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

2016-02-27刘龙龙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协调度区域经济黑龙江省

摘要:本文对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十年时间序列(2000-2009年)分析研究,同时构建城镇化与区域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协调发展度模型,根据对历年来黑龙江省的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的各项指标数据的计算,得出了目前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优质协调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城镇化;区域经济;黑龙江省;协调度;协调发展度

1.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性分析

1.1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概述

1.1.1 协调发展的含义

协调发展是指各个子系统(或系统要素)在协调状态下,以复合系统的功能为目标,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复合系统向更加有序、均衡、和谐和互补状态进化的优化定向动态过程。

1.1.2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特征

整体性。整个区域城市发展体系中,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仅要使城镇化子系统和区域经济子系统各自良好发展,而且要求二者的内部各要素之间协调发展。

动态性。区域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不断调整中动态发展的。因为各要素的发展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打破城镇化与区域经济之间的协调状态,而整个系统出现不协调的状态后会促使系统向更高层更完善的协调状态发展。

等级性。随着时间的发展,城镇化与区域经济之间发展程度的不同协调程度会由低到高表现为不同的等级。失调-濒临失调-初级协调-中级协调-良好协调-优质协调几个等级。

2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 指标与指标体系

指标是由指标名称和指标数值两部分组成,它体现了事物质和量的规定性。由一系列内在联系的指标组成的合理的整体则为指标体系。城镇化与区域经济是两个综合复杂的系统,根据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其评价指标的构建不仅要求各指标的横向比较,而且需要纵向分层次比较。两种结构的结合应用能够更为准确的描述城镇化与区域经济两个系统间的复杂关系。

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1)系统整体性原则。(2)科学简明性原则。(3)可操作性原则。(4)可扩展原则。(5)独立性原则。

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对于复杂的城镇化子系统和区域经济子系统,单一的指标无法全面的描述整体的发展水平[1],因此,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根据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2-6],我们构建较为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1个系统层,2个目标层,5个准则层,19个指标层。

第一层是系统层,把區域城市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研究其协调发展水平。

第二层为目标层,将系统层划分为城镇化子系统和区域经济子系统,分别作为一个二级系统确定各自的发展水平。

第三层为准则层,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划分城镇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质量两方面,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划分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质量三个方面;

第四层是指标层,共有19个指标组成。

3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

3.1 综合发展指数计算步骤

3.1.1 原始数据的无量纲化处理

计算不同计量单位的指标数据的前提是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即把不同量纲的数值转换成同量纲可直接加总的数值。即我们常说的指标数据的归一化处理 [7]。

在此,我们应用直线型处理方法,将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转化为[0,1],经转化后的各指标数据间的离散程度即标准差S最小。计算公式如下:

正向指标:

反向指标:

式中, 为第i个年份第j项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 为该指标标准化后的数据, 、 分别表示各年份中第j项指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根据上述公式,对2000-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原始数据均来自历年黑龙江省统计年鉴。

3.1.2 确定权重

本文采用复相关系数赋权法,即根据指标所重复信息大小来确定权数。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中,若一个指标与其它指标富含的信息较为相似,则这个指标能被其它指标所解释,因此,该指标在综合评价体系中的贡献率就越低,相应的指标权重则越小,反之则权重越大。复相关系数赋权法能够抵消多个评价指标间的相互影响。计算步骤如下:

(1) 先求出各项评价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R:

(2) 计算第p个指标y与其它p-1个指标 的复相关系数,对上述矩阵R作如下分解: (1-1)

则y对 间的复相关系数是:

(1-2)

公式中, 是其他的p-1个指标 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为p-1阶的列向量; 是相关系数矩阵 的逆矩阵。

(3)按照上述过程,计算得出指标权重 :

(1-3)

3.1.3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

根据权重 ,利用线性加权的方法可计算得出综合发展指数,如下:

(1-4)

式中, 是j项指标的权重, 是处理后的最初数据。

3.2 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的计算

由于所涉及的评价指标数据量大,因此,我们运用SPSS 20.0汉化版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处理。分别计算2000年—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化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

3.2.3 综合发展指数的计算结果

根据公式(1-4),分别计算出2000-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表1-5)。

表1-5 2000-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化、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

年份 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F(x) 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G(y) F(x)-G(y)

2000 0.049791 0.022176 0.027615

2001 0.096573 0.147228 -0.050655

2002 0.183351 0.181929 0.001422

2003 0.272069 0.221534 0.050535

2004 0.384639 0.307816 0.076823

2005 0.540469 0.315119 0.22535

2006 0.626443 0.447569 0.178874

2007 0.689817 0.61183 0.077987

2008 0.822325 0.803863 0.018462

2009 0.924557 0.852635 0.071922

1.3.3 计算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表1-5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1)在2000-2009年间,黑龙江省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均有了大幅的提高;

(2)只有2001年城镇化发展水平落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其他年份均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城镇化水平。

4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度评价

4.1协调发展度的定义

协调度表示系统间或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状况,但是各要素可以是高度协调也可以是低度协调,因此我们用协调发展度来衡量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4.2 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与等级划分

我们这里采用杨士弘提出的协调发展度计算公式[11]。推导过程如下:设X1,X2均为取正值的两个变量。当X1,X2最为接近时,变异系数V达到最小值,此时二者的协调程度最大。

(1-5)

而V最小则必有 最大。

这里定义 为协调度,则C的取值范围在[0,1],当C=1时,此时的变量处于最佳的协调状态。

对于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f(X)与区域经济各自的综合发展指数g(Y),构建两者的协调度C为:

(5-6)

通过上式可以看出,协调度C的出得数值仅仅是f(X)与g(Y)在数值上的协调关系,而不能反映出二者协调程度的高低。因此,将城镇化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协调度一同结合起来计算协调发展度。计算公式如下:

(5-7)

(5-8)

該式中,C为协调度;D为协调发展度;f(x)为城镇化综合发展指数;g(Y)为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T为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 为待定权重。

协调发展度D的取值范围在[0,1],当D=1时达到最佳协调状态,数值越大则越协调,反之亦然。根据相关的研究[12][13],协调发展度等级划分见表1-6:

表1-6协调发展度等级划分及其标准

协调发展度 协调等级 F(x)>G(y) G(y)0.90-1.00 优质协调 区域经济滞后 城镇化滞后

0.80-0.89 良好协调 区域经济滞后 城镇化滞后

0.70-0.79 中级协调 区域经济滞后 城镇化滞后

0.60-0.69 初级协调 区域经济滞后 城镇化滞后

0.50-0.59 勉强协调 区域经济滞后 城镇化滞后

0.40-0.49 濒临失调 区域经济滞后 城镇化滞后

0-0.39 失调 区域经济滞后 城镇化滞后

4.3 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与等级划分

根据上述公式和数据, 均取值O.5,计算出2000--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度C、协调发展度D及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指数T,结果见表1—7和图1-3。

表1-7 2000-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综合指数、协调度以及协调发展度

年份 城镇化与区域经

济综合发展指数T 协调度C 协调发展度D

2000 0.035984 0.727201 0.161763

2001 0.121901 0.915525 0.334070

2002 0.182640 0.999970 0.427358

2003 0.246802 0.979147 0.491584

2004 0.346228 0.975535 0.581169

2005 0.427794 0.866068 0.608686

2006 0.537006 0.945293 0.712480

2007 0.650824 0.992833 0.803840

2008 0.813094 0.999742 0.901601

2009 0.888596 0.996727 0.941110

根据表1-6中的划分标准,对2000-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进行等级划分,如表1-8所示。

表1-8 2000-2009年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演变等级

年份 协调发展度等级 协调类型

2000 失调 区域经济滞后

2001 失调 城镇化滞后

2002 濒临失调 区域经济滞后

2003 濒临失调 区域经济滞后

2004 勉强协调 区域经济滞后

2005 初级协调 区域经济滞后

2006 中级协调 区域经济滞后

2007 良好协调 区域经济滞后

2008 优质协调 区域经济滞后

2009 优质协调 区域经济滞后

4.4 結果分析与评价

(1)2000-2009年期间,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失调-协调”的过程,2004年以前二者不协调,2004以后二者协调发展,并且协调程度逐年增高。

(2)从结果看,只有2001年为城镇化滞后,其他年份均为区域经济滞后于城镇化发展。

上述分析与黑龙江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历程基本相符。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实施,黑龙江省的经济开始快速发展。经济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快速地向城市汇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涌进,产业结构得以优化,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逐年上升,对GDP的贡献率也逐年提高。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维国,于洪平.我国区域城镇化水平的度量[J].财经问题研究,2002,(8):56.

[2] 张同升,梁进社,宋金平.中国城镇化水平测定研究综述[J].城市发展研究,2002,9(2):36-41.

[3] 华中,牛慧恩.城镇化水平测度方法与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2003,27(11):34-48.

[4] 林泉.城镇化指标体系的实证分析[J].城市问题,2001,(4):14—16

[5] 沈迟.关于城镇化水平计算方法的探讨[J].城市规划,1997,(1):22

[6]Knrz.M.Optimiza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Wealth Effects[J] .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68:9.

[7] 陈述云.综合评价中指标的客观赋权方法[J].统计方法研究,1995,(6):16-18.

[8] 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14-117.

[9] 李桂荣.矿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方法与对策[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2,75-77.

[10] 王辉,林建国,姜斌.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2):84—87.

[11] 杨士弘.城市生态环境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114-117.

[12] 李桂荣.矿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方法与对策[J].大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2,75-77.

[13] 王辉,林建国,姜斌.大连市旅游与环境协调发展度分析[J].海洋环境科学,2006,(2):84—87.

作者简介:刘龙龙(1989.06.17-),男,回族,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内蒙古师范大学,方向:城市与区域发展。

猜你喜欢

协调度区域经济黑龙江省
黑龙江省节能监测中心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令
江苏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