷农业生产的环境动因研究”(ASC15-01)。

收稿日期:2016-01-26

猜你喜欢

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科学合理
薪酬管理在企业人才激励中发挥的作用
浅谈小学语文高年级课前预习有效指导的研究
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旅游度假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初探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
现代校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探讨
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