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外化的可能性与局限性
2016-02-27李梦颖
摘要:本文将语义外化界定为特定的语言形式(包括多个介质系统的大语言形式)带有“告知”或是“告之”用意地向外部世界或受话人表达全部意义的行为。接着将讨论范围聚焦到单纯依靠语言而非全部七类表达方式来作为介质进行信息交互,由此出发悉数其可能性与局限性,从而得出完全性的外化需要我们走得更远的思考。
关键词:语义外化;表达;可能性;局限性;信息交互
一、语义外化的可能性
在语义外化的过程中,信息的基点是否被合理输出并被有效知悟成为我们判断其表与达成功的关键。信息基点的传达有赖于个体间的沟通与交流,这一桥梁的真正含义却并非人们通常理解的那般简单,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有着相同感觉、认知经验的群体在接触到同一场景或是情景符号时其内部世界的意识指向产生的共鸣交集。而人的内部世界即是人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所能感觉和意识到的全部有关主体与客体的内容。这些内在内容通过将移入物在人脑中重构,丰富其客觀存在的映像,对意识主体自省并对移入对象系联与勾画,从而达到内外统一。这些由五感(即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味觉系统、触觉系统及嗅觉系统)助力成功内化的移入物再逐一由七种主要外化渠道(声音、眼神、行为、表情、手势、身势及器物七类)进行向外输出表达,如此循环往复,构成双向或多向的多维信息交互空间。我们不禁好奇:这一看似复杂繁冗的表达过程是否存在可能性与合理性?
在人类认知体系中,许多符号具有的形式可以有认识价值和意义的储存价值,而不具备表达功能。语言符号得天独厚的价值便是,既有自己的认识价值,又兼备将人类各种认识(如五感认知及由此产生的内在知悟)表达出来的功能。谈到表达,首先进入我们思维的当是语言,确切地说是有声的人类语言。我们通常运用有声语言来表情达意甚至交流思想,并不感到困难。撇开语言不通的特殊情况不谈,假使多民族语言、多地域方言甚至是跨国际语种都不构成信息交互的障碍(我们这里可以默认存在有效的科学翻译机制作为桥梁),那么我们不会感到语义外化的受阻,也就更无需担心表达的可能性。因为人类作为感受体其感受方式相同且内部世界中存有相似的共通前提,语言作为信息交换的符号系统可以通过点拨受话方人脑中某区域以达全面的交流。无论是陈述过去、现在或是将来的某件事,还是询问对方些许问题,又或是对受话方发出要求、命令、禁止的信号,甚至是表达抽象且天马行空的内心感受,语言这一符号介质似乎都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障碍,完美胜任其交互天职。然而这一看似完美的语言符号既不是人类认知的唯一途径,也不是人类认知成果存在的唯一形式。它受其活动方式的制约,只能是带有自身特点和局限的一种认知手段、储存手段和表达方式。
二、语义外化的局限性
我们应该看到,人类意识(语义)则不仅作为语言的表达内容,而且作为一种内在的强大驱动力,驱使人类对语义外化的形式进行选择,也就是说除去语言这一介质外,我们还需要多种符号系统与其相互“意义”补足。正如我们上文提到的那个问题,倘若我们将讨论范围聚焦到单纯依靠语言而非全部七类表达方式来作为介质进行信息交互,是否能够保证这一过程的流畅无阻?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譬如,我们在被问及榴莲这一热带水果的口感时,如何仅使用有限的语言词句来诠释其味之奇异,达到我们与问话人共同期许的交互效果呢?无论我们多么竭力悉数榴莲给我们带来的感官体验,罗列出数十个形容词汇,运用上各色修辞手法,也最多是描绘出了一个酷似榴莲口感的水果罢了。倘若问话人从未尝试过榴莲之味,单凭我们的语言表达他也是无法在脑中形成具象化的映像的,恐怕是一种已知水果拼接变形体。因此,以人声为媒介输出感觉意识内容(语义),实际上是在受话人的内部世界中用人声点拨起与此种声音相关的感觉意识内容,从而达到输出目的,因其无可避免地会产生差异位移,故又仅为点拨性描述。我们可以认为,若意欲使用语言勾画某未知事物,其结果只能是得到由若干语义点做藤条编织的一个满布网缝的竹篮,这些个网缝使得关于该事物细部的描述佚失,受话方始终无法穷尽对其的认知。
此外,在实际言语行为中,话题链间的内在联系使得句义不时存在正推导始终成立的蕴含关系以及说话者与受话者共享知识背景的预设关系。这些个呈现语义表达暗示性与启发性的隐含因素多半将语义焦点无意识地揉进表达与知悟的具体语境当中,而语境作为其中的关键一环,并非仅从合作的角度发挥正迁移效果。言谈现场的物理语境用时空减省了许多不必要的赘述,同时也抑制了一些与表达输出方语义相悖的误读知悟。可我们仍然不能忽视的是,语义外化的终极目的并非简要的单向传达,语义内容在这一过程往往难以避免地发生着某种位移与变形,因而导致表达与知悟不总是能完美重合,可能会产生偏离甚至完全背离,这也是言语环境始终大于语境义这一定式所导致的局限性问题。具体来说,民族、时代、经历、身份的不同,甚至是时间、地点、场合、年龄、性别、性格乃至容貌的迥异都会导致言语环境的多维与多变,这一不可控的客观维度使得语义外化的难度又一次加深。
由此说来,所有内部世界的语义外化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主观且局限的。通过特定手段所感知到的内容已与客观存在的事物有了质的差别,无可避免地附上了人类认识的粘结性与拼接性,加之由存在变为意识且又以不对称的输出渠道表达,我们所能做到的极限仍然是关于本体虚假的印象,绝不可能再是物自体的客观真实了。我们应该承认,语言作为信息交互的重要一环在人类内部语义外化的过程中起着无与伦比的作用,但任何形式的信息代码(无论狭义或是广义),都仅是一种在人的异常细密而精巧的内部世界进行粗疏而含混的点拨工具。想要追求完全性地语义外化,将诉求局限于这些个介质(尤其不可仅限于语言)是不怎么明智的。
[参考文献]
[1]韩宝育.语言符号的局限性[J].陕西师大学报,1987.
[2]韩宝育.语言概念的延展与扩展[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0.[3]韩宝育.语言符号与人类意识的语言表现[J].兰州大学学报,2003.
[4] (英)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5.
[5] 符淮青.语符意义的分析与描写[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6.
[6](德)费尔迪南.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作者简介:李梦颖 (1992.03-),女,陕西师范大学,在读学术型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