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族传统山歌传承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和繁荣的对策

2016-02-28杨昌雄

学术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山歌壮族广西

杨昌雄

壮族传统山歌传承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和繁荣的对策

杨昌雄

文章阐述了传承、发展和繁荣壮族传统山歌的重要意义。详细分析了历次广西少数民族山歌收集整理成果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传承、发展和繁荣壮族传统山歌具体可行的对策。

壮族传统山歌;整理;集成;发展对策

壮族传统山歌是流淌在壮族人民血脉的灵魂,饱含着壮族人民思想情感、愿望和梦想,如同空气和水是壮族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同世界民族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朵绚丽夺目的奇葩。随着壮族社会发展和变迁,特别是近20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推进,壮族山歌从形式到内容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随着老年歌手的相继离世,大量优秀的山歌随之而去,优秀的壮族传统山歌面临失传和后继无人的境地。如何改变优秀壮族传统山歌濒临失传的状况,怎样继承、发展和繁荣优秀的壮族传统山歌文化,是广西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无形文化部负责人爱川纪子说,人类需要“文化上的多样性”,否则“我们就会丢失掉祖先传下的文化遗产”;人类学家韦德·戴维斯说,“如果你失去一种文化,你虽然不一定会失去现代化,但你失去的却是一整套对人类生存意义的诠释”[1]。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在谈到继承民族传统文化时说,要留住一片乡愁。从这个角度而言,乡愁就是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眷恋。壮族山歌文化流传数千年,诉说着祖先繁衍生息的故事,歌唱着壮族人民对生活的理解、爱与恨、喜和悲,寄托着一代代壮族人的梦想。壮族山歌是壮族人从摇篮到坟墓相伴一生的挚爱,是放飞理想的翅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2](P28-29)。显然,发展和繁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植入现代文化之中,潜移默化地提高民族精神文化水平,发挥文化引领风潮和教育人民的作用。丰富多彩的壮族传统山歌是广大壮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和精神家园,是我们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因此,深度挖掘和积极抢救优秀壮族传统山歌,用现代化的音像设备记录和整理优秀的传统山歌,是当前我们传承和发展优秀壮族传统山歌最基础的工作和最有效的办法。毋庸置疑,收集整理壮族传统山歌,抢救优秀的壮族传统山歌,对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及中共广西区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壮族传统山歌的分布

广西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原住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1444.85万人,主要居住在南宁市、柳州市、百色市、河池市、来宾市、崇左市等所辖的58个县,所辖行政区域土地面积14.12万平方公里,占广西土地总面积的59.65%。壮族是古代越人的“骆越”“西瓯”支系的后裔。广西以“歌海”闻名,而壮族则以善歌好唱著称。自古以来,壮族人凡事以歌代言,从社会到自然,歌唱题材无所不包。歌者即兴编词,随手拈来,随口对唱。每年春秋两季是壮族歌圩的季节,山间田野,树林河边,屋里屋外,男女老少到处都是对歌听歌的壮人。

壮族山歌称为“欢”“比”“加”(壮语音)等,由于受方言的影响和音调的差异,壮族山歌又分为北路山歌、南路山歌和中路山歌。北路山歌分布在广西北半部30多个县,属于壮语北部方言区,流传有300多个山歌曲调,被称为“欢”“比”。北路山歌由于地域和方言上的区别,根据曲调主音使用上形成的特色又可分为三个区域:(1)桂西北区,红水河以西的东兰、巴马、凤山、凌云、乐业、田林、隆林、西林县的壮语桂西北部方言山歌;(2)桂北区,红水河以东的河池、宜山、天峨、南丹、都安、忻城、环江、罗城、融水、融安等市县的壮语桂北部方言的桂北次方言的山歌;(3)桂东北区,融江与黔江以东的柳州、柳江、柳城、来宾、武宣、象州、鹿寨、龙胜、三江、阳朔、恭城、蒙山、钟山、贺县的桂北方言桂东北次方言区山歌。

南路山歌是广西南半部10多个县讲壮语南部方言区的山歌,流传有200多个山歌曲调,称为“诗”“论”“加”。以左江为中心,南路山歌被分为三个区域:(1)桂西南区有德保、靖西、那坡、天等、大新等壮语南部方言桂西南次方言区的“诗”“论”的山歌;(2)左江区有扶绥、崇左、龙州、宁明、凭祥等壮语南部方言左江次方言的“加”“诗”山歌;(3)桂南区,钦州、上思、防城的壮语南部方言桂南次方言的“论”“加”“调”类的山歌。

中路山歌主要包括郁江、邕江和右江河谷地带,跨越10多个县,流传有200个壮族山歌曲调。中路山歌融合了北路山歌和南路山歌的“欢”“比”和“诗”“加”,形成独特的类型。(1)中路西区有百色、田阳、田东和平果市县的壮族山歌。(2)中路北区有隆安、南宁、邕宁、武鸣、宾阳、上林、马山县。(3)中路东区有横县、贵县、桂平的壮族山歌,大多用北部方言或者用汉语、粤语歌唱[3](P10)。

二、广西历次壮族山歌集成活动

中国近现代民谣有文献记载的收集活动分为两类,一是从民间文学角度收集的民间诗歌中包括山歌歌词;二是专门收集的山歌歌谱歌词。第一类始于20世纪的五四运动前后,北京大学师生结合白话文运动,成立了歌谣研究会,组织学生到农村收集民谣,并创办《歌谣》周刊。刘策奇等学者收集了广西民间歌谣,并在《歌谣》上发表壮族、瑶族等民族山歌歌词120首。广西最早进行山歌收集工作的是陈志良先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陈志良先生任教于广西特种部族师资训练班。他利用工作便利,广泛收集了壮族、苗族、瑶族、侗族和彝族等民族民间歌谣歌词2500多首,题材包括古歌、情歌、祭祀歌、礼仪歌、时政歌等几乎所有题材的山歌。他编成两本《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上册《歌谣之研究》和下册《歌谣集》,是早期广西山歌集成(歌词)的先驱和集大成者。1949年新中国建立以后,广西各级文联和文化馆广泛收集和整理了各民族山歌(歌词)集。据不完全统计,从1956年到2016年各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广西山歌集有310多本[4](P120-131)。广西各级政府文化部门、单位和个人自行编印的山歌书本多得难计其数。

由于山歌歌谱歌词收集工作需要有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因此,广西有组织地收集山歌(歌谱歌词)的集成工作起步较晚。20世纪60年代初,广西民族山歌(歌谱歌词)收集工作开始起步。20世纪60年代中期,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自治区文联组织广西艺术学院音乐系本科毕业生组成“广西民间音乐采风队”,奔赴广西各地进行为期两年的民族民间歌谱歌词收集和整理工作。他们经过艰苦努力,收集记录了大量的乐谱和文字资料,采录了100多盘的录音带。但是,“文革”运动将这一重要而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无情打断。1979年,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发出关于恢复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的联合通知以后,自治区文化局、民委、文联和广西艺术学院负责人组成《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领导小组,成立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编辑部,负责“广西卷”编审工作。此后两年间,广大音乐工作者跋山涉水,再次对广西山歌歌谱歌词进行普查、收集工作。1981年,各地先后印成12本采编本歌集,最后汇编成8本广西卷初稿,于当年在南宁市召开初稿审定工作。《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从1979年领导小组成立到通过审稿,直至1995年5月出版发行,历时16年。《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凝聚了冯明洋、张梅等一大批专家教授和专业工作者的大量心血,最终形成一本一千多页的巨著《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全书收集、整理广西12个世居民族山歌990首,其中,壮族山歌396首。它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广西民族山歌(歌谱歌词)集成。

当时间的车轮进入21世纪,人们普遍感到民族山歌消失的步子在加快。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再次进行广西民族山歌的收集工作,力图把20世纪的民族山歌普查收集时未曾收录的壮族传统山歌收集起来,传承下去。曾经参与《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工作的广西民族音乐学家范西姆先生,牵头进行壮族山歌收集工作。这次活动与以往不同的是,他收集的壮族传统山歌是受“壮学丛书编辑部”的邀约而进行的,并于2009年8月出版了《壮族民歌100首》,包括曲谱、歌词和演唱录音录像等内容。不仅收集广西境内壮族山歌,还收集云南省和广东省的壮族山歌。尽管这次山歌收集活动不完全是广西壮族传统山歌,其中夹杂不少外省山歌,但是该书收集的山歌对壮族传统山歌宝库建设增加了新的内容。

如果我们将20世纪60年代初,由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局、自治区文联组成的“广西民间音乐采风队”活动,作为第一次广西山歌普查收集工作,把80年代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当作第二次山歌普查收集工作,将范西姆主编的《壮族民歌100首》视为第三次广西壮族山歌收集工作的话,那么,2015年广西社会科学院重点绩效课题《壮族传统山歌抢救工程资料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就成为广西山歌第四次普查收集工作了①参见2015年广西社会科学院重点绩效课题成果《壮族传统山歌抢救工程资料集成》,杨昌雄等主持。。它是历次壮族传统山歌普查工作时间最短、工作人员规模最小、使用经费最少、工作效率最高的、颇有成效的一次普查收集工作。该课题组由6人组成,在短短8个月时间,奔赴广西17个市、县,收集200多首壮族传统山歌,从中整理、记谱和翻译歌词136首,整理和刻录了120首山歌音像作品。该《集成》收集原则是把前人未曾收录未曾出版的,题材相同但是歌词和曲调完全不同的壮族传统山歌收集造册,为壮族传统山歌宝库建设增添新的花朵。

三、壮族传统山歌传承、发展和繁荣对策

把握壮族文化的基本特性是我们传承、发展和繁荣壮族传统山歌的基础,这样我们制定的山歌发展政策和措施才能够实现预期的目标。广西壮族文化地处于中国古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合浦),西北部与古夜郎国交界,北部与岭南广大地区连片。这种人文和自然环境,培育出强壮的壮族文化嬗变基因,养成一种与不同文化融合的活跃特性,在异族文化碰撞中,能够主动开启嬗变性基因的扬弃功能,吸纳外来文化的优势,壮大自身,生发出新的文化。“网络歌圩”“壮语新歌”等新的壮族山歌文化形态,是壮族山歌和歌圩转型结果,为传统壮族山歌继承和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壮族山歌发展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社会制度变迁、意识形态、社会文化生活密切联系。换言之,社会发展的综合力,是推动壮族山歌文化发展的外在因素和动力。因此,我们在继承、发展和繁荣壮族传统山歌文化时,特别注意社会综合力对壮族山歌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那么,怎样在新的社会发展历史阶段,做好壮族传统山歌继承、发展和繁荣工作,笔者提出以下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将壮族传统山歌文化发展纳入规划和立法

重新定位壮族传统山歌在广西民族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制定发展战略和措施是继承、发展壮族传统山歌的关键。要把壮族传统山歌发展纳入广西文化发展规划,将其作为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重要部分来抓。通过人大立法,把继承、发展和繁荣壮族传统山歌作为广西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通过专项条款确定下来。这样才能确保新旧领导交替时,避免由于个人认识不到位,而改变对山歌发展的政策。过去,我们下乡调研时看到一些市、县歌圩办得很好,全县各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各种歌圩活动,提高了群众唱山歌爱山歌的热情,也促进了当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但是,近年来我们看到和听到了完全不同的情况。一些县由于书记、县长更换之后,新的领导对发展山歌文化不感兴趣,取消了定期的歌圩活动,民间的一些斗鸡斗狗活动乘势大行其道,过去歌圩热闹的景象不再。这种情况无疑严重影响了山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影响了民族文化强区的建设进程。因此,要将广西民族优秀山歌文化纳入广西“十三五”发展规划,作为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的重要部分,通过人大专项立法确定下来,确保壮族山歌继承和发展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二)制定完善的山歌文化保护、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

传承、发展和繁荣壮族传统山歌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而非一位专家或一个部门闭门造车能够做好的。政府有关部门要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全区有关专家教授、广西歌王、广西各地民间歌手的意见,制定出符合山歌文化发展规律,符合当代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可操作的山歌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并将文本公示于报刊,让广西群众了解,提出意见,完善文本。广西各级政府应协调组织有关文化部门和专家制定宏观的壮族山歌文化发展战略和实施方案,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才能实现我们保护和发展壮族山歌文化的战略目标。例如,量身定做一套《广西民族山歌保护、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应该是规划中的一个项目。有关部门应该以规划方案为指导,由文化部门牵头实施组织歌圩命名,定期组织歌圩活动和歌王大赛。目前,广西山歌界出现政出多门的现象,有的到处授歌圩牌匾,搞歌王大赛,自行评选歌王,没有统一标准,歌手们议论纷纷,意见相当大。这种缺乏组织性、权威性的现象不利于壮族山歌的健康发展,应该给予纠正。

(三)通过立法普及壮族语言文字

壮族语言文字和壮族传统山歌是血肉的依存关系,没有壮族语言文字的存在就没有壮族传统山歌文化的生存基础。事实表明,壮族语言文字在壮族群众社会生活中的衰退,直接影响了山歌文化的发展。一个民族的语言是否还在普及使用是衡量民族性强与弱或者是否同化于别的民族,换言之,是该民族是否消失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大力普及壮族语言文字,不但是壮族主体特性存在的标志,亦为传承和发展壮族山歌文化的关键所在。由于学习壮语言文字没有进入升学、公务员入职等考核硬性规定,人们对壮语言文字学习态度并不积极,甚至有人有意回避说壮话,唯恐影响说好普通话。因此,广西人大应该考虑通过立法来鼓励壮族地区群众学习壮族语言文字,从而促进山歌文化发展。首先,自治区人大通过立法在壮族聚居的县乡中小学校,开设壮汉双语教学。其次,通过立法对掌握壮族语言文字的学生给予升学加分;把壮族语言文字考试成绩作为壮族地区公务员录用的条件之一;推广普及壮族语言文字,开通壮语广播电视。壮族山歌文化的生存基础牢固了,山歌文化自然会得到传承和发展。

(四)多方合力推进壮族山歌文化发展和繁荣

保护和发展壮族山歌文化不能靠出台一个文件、开几个会就可以做好,一定要依靠多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利用社会综合力,才能全面推进山歌文化的发展,实现壮族山歌文化发展和繁荣的战略目标。

1.发挥文化基层单位人才优势,推动壮族山歌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开办山歌创作培训班,指导农民山歌爱好者学习山歌编创方法,提高他们唱山歌的兴趣。把有较好基础的歌手集中起来开办山歌歌师培训班,聘请歌王亲临授课,提高他们的山歌编创技巧,为山歌文化发展培养更多的骨干力量。

2.发挥县、乡镇各级山歌协会群众组织作用,搞活农村山歌文化活动。山歌文化历来就是群众性的文化活动,歌王和歌师是唱山歌和歌圩的领头人。他们主要集中在县、乡镇的山歌协会里,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组织领导作用。

3.建立山歌和歌圩传承人保护制度,确保山歌文化后继有人。山歌文化依然以口头传授为主,要确保山歌文化技艺不至于人亡歌歇,永续传承下来,必须加强山歌传承人的保护制度,巩固现有的山歌传承人选拔和确认制度,提高政府津贴,恢复歌馆活动,对开堂授艺的传承人给予课时补助,保护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使山歌文化永序传承下去。

4.强化山歌文化交友恋爱和娱乐功能。要恢复“倚歌择偶”传统壮族山歌和歌圩功能,为青年男女流连歌圩寻到心爱的对象创造条件,提高山歌文化参与率是发展山歌文化的社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和方法,增加山歌的情歌分量,强化歌圩交友和娱乐功能,使壮族山歌和歌圩回归原本应有的交友和娱乐功能,是保护和发展山歌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五)开辟壮族山歌文化产业化新路子

壮族传统山歌文化与当代山歌的保护和发展面临一个产业化发展的选择问题。伴随着民族旅游业的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化已经走出了新路子。例如,以桂林阳朔县实景为背景,以壮族歌仙刘三姐山歌为主旋律的民族歌舞节目《印象·刘三姐》即成功的代表,它开辟了民族文化与旅游业结合的先河,以及经济利益分配的新模式,最大限度地给予当地农民和政府经济回报。又集聚了发展民族文化和附加产品的经济实力,创造了山歌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他们的经验,为壮族山歌产业化发展树立了榜样。例如,政府有关部门定期举办山歌节、歌王大赛;有组织地出版优秀的山歌光盘的录制和销售;支持私营文化公司在壮族集聚区开办山歌培训班,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开设山歌培训学校;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联合起来,开展山歌与特色种养殖业联姻的节庆活动,如山歌旅游节、山歌芒果节、山歌荔枝节、山歌葡萄节和山歌土鸡节等,在促进山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直接地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取得山歌文化和民族旅游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六)积极推进壮族山歌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工作,确保壮族山歌永续发展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批准中国甘肃省回族山歌“花儿”名列《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甘肃省的光荣,也是中国的荣耀。当然,更是回族人民的骄傲。“花儿”是明代回族大量移民西北边疆,甘、青、宁等地普及了汉语,才出现此名词。民间演唱的“花儿”,也叫“漫少年”,是最具有特色的回族山歌。“花儿”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甘肃省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人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民族文化素养,还有一批积极进取和功底深厚的学者将“花儿”的民族文化价值挖掘出来。他们的成功,给广西壮族传统山歌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深刻的启示和鞭策。

壮族传统山歌历史悠久,至今已经走过数千年的发展道路。有过千本歌书文献,数不清的民间手抄歌书,男女老少能唱山歌。不管从山歌的历史,还是现存的山歌文献、山歌种类和唱山歌人数规模来看,都可申报吉尼斯世界记录。毋庸置疑,广西壮族传统山歌完全有资格和条件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也完全可能获得成功。因此,我们呼吁广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尽快推进壮族山歌申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工作,为增强壮族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壮族山歌文化永续发展,建设广西民族文化强区作出应有的贡献。

[1]陈耀明.社会穿梭:被遗忘的母语[N].羊城晚报,2004-02-19.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

[3]《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广西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

[4]黎浩邦.民间艺论[M].香港:当代文艺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陈梅云]

杨昌雄,广西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副研究员,广西南宁530022

G127

A

1004-4434(2016)11-0163-05

猜你喜欢

山歌壮族广西
广西贵港
山歌还要妹起头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山歌
“壮族三月三”来对山歌
苗山歌
苗山歌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广西诗歌五人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