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形象的电视媒介呈现问题研究
2016-02-28杨莉莉
杨莉莉
(新疆警察学院治安系,新疆乌鲁木齐830013)
警察形象的电视媒介呈现问题研究
杨莉莉
(新疆警察学院治安系,新疆乌鲁木齐830013)
警察形象包括警察个体形象、群体形象及警察组织形象。当代警察形象电视媒介呈现中存在的损害警民信任问题主要表现在:警察队伍素质不高,警察形象被误读;媒介宣传片面化,导致警察形象失真、失信;媒介主题先行,导致报道有失公正。因此,一方面,公安机关要着力提升警察队伍整体素质,树立良好形象,赢得公众信任;另一方面,电视媒介在建构警察形象时,应在信任理论的指导下,规避“刻板印象”及“一面提示”,与警察形成信任合力,通过“议程设置”,提升媒介宣传技巧,建构警察正面形象。
建构信任;警察形象;媒介呈现
【doi】10.3969/j.issn.1672-1195.2016.02.005
科尔曼曾说“互相信任就是社会资本”。而信任的构建是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当下中国,正处于社会风险期。社会转型期的矛盾以及部分公职人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贪腐现象严重,导致党的形象受损,政府公信力下降。作为社会秩序的维护者以及国家公权力象征的警察,不可避免地处于各种风险的承接处,处在风险漩涡的中心,处在了与民众关系最紧张的地带。①何军.危机与重构:风险社会视角下警民信任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3,(4):25.这也成为部分社会公众宣泄不满的对象。西方“塔西佗陷阱”表明,当公权力失去公信力时,无论发表什么言论、无论做什么事,社会都会给予负面评价。②朱铁志.从“塔西佗陷阱”说起[J].今日浙江,2014,(9):61.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显示,公众对教师的信任度最高,达到86.5%,随后依次是医生(78.4%)、同事(69.4%)、警察(68.2%)、法官(60.9%)、党政机关干部(53.8%)和商人(29.8%)。③凤凰资讯.当前中国社会信任度调查:陌生人信任度仅5.6%[EB/OL].(2016-06-13)[2016-08-08].http://news.ifeng.com/ a/20160613/48962016_0.shtml.公众对警察的信任比例与2010年的73.8%相比下降了5.6个百分点。
为防止社会公众对警察产生信任危机,以电视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应当致力于对警察形象进行有效建构。有研究表明,看电视的频率与警察信任之间呈现线性相关。④黄鹏,汪冬冬.警察信任状况分析研究与建设建议[J].天津法学,2016,(1):105.警察是国家公权力的维护者,是执法形象的代表。它的职业形象应该是忠诚、勇敢、无畏、奉献、牺牲等一系列正能量的集中体现。警察形象包括警察个体形象、群体形象及警察组织形象。电视媒介对警察形象的建构不仅影响着警察的职业形象,更关乎公职人员、政府形象乃至国家形象。在警察形象的信任建构中,电视媒介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警察形象在电视媒介呈现中损害警民信任感的问题
现如今除去少部分公众能通过亲身接触感受外,公众眼里的警察形象绝大多数是经过媒介选择后的形象,是警察形象的媒介化呈现。在警察形象的正面建构中媒介尤其是电视媒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介把警方的各种信息传播给公众,并时刻根据公众的反馈及社会需求,调整信息的传播内容,这一过程就是警察形象的建构过程。当代警察形象媒介呈现中仍存在损害警民信任的问题。
(一)警察队伍素质不高,警察形象被误读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警察基数比较庞大。为维护社会面的稳定,全国公安机关不断加大了基层警务建设,充实、做强社区(村队)警务力量建设,警察队伍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与之矛盾的是边疆偏远地区、基层单位,岗位吸引力不高,警力极为缺乏。公安机关为缓解警力不足的压力,不断降低入警条件,加之各级地方政府为弥补当地正式警察力量不足而聘用的各类协警、事业岗、保安、社区维稳力量等辅警人员,素质就更难保障。尽管各级公安机关不断加强对民警和辅警的政治思想、业务技能的培训,但仍存在队伍素质比较低的问题,离人民群众的要求有一定距离。甚至某些警察素质可用“思想坚而不纯、业务通而不精、文化高而不实、体质强而不健、心理抑而不安、小节顾而不拘”来概括。①曹礼海.警察形象危机处理——走向前沿的公共关系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11-13.众所周知,公安机关所面对的执法执勤工作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尤其是基层执法办案部门与老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个别民警的思想不端正、执法执勤出现问题往往会影响百姓对整个警察群体的看法,使警察整体的形象被误读。
(二)电视媒介与警察未形成信任合力
媒介、警察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中应该是目标一致的,警察主要承担了社会秩序维护者的角色,而媒介则是警察在维护社会秩序过程中的重要监督者和协作者。但是警媒之间由于价值需求及关注视角不同,也造成一定的冲突问题。媒介从赢得受众关注为出发点,喜欢报道“坏消息”“敏感问题”“灾难事件”,并且希望涉警报道充满戏剧性和变化性,借此博取公众眼球,赢得收视率。媒介希望涉警信息越公开越好,有些甚至从各种角度“深挖新闻”期待引发公众关注;而警察组织从有效管理和执法办案现实需要出发,希望“正面”报道,越保密越好,甚至进行信息封锁,不期望媒介“打扰”引发公众关注,妨碍自己执法或办案。警方信息不透明造成公众、媒介与警方信息不对称,从而影响公众对警察的信任。
以“雷洋案”为例,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从5月10日开始至今已持续播出15档节目,密集关注此案进展。尽管如此,电视等主流媒体对此案的报道还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不透明等问题,引发了网络谣言,对警察的媒介形象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直到北京市公安局公开表态“绝不护短”,以央视为首的各大新闻媒体及时动态公开案件信息,北京市检察院委托第三方进行尸检,雷洋尸检结果公布,主要涉案民警也以涉嫌玩忽职守罪被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舆情才稍微缓解。
(三)电视媒介宣传片面化,导致警察形象失真、失信
电视媒介宣传技巧不到位,宣传色彩太浓,存在有警察形象塑造过程中,只着力传播警察正面的、积极的内容,对待一些负面的、消极的事实一般是少谈甚至是避而不谈的“一面提示”。②王子元.关于传播学视角下警察形象塑造问题的思考[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3,(4):154.这样的结果是推动并形成警察群体“刻板印象”的关键。一方面,刻板印象有助于提高信息加工的速度和效率,使人能够迅速做出常识性的角色判断;但另一方面,它容易让人形成极端化的判断。③卜卫.媒介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18.顾睿认为当前我国警察的媒体形象存在几种相互冲突的模式:“秩序维护者”与“违法者”、“公共服务者”与“言行失范者”。解决冲突的路径就是保持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不以偏概全,使公众能做出理性的判断,个体形象不代表整体形象,个体事件得到公正处理即可,不需要过度解读。
(四)主题先行,导致报道有失公正
为形成新闻张力,一些电视媒介刻意在报道中关注有“卖点”的新闻焦点。“雷洋案”中,博人眼球的首先是人大硕士、初为人父这两个标签,张力的对立面则是作为公权力代表的北京市昌平公安局某派出所民警群体。在报道中,有意无意间形成个体(刚出生小孩的父亲)与群体(抓嫖警察)、人大硕士(文)与警察(武)、弱(雷洋/个人)与强(警察/强力机关)的对比。依据德国学者诺依曼“沉默的螺旋”理论,在传播学中,大家有从众心理,当优势意见占上风时,便附和;当自身的看法处于劣势时,便选择沉默。对于涉警新闻的报道也如此,媒介往往为迎合大众的看法,选择优势的但不一定是真实情况的意见,为赢得受众,主题先行。比较关注弱势群体以及博人眼球的话题,忽视警察工作中的忠诚、履职、依法办案等主流,经常有意无意将警察塑造成公众对立面的形象,丑化、削弱警察的公众形象。
二、电视媒介建构受众对警察信任的路径
(一)公安机关应着力提升警察队伍整体素质,树立良好形象,赢得公众信任
公安机关要通过严格管理,内强素质,树立警察队伍良好的社会形象。要加强民警的定期培训教育及岗位练兵实效,提升民警的政治思想素质,树立群众工作意识,提高业务技能,增强执法办案的程序化、规范化意识,赢得群众对警察队伍的理解和支持。如“雷洋案”后,公安部针对公共事件中由于民警现场执法不规范而引发较多争议问题,出台了《公安机关现场执法视音频记录工作规定》。2016年7月26日召开了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视频演示培训会,针对全体民警,围绕现场接处警和执法执勤的关键环节,从法律要求、处置流程、言行举止、策略技巧等方面,对基层一线民警的基本执法执勤行为作出规范和示范。①中国警察网.公安部举办全国公安机关规范执法视频演示培训[EB/OL].(2016-07-26)[2016-08-08].http://www.cpd.com.cn/ n10216060/n10216144/c34099401/content.html.为今后避免现场执法争议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也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为今后执法赢得了公众信任。
(二)电视媒介与公安机关加强良性互动,形成信任合力
电视媒介作为主流媒体,在尊重新闻真实的前提下,作为党和人民的代言人对于公安队伍的建设,在起到监督作用的同时,对于警察队伍形象的塑造起着不容推脱的责任。电视媒介应加强与公安机关的良性互动,形成信任合力打造警察正面形象。
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为例,自2002年中央电视台推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节目以来,因其树立了较高的道德标杆以及较高的公众参与度、品牌影响力而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评选工作引领每一年的国家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至今已有百余名(包括群体)人物获奖,其中8名人民警察,3个警察群体获得这一殊荣,在各个行业中占据了较大比重,对于警察形象的正面建构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据统计,仅2013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有1500多名公安民警和公安现役官兵英勇牺牲,1.7万名公安民警和公安现役官兵光荣负伤。②中国政府网.郭声琨:铸牢忠诚警魂打造过硬公安队伍[EB/OL].(2016-06-24)[2016-08-08].http:www.gov.cn/guowuyuan/2016-06/24/content-5084833.htm.在这样一个集中体现了忠诚勇敢,不怕牺牲的群体里,推出其中的先进典型人物,体现了国家公众、主流媒体对警察个体的肯定,打造了忠诚、勇敢、为民的警察群体形象。在这些国家大义精神衬托下,立足于时代使命、国家正义的个人形象,因其承担的道德价值观和职业精神而被放大推广,警察个人形象树立推广,对建构当代警察群体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通过“议程设置”,引导警察形象建构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人为供给信息和议题来有效地控制受众关注,影响公众舆论。③林晓华.新媒体时代警察形象塑造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6,(1):294.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在“雷洋案”播出中,从消息播报、案件进展到深度报道,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争议和较高关注度的案件,电视台通过“议程设置”,不偏不倚地对雷洋妻子及涉案民警分别进行了采访,将公众的注意力进行了正确引导。从警察适用行政强制措施的相关法律规定、检察院介入规定、尸检法律规定、立案侦查、司法程序等都进行了新闻普法,通过案件持续报道也传达了警察个人违法与否与群体不能划等号的信息,承担了媒体应有的责任,展示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职业水准。
(四)运用淡化英雄主题的处理方式,避免人物“高、大、全”
陈虻说“感动中国”候选人都是在非常真实的生活中,做着非常真实的事情,体现出一种非常由衷的选择。④冉丹,王旭升.感动的价值—CCTV“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背后[J].新闻与写作,2003,(4):27.
对于“感动中国”中的警察人物,其实都有英雄主义色彩,11人中(包括3个群体)就有5位烈士(2个群体),但评选媒体并没有因此就将他们塑造成“高、大、全”的形象,而是将其还原到真实生活场景,“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用平静的方式表达,以平静的方式展示,源于生活的真实,凝聚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感动中国”的感动方式。⑤张培.淡化了的典型报道—以“感动中国”为例[J].声屏世界,2007,(4):29.而这种平静的、真实的宣传方式往往具有真实的力量,这样的警察形象也更能直击人心,取得公众的信任。
卢曼在《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一书中认为社会系统是复杂的、偶然的、不可知的。卢曼强调“自由选择”,极力驳斥因果律,认为因果律不过只是企图简化社会现象的一种方式。为了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必须发展出一套简化机制。卢曼认为“信任构成了复杂性简化的比较有效的形式”,⑥[德]尼古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M].翟铁鹏,李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0.信任是一种简化机制,其实根本就没有100%的信任,我们之所以信任是因为信任可以降低风险。沟通媒介具有组织和整合某个社会系统中的资源和活动,对于一个社会系统起简化的作用。
电视媒介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塑造警察形象等方面发挥桥梁、纽带、主力军作用。在电视媒介、警察、公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不对等性,“话语即权力”,前者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具有强势权力:画面的选择、解说、剪切、定格、特写、背景、播放等均有电视媒介予以架构、操作,有时候“真相”是被制作出来,甚至有时候“真相”是谎言,造成公众的误读、误解,导致警民关系紧张、信任度疏离。
电视等媒介有时甚至能够主导、掌握受众群体的信息传播宽度与深度、全面与偏狭、真实与虚假。以电视对警察的报道为例,公众对电视媒介传播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在头脑中形成对警察及事件的评价,转而影响公众对警察的态度:尊重、信任、支持,或反之,电视媒介、警察、公众三者之间信任层次为:公众对电视媒介的信任,公众对电视媒介内容的信任,公众对电视媒介警察形象内容的信任,警察对电视媒介的信任。改变三者关系的方式主要有:一是警察规范文明执法,自强素质,“打铁身先硬”,警察在与公众接触过程中,建立警民之间直接的相互信任;二是警察主导电视媒介,制作专门的反映警察生活、工作或案件侦破、社区警情、犯罪预防、法治宣传等节目(栏目),多角度展示警察形象,建立警民正向关系;三是警察配合电视媒介,增加“出镜率”,回应公众关注,对渉警舆情予以审核把关,减少渉警负面报道量,让信任在塑造警察形象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1]何军.危机与重构:风险社会视角下警民信任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3,(4):25.
[2]朱志萍.信任理论视野下的警察形象建设研究[J].理论界,2014,(3):45.
[3]刘明娜.坏消息·偏见·权威—媒体对案件侦查报道的症候式分析[J].四川警察学院学报,2010,(3):60.
[4]李建明,李建强.论大众媒介与警察形象[J].公安教育,2005,(10):13.
[5]卫兰兰.涉警负面报道对策探讨[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4,(5):43.
[6][德]尼克拉斯·卢曼.信任:一个社会复杂性的简化机制[M].瞿铁鹏,李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3-50.
Research on Presentation of Police's Image on TV
Yang Li-li
(Public Order Department,Xinjiang Police College,Urumqi,Xinjiang 830013,China)
Police's images include the individual image,community image and organization image of police.Contem⁃porary police images on TV present some problems damaging the public confidence of police.These problems mainly include:the quality of police troops is low,and police's image is misunstood;the medium propoganda is biased,caus⁃ing police's image lose fidlity and credity;the medium is pulled by the publicity,causing report to lose the jusitice. Therefore,the public security authorities should improve the police troops'quality,set up good images,and win the pub⁃lic trust.Meanwhile,the television medium should aviod"stereotype"and"one side coin",stick to the trust principle, establish trust with police,set up the"Agenda constitution",promote the medium publicity techniques,and construct po⁃lice's positive image.
construction of trust;police's image;medium presentation
J905
B
1672-1195(2016)02-0024-(04)
2016-08-08
杨莉莉(1972-),女,河北卢龙人,新疆警察学院治安系教研室主任、讲师,大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公安行政管理、治安学。
责任编辑:王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