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卡奇对“二律背反”的批判及其内在限定
2016-02-27乔虹
乔虹
摘 要:一直以来国内学术界对于卢卡奇的研究热度从未消减,在卢卡奇的成名之作《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居于核心地位的“物化”理论深深击中了人们的内心。对于物化概念的阐释,对于其所蕴含的思想,某种程度上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不谋而合,被学界认为是与马克思“异化”理论一脉相承的批判理论,对资本主义的批判达到了马克思的高度。由于其思想深受黑格尔辩证法的影响,卢卡奇在近代形而上学的框架内进行对“二律背反”的批判。因此,卢卡奇对现代性批判的理论又陷入了无法自拔的“乌托邦”困境。
关键词:二律背反 形而上学 理论困境
从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古典哲学强调“本理论”认为人是独立于自然界的存在,自然对于人类来说是强大的,人还未认识到人作为主体而存在。随着近代哲学的兴起,近代世界被认为是主体对客体“知识化”的时代,其核心问题是主体性问题即主客观的问题。近代哲学无论是唯理论还是经验论都属于“知识论”哲学,被认为是主体哲学和意识哲学,强调主体意识的觉醒,主体对于客体的把握,存在被思维的融化,被我的范畴所容纳。卢卡奇在近代哲学的框架下分析资本主义的现状,寻找解决扬弃物化意识的途径,通过否定康德提出的“不可知论”认为康德未解决二律背反的问题,沿着马克思的思维逻辑考察资本主义二律背反的问题。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卢卡奇运用黑格尔的主要理论辩证法对现代资本主义进行批判,首先对资本主义物化现象进行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商品拜物教的现状,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物化现象的根源就是指资产阶级思想上的二律背反。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本质上指理性主义的现代形而上学。它表现在理性主义体系化原则要求与非理性主义界限之间的矛盾。在卢卡奇看来,资产阶级形而上学就是无产阶级“物化意识”乃至全部物化现象产生的思想根源。无产阶级“物化意识”的扬弃和革命的“阶级意识”的觉醒,当务之急就是要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二律背反”进行批判。[1]
一、卢卡奇对“二律背反”即形而上学的深刻批判
站在卢卡奇与马克思思想真实联系的角度去理解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学者徐崇温认为:“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开创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首先提出了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自由主义、人道主义的解释。”[2]张一兵认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从生产关系的批判延伸到生产力的批判。”[3]可见,随着研究卢卡奇理论学术性的增强,在改革开放以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卢卡奇的思想就已经得到了学界研究卢卡奇思想的学者们的普遍认同,新世纪物化理论成为研究的焦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维度上研究卢卡奇具有真实的理论价值。
卢卡奇在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过程中,他吸取了马克思《资本论》中“商品拜物教”的理论精髓,沿着对商品形式的批判逐渐过渡到对物化意识的批判的路径。卢卡奇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的过程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的根源在于劳动产品合理化和机械化为商品。在卢卡奇著作中这样描述过这种现象,机器大工业生产是从资本主义初期产生的手工工厂逐渐过渡到一定阶段产生的一种生产方式,是工人劳动逐步合理化的过程,反应工人本质力量的质的特性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被消除。随着分工越来越细,工人劳动过程也越来越被分解为一些局部性的操作,最终导致工人同自己生产的产品之间的紧密联系被阻断,工人的工作也逐渐成为一种简单机械的操作过程。在这个劳动合理化的过程中,而且也正因为由于这种合理化过程,合理计算劳动的标准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最初的平均的劳动时间转变为由于劳动过程的机械化和合理化过程的加强而作为可以按照客观计算的劳动定额被固定下来了。商品形式的普遍性制约着对象化的人类劳动的抽象,合理性的原则导致了劳动过程的合理化和抽象化,最终使得人对世界的态度的转变,即人们只能通过直观的态度认识世界,无法深入理解和把握真实的世界。
卢卡奇基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和社会结构的商品化对资本主义进行双重批判。认为社会结构的商品化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了人们的思想,这一点与马克思“商品拜物教”不谋而合。就卢卡奇的观点而言,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由商品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他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已经达到了马克思的高度。在这里,卢卡奇提出了一个概念“时间的空间化”。时间指感性对象化历史生成的过程,空间指物质的广延性。时间和空间本属于不同性质的东西。“随着劳动过程越来越合理化和机械化,工人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失去自己的主动性,变成一种直观的态度,从而越来越失去意志。面对不依赖于意识、不可能受人的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即作为现代的系统而表现出来的一个机械——有规律的过程,直观态度也改变人对世界的直观态度的各种基本范畴:这种态度把空间和时间看成是共同的东西,把时间降到空间的水平上。”时间失去了它的质的、可变的、流动的性质,凝固成一些在量上可测定的物。人们劳动时间的抽象化即劳动抽象化的过程,使得衡量劳动的标准不再谈论劳动的质量的差异而用数量决定了一切。通过时间来确证人的存在方式进而转化把人的存在方式下降为用数字来测量。这个过程就是时间的空间化过程。人们的机械化的局部劳动同他们的人格相对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变成孤立的原子而存在。
二、卢卡奇思想本身的形而上学性及其理论困境
哈贝马斯认为,“黑格尔不是第一个现代性哲学家,但他是第一个意识到时代现代性问题的哲学家”。[4]要言之,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其具有思辨性质的现代性批判为卢卡奇现代性批判提供了理论渊源。作为近代哲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的坚定继承者,卢卡奇在黑格尔哲学“绝对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主客体辩证法,主张通过实践的原则扬弃物化意识。他认为主客体问题在历史过程中,只有当客体不仅作为事物的客体也作为事物的主体,主体既可以作为辩证发展过程中的创造者同时也成为人类实践的活动的产物,从而克服主客体的物化,无产阶级所谓的实践原则才能成为可能,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才能觉醒。
随着社会发展凸显现实问题的增多,市场经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渐渐意识到自己精神的缺失。正如卢卡奇所说的物化的状态,物化不仅包括客观方面商品结构的物化还包括主观方面人的心灵的物化。物化的普遍性不仅影响着社会中每个人的命运,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科学世界越完善越彻底越具有规律,人类面对世界就越直观,我们依靠科学,依靠理性主义,现实世界便彻底被合理化和概念化,人们面对自己创造的“第二自然”,面对合理化的世界成为单向度的人,越来越成为没有批判性的人,成为只有直观态度的人。“一方面清楚的是,现实越是彻底地合理化,它的每一个现象越是能更多地被织进这些规律体系和被把握,这样一种预测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但是另一方面,同样清楚的是,‘现实和‘行为主体的态度越是接近这种类型,主体也就越发变为只是对被认识的规律提供的机遇加以接受的机体。他的‘行为也就更局限在采取这样一种立场,以使这些规律根据他的意思,按照他的利益(自动地、不受他的干预地)产生作用。主体的态度——从哲学的意义上来看——将变成纯直观的”。[5]在资本主义物化状态下,无产阶级面对现实丧失了批判性,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被物化失去了其独有的意识。所以无产阶级何以可能超越这种物化结构获得自身的觉醒?卢卡奇本身也是“二律背反”的。
卢卡奇内在理论的局限性体现在卢卡奇没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物质基础,只是通过黑格尔的辩证法对近代形而上学进行哲学上的批判。卢卡奇对黑格尔疯狂的迷恋,未认识到黑格尔只是近代形而上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历史的过程中只看到黑格尔的历史辩证法,认为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生成在于工人如何从客体提升为主体,认为只有在辩证法的范畴内阶级意识才能被提出。黑格尔在近代哲学的范围内研究意识和存在的问题,是圆圈式的哲学,从自我意识出发认为任何事情都在历史运动中把握,为历史找到思辨的非历史性的把握,体现了抽象的形而上学性,属于唯心主义思辨哲学。从抽象的人出发,从意识出发归结于意识。提出“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其世界观是唯心的。而马克思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坚持以现实的感性的个人即从事劳动实践的人为出发点。因此,在这一点上马克思是高于卢卡奇的,卢卡奇未将马克思主义进行到底。
卢卡奇的思想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对自己学说的一贯看法,他揭示了社会普遍的物化现状,对于改革中的社会主义拥有现实的实践意义。学术界对于卢卡奇物化理论的研究现在依旧是一项未完成的事业,对于其理论研究的中国化进程,我们需要结合我国的国情找到其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逻辑。就像葛伟阳,俞良早在其著作中写道:“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弊端、唤醒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样对于今天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6]卢卡奇的理论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具有警示作用,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变革。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时期,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对于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健康的关系,建构国家的上层建筑以及学术界关于马克思理论的发展和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同样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绪明.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的现代性批判理论探析[D].2008:54-55.
[2] 徐崇温.西方马克思主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56-57.
[3] 张一兵.文本的深度耕摩…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
[4]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M.译林,2011,51.
[5] (匈)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商务印书馆,2014,154.
[6] 葛伟阳,俞良.早卢卡奇物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一纪念《历史与阶级意识》出版90周年[J].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研究.长江论坛,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