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能力的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2016-02-27赵美珠
赵美珠
[摘要]创新是现代人的本质特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目的。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只有充分展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释放出博学高效益。
[关键词]创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具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其知识结构和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那么,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需要把握哪些策略呢?
一、声情并茂导学,激发创新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饱含深情的语言,通过绘声绘色的描述,具体生动的刻画,精辟透彻的分析唤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不知不觉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中,身临其境,备受感染,从而去体味和想象。如在教《可爱的草塘》时,我通过深情、形象的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同学们,今天老师要来当你们的导游,带你们到我国东北的黑龙江省。那是一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一望无际的大地上长着翠绿的高过腰的野草,一阵风吹过,就象大海上翻滚着的浪花,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如果拨开草丛,可能会出现一个个小水塘,塘里的鱼挤挤挨挨的,用水瓢就可以舀到。草地上的野生动物也很多。谁到过这个神奇而又美丽的地方?你了解它吗?它究竟可爱在哪里?”我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说:“我从电视中知道全世界有三块黑土地,一块是前苏联,一块是美国,它们已在五十年代开发;另一块就是我们中国的北大荒,现在正在开发。”有的学生说:“解放前,北大荒气候寒冷,交通不便,人烟稀少,这里丰富的土地资源长期未能得到开发利用。”有的学生说:“我从网上得知,到1956年北大荒的开发已初具规模。从1958年起,北大荒进入了大规模开发期。”有的学生说:“我相信,北大荒将成为世界上最富饶,最美丽的黑土地。”这样,教师声情并茂的描绘引发了学生的想象,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自由述说。
二、采用动感画面,挖掘创新潜能
动感画面可以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以鲜明、具体、生动的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深化学生的感知,引起联想。例如,在教《望庐山瀑布》古诗时,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弱,很难通过语言理解诗歌所展现的优美画面。因此,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幅动感的画面:高高耸立的山峰,水流从其陡峭的山峰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诗句的朗诵随着画面同步出现。这样,声音和图象的结合所创造动感情境,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完古诗后,我让学生讨论、交流学习心得,提出了为什么诗中用“望”这个词,“银河”是什么意思,“九天”是什么意思。学生在交流时表现出可贵的创新意识,达到了在教学中挖掘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
三、创设争论空间,激发创新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争论是创新的火苗。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迸射,从而有所创新。如:《跳水》一课讲到:孩子为了取回被猴子抢走的帽子,不顾一切地追赶猴子,最后爬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情况万分紧急之时,船长果断地用枪瞄准孩子,命令孩子往海里跳,终于安全地解救了孩子。至此,我设问:“这个办法是不是最好的办法?除了这个办法以外,还有其它救孩子的办法吗?”于是,学生纷纷开动脑筋。有的说:“我认为这并不是最好的办法,孩子往下跳时,有可能落到船沿上,这样,孩子就会有生命危险。”有的说:“让孩子顺着桅杆慢慢地往下滑,会比较安全。”这时,马上就有一位同学反驳说:“当时,孩子根本没有回转身的可能,还是让水手爬上去救孩子比较好。”显然,这样的争论过程,展示了学生的独特见解,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的目的。
四、鼓励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的机会。例如:在《黄果树瀑布》教学的最后,我提出让学生用自己话去赞美黄果树瀑布。这时,学生赞美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诗歌、绘画等。又如在教学适合做教具的课文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看、画、剪、拼、摆,有效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师在教学中要优化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俞虹.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小学语文教学参考,2005,(11).
(责任编辑 付淑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