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16-02-27陈彦熹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库布其沙漠恩格微藻

陈彦熹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是蒙古语,意为“弓上的弦”,因处在黄河下,像一根挂在黄河上的弦而得名。经过十天的库布其沙漠之行,我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概念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而坐落在库布其沙漠中的恩格贝生态示范区也让我看到了在不毛之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景。

作为一名高中生,在来到库布其沙漠之前,我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认识仅仅局限于:不破坏自然,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什么会有这种局限呢?因为“问题”总是与 “破坏”联系在一起,所以新闻媒体,甚至是教科书,也仅仅只会关注由于 “破坏”所带来的问题。然而库布其沙漠之行让我认识到: “改造”,甚至是善意的改造,也会造成问题。

在沙漠中植树,将黄沙变为沃土,将沙漠变为绿洲,是感性的号召,然而从理性的角度思考,我们应当重新评估在沙漠中植树的合理性。在沙漠中大量植树会进一步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一棵树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吸收大量的水分,在沙漠中植下一棵树,相当于安下了一台抽水机: 在沙漠中大规模植树往往会减少当地沙土中的水分,甚至造成地下水位的降低。其次,在沙漠中植树的成本太高。树木的叶片有蒸腾作用,大量的水分通过蒸腾作用被蒸发。沙漠的年降水量通常在200mm以下,而年蒸发量则有可能达到1000mm到2000mm。在湿润地区,地表径流和降水等能够补充蒸发损失,而在沙漠地区,基本无降水供给。根据植树造林定律,在年降水量低于400mm的地方植树造林,需引水浇灌,否则树木就难以存活。因此,很多钱都被花在修建引水灌溉的设施上。

很多人都有一个错误的观念:沙漠是因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形成的。事实上,地球上的大部分沙漠,都是由大自然经过漫长的岁月雕琢而成。沙漠的形成原因之一是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另一个原因是:高山上的岩石风化后被风或水流运输携带,那些沙砾在风力减弱或流速减小时沉积下来,形成了沙漠。因此,沙漠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将沙漠变为绿洲,是试图通过认为手段改造大自然的不切实际的设想,与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悖。古今中外有很多人为改造大自然的例子,他們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最终都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这些教训都呈现在恩格贝的沙漠科学馆里。

二战后苏联实行了“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为了保证外来树种的成活率,人们大量打深井取水。起初,这个工程的效益明显,但随着地下水位逐渐下降,后果逐渐体现:到1960年代末,只剩下2%的防护林幸存,新垦地区有20%的农田沙化,成为沙尘暴的来源。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等国从1975年起实施了绿色坝项目:沿撒哈拉沙漠北缘大量种植松树。由于没有弄清当地的水资源状况和环境承载力,这种用单一外来物种进行的高强度的生态建设反而造成了生态灾难:松树由于缺水和虫害大量死亡,沙漠依然在向北扩张。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即使是生态建设,也要遵循自然规律。

沙漠中不是不可以植树,但一定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在真正需要植树的地方植树。1991年至1995年,塔里木油田投资7.3亿元,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建成了一条全长552公里的公路,将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分成东西两半,成为带动南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动脉。为了防止这条公路被流沙吞没,人们沿这条路进行防沙治沙建设,在几年的时间里种下了几百万株红柳,梭梭等适合在沙漠生长的树,这条公路周围的绿化带很好地体现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理念。

虽然不能在沙漠中盲目植树,但我们也不能将广袤的沙漠搁置在一边。中国荒漠地区的全年日照多数都长达3000小时以上,如果开发一平方公里的太阳能,全年所获得的热能就相当于烧掉3823.2万吨标准煤,但这并不是利用沙漠的唯一途径。这次的库布其沙漠之行,我有幸接触到了一种高效的太阳能生物转化器:微藻。微藻是地球上最原始的一种单细胞生命体,结构简单,生命周期短。但这样的一种微小生物,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在0.001秒瞬间捕捉到光子后,它通过暗反应,把水,阳光,二氧化碳加工成各种类别的碳水化合物,而快速繁殖的特点赋予微藻强大的生产力,产生出数量惊人的生物质能。除了能为沙区人民带来新食品和新饲料外,微藻甚至可以用来产油。在上世纪,钱学森提出了沙产业理论:沙产业理论是以太阳能为直接能源,利用技术装置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要求生产技术现代化,生产过程组织严密,,生产工序配合紧密,为创建新的农业文明提供了指导和依据。我国的田裕钊和刘恕教授一直致力于沙产业理论的实践,他们和一批科学家们一起研发适合微藻生产的装置,我这次来恩格贝,也有幸见到了这种装置。微藻转化,固定太阳能只需要摄取沙漠当地的地下水,不需要进行补水工程,它只是沿着一个明确的方向,把沙漠中的阳光尽可能地固定下来,为人类提供氨基酸,维生素以及新能源。因此,在沙漠中利用现代装置养殖微藻,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

恩格贝生态示范区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范例。人们在恩格贝植树,因害设防,使恩格贝免受流沙的侵蚀;曾经的洪水在恩格贝冲出了一条“天赐湖”,为在恩格贝进行微藻养殖提供了水资源,而微藻又成为了养殖家畜的饲料。

通过这次的恩格贝之行,我深切地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要地就是要顺应自然,不蓄意破坏,也不要擅自改造。

猜你喜欢

库布其沙漠恩格微藻
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
美国FDA批准恩格列净(empagliflozin)用于治疗心力衰竭
代食品运动中微藻的科研与生产
恩格列净的临床研究进展
絮凝法采收生物燃料微藻的研究进展
写好中国字
微藻对低温响应的Ca2+信号传导途径研究进展
微藻能源技术研发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