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形势论析*
2016-02-28汤先萍穆艳杰
汤先萍 穆艳杰
新时期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形势论析*
汤先萍穆艳杰
内容提要:新疆高校的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乎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文章立足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要义,分析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形势,并从加强政治认同、依法治理、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等方面提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意识形态安全新疆高校挑战机遇策略
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之后,国际敌对势力加大了对新疆西化、分化的攻势。作为教育领域的核心地带,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不仅受到各种西方思潮 “西化”“分化”的冲击,还要直面“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的疯狂进攻。客观而理性地分析当前意识形态安全形势,坚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为实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供思想保障,是新疆高校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
一、关于意识形态安全
1.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一词的内涵发展经历了一个较漫长的过程。目前,学界基本认同意识形态是观念上层建筑的总和,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反映特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和关系,是该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的理论依据。
2.意识形态安全
立足“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基本含义和其唯物史观的阶级特性,再辅以“安全”的要义,意识形态安全即指反映特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和关系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理想等观念上层建筑不受侵扰,并能自主独立地存在和发展。意识形态安全的本质“是确保国家和执政党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动摇”*②何怀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全球屏障》,http://www.csstoday.net/Item.aspx?id=5294,中国社会科学在线,2011年6月27日。,具体到当下的中国,就是“绝大多数国民不因其他思想理论观念的影响而改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观念认同及其理想信仰”②。
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1.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安全理论也逐步形成。毛泽东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初期建设的意识形态安全论,其核心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6年,第768、803页。,强调“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是统帅,是灵魂。只要我们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经济工作和技术工作就一定会走到邪路上去”②。邓小平立足时代主题的现实转变,发展地提出“我们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342页。。江泽民明确指出“意识形态领域是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斗争的重要领域,这方面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江泽民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0页。。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代表党中央作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⑥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页。的重大理论判断,并提出“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⑥。习近平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http://www.zj.xinhuanet.com/newscenter/rb/2013-08/20/c_117021695.htm,新华网,2013年8月20日。。
2.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须臾不可放松
“阿尔都塞认为,在阶级社会中,学校从来都是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学校不断地使受教育者接受为人处世之道、天地万物之理,使之成为社会的存在。在阶级社会中,学校摆脱不了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角色。”*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155页。原苏联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证明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重要性。苏联解体之前,苏共在高校的意识形态阵地就已失守;苏联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日益涣散,不愿意相信马克思列宁主义,丧失了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大多数苏联大学生对政治漠不关心,不愿意加入苏联共产党,将党团活动视为荒唐可笑的形式主义表现。正如杜勒斯所言:“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迟早我们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采取的方法思考问题。”*刘洪潮:《西方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策略手法》,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14页。如今,国际意识形态领域的交锋更加深刻、复杂,而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却表现出“形式上强化,实效上弱化”的不争事实,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宣传方式严重脱节于快节奏、大数据的信息时代。如果放松了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将会产生党失去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大学生失去抗演变、抗腐蚀能力的危险。
三、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形势分析
新疆高校是各民族优秀青年人才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也是意识形态工作最为敏感的前沿阵地。对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形势的分析离不开对“危”与“机”的双向解读,如果说问题是形成危险与挑战的症结所在,那么,化解问题的有利因素就是机遇与希望。当前,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总形势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1.西方思潮的冲击、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和民族分裂主义的攻击是新疆高校面临的三大现实挑战
其一,各种西方思潮的持续冲击是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长期面临的问题。冷战结束后,西方敌对势力另辟蹊径,一改以往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与对抗,借助“全球市场”和“电子媒介”裹挟大量西方文化思潮,极力推行以西方中心论和优越论为核心的文化霸权主义。通过大众媒介对新疆高校进行西方社会思潮的传输,利用全球化、网络化以及金融危机、社会分层的影响,为“全盘西化”制造声势;以“消费主义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蚕食广大青年学生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以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凸显物质占有和感观满足,弱化广大学生对理想与信仰的追求。功利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西方思潮悄然而至,对新疆各民族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深入。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被“淡化”“弱化”,各民族大学生中诸如“只要能过好日子,不管什么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追求个人利益没有错”“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更具优势”的想法并不鲜见。
其二,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和民族分裂主义的攻击是当前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最大威胁。2001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签署《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给予了明确规定。宗教极端势力是指打着宗教的名义,利用“宗教”作掩盖传播极端主义思想主张、从事恐怖活动或分裂活动的社会政治势力。在新疆,由于在“分化”这个终极目标上的高度一致,西方敌对势力与“民族分裂势力”和“宗教极端势力”沆瀣一气。宗教极端势力打着民族和宗教的旗号,在高校传播宗教极端主义,通过各类非法宣传品拉拢学生参与地下讲经点的活动,煽动极端宗教情绪、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挑唆和离间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误导学生抵制国家的各项政策。新疆正处在暴力恐怖活动“活跃期”、反分裂斗争的“激烈期”、干预治疗的“阵痛期”三期叠加的特殊历史时期,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民族分裂势力活动尤为猖獗。民族分裂势力以文化、民族、宗教、人权为借口,宣扬分裂思想,罔顾新疆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历史事实,鼓吹“排汉反汉”、新疆“独立”等论调;利用一些群体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制造事端,编造谣言攻击社会主义制度,诋毁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分裂各民族感情,对涉世未深的青年大学生有很大的蒙蔽性和蛊惑性。
2.中央和地方的高度重视、各民族大学生的自觉自省是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工作的外在机遇和内生动力
其一,新疆的意识形态工作受到了党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的高度重视。近两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反复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并对新疆的意识形态工作给予了明确指示。2013年8月21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总书记指出要“以促进民族团结、遏制宗教极端思想蔓延等为重点,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并提出“要在各族群众中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在自治区党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上,自治区党委提出:“新疆工作的总目标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新疆工作的目标任务是通过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使宗教极端势力渗透蔓延和暴力恐怖活动得到遏制,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为从根本上解决影响新疆长治久安的深层次问题赢得时间和主动。”明确提出:“要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筑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基础。要切实筑牢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坚决抵御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始终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相互欣赏,大力发展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文化,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大力传播现代文化理念和行为方式,倡导进步、开放、包容、文明、科学的理念。”强调严厉打击“三股势力”是维护新疆稳定的主要任务,也是新疆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必须突出依法打击“三股势力”,促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加快制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完善宗教事务管理法规,研究制定反恐怖法律实施细则,加强“去极端化”、互联网管控、打击暴恐音视频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依法打击分裂国家、暴力恐怖和宗教极端犯罪活动;依法加强对宗教人士、宗教活动、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依法开展“三非”整治;依法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其二,高校各民族大学生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危机已经有所觉醒。当渗透的强度加大时,抵御渗透的呼声也就越高,当西方媒体肆意歪曲事实、蛊惑人心、制造混乱时,各民族青年学生对西方意识形态以及宗教极端思想和民族分裂主义都有了警觉和醒悟。从“美国之音”“德国之声”等国外传媒不断加大对中国意识形态的战略部署来看,他们的确一厢情愿地认为看到了“扳倒中国”的希望。然而,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近些年来,当西方媒体大量罔顾事实的报道在网上大行其道之时,一批爱国网友在自发地进行抵制和反击,其中有很多都是高校大学生。年轻的大学生网民懂外语、熟悉网络技术,在接触国际舆论中关于中国的报道时,能更及时地辨别出意图攻击中国的不实信息。2008年,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饶谨等几个爱国大学生揭露了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西方媒体对西藏“3·14事件”的歪曲报道。他们发起“收集整理西方主流媒体作恶证据,发出中国人民自己的声音”的号召,建立反CNN网站,通过互联网传播反映实际情况的图片、视频,在世人面前还西藏“3·14事件”以真相,扭转了当时我国在国际舆论战中的被动局面。同样的爱国之举在新疆也不鲜见,当暴力恐怖势力肆意践踏各族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破坏民族团结和新疆社会稳定时,越来越多的新疆大学生看清了其险恶用心和丑恶嘴脸,各民族大学生主动发声亮剑,自觉传递正能量,与敌对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2014年4月30日,新疆乌鲁木齐火车南站发生暴力恐怖袭击的次日,由11名少数民族青年学生联合署名的题为《我们,不再沉默》的文章在网络上公开发布,文章的内容引发新疆各大高校师生员工的强烈反响,紧接着大量声讨暴力恐怖、捍卫民族团结的正义之声显示了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强大的舆论力量。
四、巩固新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策略建议
1.加强政治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校的主导地位。无论哪个国家,对于作为国家核心政治资源的意识形态,执政党必须牢牢掌握控制权,即“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阶级如果不能同时既对国家的意识形态机器行使霸权,又在国家的意识形态机器之内行使霸权的话,它的统治就不会持久”*陈越编:《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38页。。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体现在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和组织的领导;管理权就是管制权,就是在高校加强对舆论宣传的党性原则的管理;话语权就是要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发出更多“中国的声音”“中国政府的声音”“中国民众的声音”。新疆高校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建设,教育各民族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政治上保持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认同、对国家各项政治制度的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理想信念的认同。
2.加强高校文化软实力建设,坚决抵制以文化冲突为幌子的敌对意识形态渗透
新疆高校应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文化软实力控制,在着眼于“团结和谐、开放交融”的校园文化构建的同时,加强依法治理,坚决抵制以文化冲突面目出现的各类意识形态渗透。
在历史上,西方学者图谋在中国第四代人身上发动“颜色革命”,妄图以文化冲突掩饰意识形态对立的做法由来已久。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认为冷战结束后,世界冲突的根源主要是文化上的冲突,已经不是意识形态的对抗。随后,西方学者又为文化渗透和武力入侵披上了一层合法的、道德的外衣,主张经济政治文化“无国界论”“人权高于主权论”等“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标榜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博爱是放之全球而皆准的“普世价值”。这些“文化言论”虽然不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但是却通过各种潜移默化的手段影响着各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选择。文化以其巨大的包容性将众多社会意识形态的具体形式和内容囊括其中,简言之,文化冲突是一种附着于利益冲突、但又具有其独立性的社会冲突。正所谓“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思想的问题用思想的方式解决,文化的问题用文化的方式解决”,高校文化建设是抵御假文化之名进行各种渗透的重要策略
3.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打造新媒体应用平台,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
新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不仅是“境外有种子,境内有土壤”,而且是“媒体上有平台”,媒体舆论战是关系意识形态斗争得失成败的决定性战役。当前,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介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以互联网为例,根据我国互联网中心(CNNIC)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20~29岁年龄段网民已达网民总数的31.2%,高中以上学历人群网民已经达到较高水平”*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P020140305346585959798.pdf,2014-01-16。。多年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就是以其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后盾,依托高科技手段在各类新媒体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如果说“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是长期以来发展中国家意识形态领域不得不面对的客观困境,那么,在我国经济实力逐渐提升,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有效组织一场必要的“自卫反击”就显得尤为重要。面对来势汹汹的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必须揭示其阶级性、历史性以及其鲜明政治指向性”*唐斌:《 “普世价值”思潮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加强网络文化监管,让网络上的“三非”制品无法遁形,让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乱象”回归事实的本真,让微博上“天都要塌了”的错觉得以矫正。与此同时,还要创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优化网络文化育人环境;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对媒介信息采用“拿来主义”的方式进行选择性接受;提升高校大学生对媒介及媒介信息的认知、解读和批判能力,辨别媒介信息中隐含的意识形态渗透之别意,有效抵制敌对意识形态的不良影响。
责任编辑:耿旭光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对新疆各民族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14BKS11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30(2016)02-0017-05
作者简介:汤先萍,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教授(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穆艳杰,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长春13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