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报人的新闻理论
——从《文艺新闻》到《新闻记者》

2016-02-27李秀云吴云柯

学术交流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新闻学座谈左翼

李秀云,吴云柯

(天津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天津 300387)



新闻传播学研究

·新闻史专题·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报人的新闻理论
——从《文艺新闻》到《新闻记者》

李秀云,吴云柯

(天津师范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天津 30038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左翼报人先后以《文艺新闻》《记者座谈》和《新闻记者》为理论阵地,进行自我批判与建设,探讨新闻学理问题,关注中国事业发展,从而成为中国新闻学术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左翼报人;《文艺新闻》;《记者座谈》;《新闻记者》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共两党的对立与合作中,左翼报人以其“左翼”立场,先后创刊《文艺新闻》《记者座谈》《新闻记者》,积极探讨新闻学理问题。本文以《文艺新闻》《记者座谈》《新闻记者》为中心,探析左翼报人的新闻理论及其对中国新闻理论研究做出的独特贡献。

一、以《文艺新闻》《记者座谈》为中心的理论探讨

1931年3月16日,《文艺新闻》在上海创刊,1932年6月20日出版至第60号停刊。这个刊物成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外围刊物之一。袁殊是文艺新闻社的“代表人”,陈望道、谢六逸、黄天鹏、樊仲云是“赞助人”。[1]1931年10月21日,由袁殊等人发起的中国新闻学研究会在上海成立,《文艺新闻》成为中国新闻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1932年3月20日,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在上海成立,中国新闻学研究会随之停止活动。1934年1月7日,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创办机关刊物《集纳批判》周刊,只出版4期就被查封。1933年夏在上海成立的“记者座谈会”,从1934年8月31日起在《大美晚报》发行《记者座谈》周刊,1936 年 5 月7 日终刊。以袁殊、恽逸群、陆诒等为代表的左翼报人,以中国新闻学研究会、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上海“记者座谈会”为依托,以《文艺新闻》《集纳批判》《记者座谈》为阵地,阐发新闻学理论,从而成为20世纪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新闻学术群体。

(一)倡导社会主义的科学的新闻学

在讨论创办《文艺新闻》的过程中,袁殊曾“大敢地攻击今日办报者的固步自封”,“说到寥寥的几位新闻学者的暮气”。黄天鹏就此感慨:“我实在未老先衰有点暮气了,总是站在资本主义下谈改良报纸;划一新时代作品的‘现代新闻学’即社会主义新闻学,彻底的报纸革命,到现在还没有问世。近来简直没有发行的可能了。从这一点上袁殊便比我勇敢得多了。”[2]可见,袁殊在创办《文艺新闻》之初,已经具有倡导“社会主义新闻学”的追求。正因如此,《文艺新闻》创刊之初就宣称:“新闻是为大众,属于大众的。文艺新闻即本着这个主旨,而为工作的态度……凡是属于大众的,为大众所需要的,有文艺的新闻价值的一切,皆为文艺新闻工作的对象。文化的主人是大众,文艺新闻的主人亦是大众。”[1]

《中国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宣言》揭示鲜明的社会主义立场:“新闻之发生,是依据于社会生活的需要;社会生活的整体,是基于被压迫的广大的万万千千的社会群众。所以我们除了致力新闻学之科学的技术的研究外,我们更将以全力致力于以社会主义为根据的科学的新闻学之理论的阐扬……新闻之工作者:自研究而从业,亦必须以最大多数人之利弊为依归。”[3]

中国新闻学研究会的研究纲领规定了研究会的两项原则,其中一项是:“观察目前的社会生活的诸般现象,在阶级对立及其斗争日趋于锐化的斗争行动中,审识现代新闻的阶级性,确定其存在的根据,并社会大众需要的程度”[4]。中国新闻学研究会不仅倡导而且在现实的斗争中切实践行“社会主义的科学的新闻学”立场。针对1931年秋上海《时事新报》辞退编辑部同人事件,中国新闻学研究会鲜明表达自己的立场:“希望时事新报离职同人及现在各大报馆工作的人员,认清我们的敌人——资本家,买办阶级,资本主义社会,一致地起来,施以体无完肤的总攻击。……本会同人,力量虽甚微弱,但对此攸关中国新闻事业前途的事变,自觉义不容辞,愿为打倒操纵报界的资本家的前锋。”[5]科学的社会主义立场,就是打倒资本主义,打倒资本家的立场。

(二)新闻记者的自我建设

上海记者座谈会的创办动机,展现了左翼报人的自我批判精神。“为了要解决‘沉闷’和‘饥渴’这两大问题,我们便联合志同道合的一群,从事组织记者座谈会。……这组织里,既没有领袖,也没有严格的章程,更毫无虚伪的仪式。”[6]“企图从学术和生活的自我教养中,在沉淀于半殖民地的黑暗的上海新闻从业的劳役里,活跃起来。”[7]在此精神指引下,左翼报人十分重视“记者修养的策动”。

1.记者的使命

首先,新闻记者是社会文化导师。“报人是负有时代的使命。新闻之社会存在价值,是反映当前的现实的全般生活现象。自然,反映不是一面光亮的镜子,必须是客观的主观指示反映出的诸般形态及其动向,来教养在时代动乱下面的群众。真有效的工作,是要使人们透视过现实的丑恶,而自己去认识人类伟大的将来的光明前途,从而发生信赖与努力。”[8]“记者是社会文化的导师,是民众舆论的先觉,是自由幸福创造者的前锋。”[9]记者的时代使命是把握现实问题,教育群众,使他们在洞察现实的丑恶之后,生发努力向前的动力,怀抱对未来的憧憬。

其次,新闻记者负有“客观叙述”事实真相的神圣职能。新闻记者具有客观、独立地叙写事实真相的责任。“假如一个记者,他以记载事实的责任完全委诸谈者的本身,而卸却本身所负‘客观叙述’的使命,故不论那发言者所撰的新闻稿或谈话稿是否正确性,但记者却已侮辱了他自己神圣的职能。”[10]

再次,新闻记者肩负国家民族大义。新闻记者肩负着“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大责任”[11],即反封建,反帝国主义。反帝反封建是“硬性”问题。在现阶段的社会,“每种事件即使是‘软性’的而其实离不开‘硬性’的联系,新闻也是同样的”[9]。由此,软性的社会新闻,其实质内容同样具有报道价值,可以由“软性”的现实问题而联系到“硬性”的问题。“前进的报人,就得每事件均得展开由‘软性’到‘硬性’之路。这不是过敏的感觉,而是应有的机警。”[9]

又次,新闻记者是社会血液的输送者。“如果社会没有报纸,犹如一个人的血液停止了活动,生命就会发生危险,社会发生很大的恐慌。”[12]新闻纸是现代社会生命的血液,新闻记者则是血液的输送者。为了向读者提供更充裕、更营养的精神食粮,新闻界成立了记者公会、报业公会以及新闻学会、新闻研究会或新闻记者俱乐部等。虽然这些组织还不健全,成员中多数人尚是新闻界的后进,但他们“都把自己比做大机器里的一只小螺旋钉,而且始终没有敢放弃过做小螺旋钉的责任”[13]。

最后,新闻记者是飞遍精神世界的蜜蜂。“新闻纸是文化运动最健全最有力的一翼”[14],帮助我们随时知晓人事的变迁,明辨是非。新闻记者“就像蜜蜂一般把我们的精神飞遍全世界,有可取的,则吮其精华,伤害我们的,我们便以毒刺向之”[15]。在新闻的取舍方面,尽量肃清消极性新闻,“低级趣味的、变态的淫邪应该慎重披露,但对社会之谋福利之事业与事件特别加以提倡”[16]。

2.记者风纪问题

左翼报人认为,“在目前的中国新闻界,需要一种严正的‘自我批判’”[17],并发起关于风纪问题的自我检讨。“记者的风纪问题是属于文化范围以内就是所谓新闻报道这一方面”,“凡是由个人私欲心理的出发,以卑劣的心机与行为,假新闻纸或与新闻事业有关种种部门做工具,而企图达到物质上——金钱、女色、地盘,等等,和精神上——报复、名誉等等,或间接地有所作用者”[18],都是违反记者风纪的。左翼报人主张“从现实的分析和批判,来尽一些对‘报人’的教育工作,供一般新闻从业员‘他山攻错’的帮助”[19]。

黄色新闻报道是抨击对象。“黄色新闻”以刺激读者官能兴味为目标,宣扬浅薄的人道主义的正义感,对日常事件作夸大报道,“制造出一种商品文化供给于社会大众,刺激他们的神经,使他们对于生活不求理解与认识,陷于无自信的境遇”,黄色新闻“并不是忠实地为读者供给正确的新闻报道,而是以营业为目标的,为获得读者而制造流俗的报道,夸大,炫奇,惊险,尤其是猥亵的淫乐,反健康的,反生理的,造成变态的心理意识与生活”。[20]

记者照抄别人新闻稿件的现象同样受到批评。把过去已经记载过的消息,照抄或改头换面地记述出来,这种“冷饭”式的新闻,差不多每天在每家的报纸上都可以看到。此外,少数记者因为妒忌别人而故意吹毛求疵,专门替人写更正,“其实原稿的内容,大意并无甚出入,或竟全无错误,偏偏要代人更正”,其实不过是“重抄一下,而换一种更正的口吻”。[21]这样的做法“是百分之百的辱职”,是“记者人格的堕落”。[10]

左翼报人强调,为了“纳新闻事业于正轨,使它得循正常途径发展”[19],新闻记者应该有两个铁一般的座右铭:“第一,反对趋炎附势和吹牛拍马,第二,揭露事实真相和启发进步文化。”[22]新闻记者要“少大言而多条理有操守而无官气”[23],要“明瞭本身是完全处于服务社会和人群的”,决不可拿记者头衔做升官发财的梯阶。新闻记者对于不良现象要毫无隐讳地秉笔直书,和盘托出,“以供社会的公平判断”[24]。

(三)新闻事业发展出路

左翼报人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出路问题,多方探索。

1.发展地方报纸。地方报纸负有“发展地方文化,促进地方建设,启发地方民智的重大作用”[12]。地方报纸的发展方向:

第一,树立社会权威。新闻纸发展的趋势是“中央新闻没落,代之以地方新闻的勃兴”[25]。地方报纸与注重政治问题的国家报纸不同,须适合一般人的日常生活要求,由报道政治转向关注社会。“拥有政治权威的报纸……它的销数不一定是广大。反之,拥有社会权威的报纸,它却很能握有巨大的销数。理由很简单,因政治趣味之在民众……在数量上毕竟不多。”[26]因此,务使地方报纸树立社会权威而非政治权威。“握有社会权威之报纸,设真能实地深入社会,透视社会,稳住社会,反映社会,自然它在群众中发生力量,自然社会随着他走。”[26]

第二,互助合作。地方报纸应创造更多的协作机会。从材料供给、消息传达,到广告发行,各方面都可以进行互助合作,这不仅能给予新闻事业以实际的便利,还可使全省各县的新闻事业得到均衡发展。此外,还有新闻记者的协作。“新闻记者是时代的社会文化人,所以他本身需要组合是比一般文化事业从业者更切需。”[27]

第三,以私营抑制公营。地方新闻事业可以公营,也可以私营。地方新闻事业可接受地方人士的赞助,也可借助于地方公款。新闻事业如同学校,是一种具有宏大效力的教育工具。既然可以拿公款办学校,同样可以用公款办新闻事业。“各地方都应该确定新闻事业经费与发展计划,由地方公正人士组织董事会,负监督管理的责任。”[12]但是,地方新闻事业若全部公营,必然被地方政治主持者牢牢掌控,假使他们借报纸力量压制民意,图一己利禄抹杀大众幸福,就“不是以地方新闻纸来发展地方文化,是反以新闻纸扼止了人民的前进思想”[28]。因此,地方报纸要公营与私营并行,并且以私营抑制公营。

2.发展小型报纸。左翼报人提议发展“小型报纸”。(1)精编主义。当社会经济力强,市面安定,生活有闲,大型报纸会契合读者的需要。但随着生活资料的获得日趋困难,读者需要一种简明的、低廉的小型报纸。“所谓‘小型报纸’是指新闻的报道,采取精编主义的。”[29]小型报纸在篇幅上具有伸缩性,克服大报重复登载、凌乱散漫的不足,予人以实际知识和有益身心的娱乐,以新闻和言论为报纸的使命,遵循新闻本位和知识本位。另外,小型报纸就每日的新闻加以综合的记述、详尽的解释,增加新闻与图片,提高读者趣味。(2)大众化。“小型报纸的编制者,口号是呼为大众化的。”[30]小型报纸兼顾到被大报因袭忽略的缺乏普通常识的大众。“大众化”不等于“大报化”。“大报化即所谓消息化”[30],“小报大报化,那好比孩子学成人,不像样”[31]。小型报是走向大众的报。小型报纸的质,是由店员、学徒、工人、农民、小职员以及看不起大报、又认得几个字的小市民组成的新读者层的要求决定的。大众化的小型报在文字使用方面,要丢掉古文的镣铐和半新不旧的文言,做到口语化。小型报避讳与时代生活极度失调的文字。那些非驴非马的文字,无法把社会事态活泼深刻地表达出来,只能陈词滥调地叙述生活的表面现象。(3)杂志化。小型报纸是一种报纸与杂志的综合,报道新闻时要注意系统说明与细致解说,注意新闻的来龙去脉,暗示事态发展的本质。报纸虽杂志化,但要化到不现痕迹,“不仅像杂志一样注意理论与现实的联系,还要更进一步利用活的新闻事件,更活泼的把理论融化在说明现象上,要做到一切都是说新闻,不是搬理论”[31]。在知识的灌输上,切忌杂志式的抽象研究,不能带有学究的气氛。在文体方面,要放弃杂志文字的腔调,也不能抄大报的口吻。

二、以《新闻记者》为中心的理论探讨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于1938年4月创办业务期刊《新闻记者》,1941年3月出版至第2卷第10期。以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为核心的左翼报人,将《新闻记者》作为学术交流与自我教育的园地,自发地开展新闻业务经验的交流与研究。

(一)战时新闻检查

全面抗战爆发,国民党将“贡献能力”和“牺牲自由”视作国民精神总动员的两个要点。左翼报人提出了改革国民党战时新闻政策的主张。

1.新闻检查要合理合法。在抗战阶段,“各地报纸与新闻检查机关,已不像战前那样磨擦之深”[32]。面对敌伪报刊的兴风作浪以及少数报人品格的堕落,左翼报人支持国民党清理、整饬那些投机营利、造谣诬蔑或挑拨国共两党合作关系的书报,并强调检查工作的重要性:“检查工作,在战时宣传上负有警戒和发挥抗战力量两种效能,责任的重大,不在执行宣传工作者之下,要担当这个工作一定要有充分的学识,修养,判断力,爱国心。”[32]左翼报人认同国民党新闻检查,但主张改善新闻检查方法。“地方政府对于战地报纸的态度,应该是一种休戚相关,共存共荣的态度,不是一种互相妒嫉,互相挑拨的态度。”[33]战时各地的新闻检查标准不一致,检查人员不尽称职,地方政府在对报纸出版进行监督管理时,“断然不能先有成见,带上了有色眼镜去看一个报,和以吹毛求疵,断章取义的态度来审察其言论”[34]。若想新闻检查顺利进行,首先要“统一全国新闻检查标准”。其次,“严格新闻检查人员任用”,当局必须积极训练并提升检查人员的素质,使其成为切实执行战时新闻政策的干部。另外,地方政府应该颁布“适用于战地的特殊出版法”,“颁发战地报纸登记证”。[35]

2.新闻检查应由消极检扣变为积极指导。左翼报人指出,国民党颁布的《国家总动员法》,对新闻事业只有消极的限制条文,没有积极动员的相关规定。“政府所持的新闻政策,只是消极的限制,以为严格的检查制度,就能统治宣传工具,其实这是错误的。真正要动员全国的舆论界加入抗战,必须积极地扶助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系统地把全国所有的宣传工具组织起来,分配到全国各地方去。”[36]战时新闻检查不应是消极的检扣,而是要帮助报纸证实消息的真伪。对于似是而非,足以引起不良影响的新闻,自然要加以检查,但检查工作者要“认清自己不是‘官’,而是民族抗战中的一员斗士”[32]。“检查新闻和指导新闻实在是一件事情的两面”[35],检扣一条新闻,既要说明其原因,还要指出它该如何发表才有利于抗战宣传。宣传当局应该“建立一个合理的、积极的战地报纸管理与指导的单行法规”,并制定“战地报纸工作人员奖励与抚恤办法”[33],使每一个战地报纸的工作者能够在政府的督促与指导下毫无顾虑地工作、战斗。

(二)战时新闻宣传

左翼报人充分认识宣传的作用:“新闻宣传工作的影响,对于抗战有非常重大的作用,新闻舆论可以坚定抗战胜利的信心,可以鼓舞抗战的勇气,可以打击败北主义的倾向,可以激励英勇的士气。”[37]

1.战时宣传应具备地方性。战时宣传须结合地方实际,多做解释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动员工作,使宣传具备地方性。“在宣传战中,如果说都市的报纸是一支正规军,则今天各战区所发行的无数战地报,正等于无数的游击队。”[33]各大都市出版的报纸虽然是国内新闻纸中的权威,但若要直接激发战区内军民的参战情绪,“只有‘前方的后方’的报纸,才是最理想的工具”[38]。对于抗战建国纲领的宣传,大报通常采用原文照登的方法,而地方报刊需运用通俗、浅近的语言进行解释。“地方日报刊物,切记死的模仿某些全国有名日报,杂志的派头和作风,我们要本自己朴素的姿态,创造新的作风。”[39]读者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接受程度有别,宣传应讲究技巧。除了内容通俗晓畅外,版面编排不宜使用横排和分排,以防平日缺少读报经验的人不知如何连接。文字要夹叙夹议,适当配以插画,使版面尽量活泼生动。

2.对外宣传与对内宣传并重。战时宣传除了具有动员、教育本国民众的作用之外,还具备打击敌伪势力,争取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支援的作用,因此要格外重视国际宣传工作。“新闻纸是教育民众的工具,也是推动政治的先锋与沟通国际友谊的媒介。”[40]通讯、相片、电影都是争取国际同情和支援的有力材料,而材料收集有赖于统一的国际宣传机关的提供。因此,“首先需要在国内建立总的国际宣传机关来领导国外宣传工作”。“其次,派代表团到国外去,只有在使节的互派中,才能使国际清楚正确的了解我们。”[41]虽然“确实”“迅速”是建立信用的两大条件,但对外宣传要因时制宜,“把握住宣传机会”,“要顾及到被宣传者特殊的立场”[32],“国际一切反日的势力,不管是政党的,经济的,教育的,宗教的等等都要把它们调动到抗日的民族战线里来。”[42]每一个工作人员必须认清新闻报道对于对内宣传、对敌宣传以及对外宣传的个别作用和相互作用,从而灵活运用报道方法,获得不同的效果。

3.战时宣传应摒弃消极的批评。新闻宣传不能停留于消极的批评,而是要进行积极的建议。“新闻宣传之作用,不在发泄记者个人之牢骚,而在能就各种不同的事实基础上,指出光明的途径。”新闻记者若过度抒发慨叹的情绪,将会给国民心理造成巨大压力。“新闻宣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争取进步,一味消极批评,一方面给读者以失望的阴影,而使被批评者发生情感上的反动,反而障碍进步。”[43]在宣传战中,既要宣传敌人如何没落,还要宣传“我们中华民族如何在艰苦环境中克服困难打开出路的事实。在政治上我们如何进步,在经济上我们如何建设,在军事上我们有何新发展,在文化上我们如何有办法”,“让外国人在正义的基础心理之上,看看中国和日本间国力消长的鲜明对比!”[43]新闻记者对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精神的颂扬,有利于中国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坚定人民必胜的信念。

(三)战时记者的角色

左翼报人认为,新闻记者必须具有充分的角色意识,才能完成新闻抗战这一时代使命。

1.新闻记者是文化战士。“战前的记者是新闻从业员,战后的记者是文化战士。”[44]记者身负“宣传国策,教育民众,反映民意,督促并帮助政府对于国策的实施”[45]的重任。记者是“极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一支宣传、组织与教育的战斗力量”[46],只有彻底认识责任的重大和工作的艰苦,才能“时时振作,时时警觉,时时求进步”[45]。“我们断不能为流言或敌人汉奸的宣传所迷醉,应当提起自觉的精神,明确的观点,拿出积极的态度判别,揭发,并打击汉奸的反动宣传。”这样机警的工作,“是每一新闻战士,充任文化前卫士卒的人,所必须担负起来的重大任务!”[47]新闻记者的理想应该是做一名“伏在壕沟里的记者,而不是拜访军事长官的记者”[48]。新闻记者只有深入战场,才能以真实的描写暴露敌人的残酷,鼓励作战的将士。“客观上认为只能在都市中生活的新闻记者,从今以后将以游击战士的姿态,一手提笔一手提枪地活动于敌人占领区域中。”[49]

2.新闻记者是社会事业家。“记者不单是一种本分的职业者,而且是有着高度政治意识的社会事业家”。[50]新闻记者要“观微知著”,“有许多社会现象,一见似乎甚小,但是其中也许含着极大的道理,尤以我们新闻记者所最关心的政治,财政,经济,外交等等问题,有许多从现在小的现象之中,可以看出将来大的趋势。所以做新闻记者的,绝对不可把小的现象放松过去”[51]。新阶段的新闻纸应从寡头新闻转变为大众新闻。“为大众所爱戴的新闻纸,必定反映大众生活意义,而且是指导大众生活的报纸,只有大众生活内容是真实的充实的活泼的有血有肉的,而且只有以大众生活为指导对象的报纸,才有真正的时代意义,才是新闻工作的本质。”[43]新闻记者要以真实、生动的记载反映大众生活,用自己的远见卓识给大众以明确的指导。

3.新闻记者是时代先驱。新闻记者不是技术工人,而是改造世界的时代先驱。“新闻记者拿着工作的对象和处理材料的时候,就好像健康熟练的劳动者开动机器,制造上等生产品一样,出品一定是精确,合乎时代需要的。”[52]在抗战阶段,新闻记者每日面对的消息包罗万象,一不小心就会颠倒是非,淆乱真伪,或者“迎合”并“助长”速胜论者的错误,或者“造成苟且的情绪,以动摇一般人坚持持久抗战的信心”,这不仅有分化团结的危险,还会遗祸于历史。新闻记者“惟有把握问题的实质,理解问题的变动和发展,认清楚它内在的对立的统一及对外联系性,看清楚事变的突变转化之原因及其前途,坚持历史能动力的革命性,克服黑暗方面,争取光明前途,才是能够站在时代前面的新闻记者”[52]。新闻记者要把握和认识时代,“固然不应做时代的尾巴,远落在时代后面,但也不应该超时代”[53]。青年记者要抑制住情感,要选择适合于时代标准、适合于社会需要的新闻。“明明知道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在平时是应该写的,但一想到远处,大处,想到在抗战第一这个大的原则,我们只好不发表。”[53]

(四)战时报业经营与管理

全面抗战爆发后,新闻事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左翼报人认为,每一个服务于抗战建国纲领的战地报社,都是一座用伟大民族精神构筑的抗战堡垒。

1.统筹分配新闻纸资源。战时报纸在地理分布上呈现“一种集结的形态”[36],全国的几家大报主要集中于大都市,呈现出“无政府的自由竞争状态”,在内地战区和敌后方的报业则表现出“无计划的散漫发展现象”[35]。舆论的力量集中在武汉等大城市,报纸质量低劣、内容雷同,每家每年消耗几万至几十万的经费,造成物力财力的极度浪费。随着军事的演进,“以都市为中心的集中发行不仅在客观形势上受了限制,而一般需要也深觉其并不合理”[33]。因此,要借助政府的行政力量统筹分配,“限制都市报纸的集中发行,奖励地方报纸的普遍建立,并扶助战区敌后方报纸的成长”[35]。左翼报人主张“文化下乡”,建议将报纸疏散到内地各小都市去,最适当的办法是“依人口的疏密注意于报纸出版地的平均分配”[34]。根据平均分配的原则,可以合办造纸厂或机器厂,统筹资本与技术,使各地文化水准渐渐趋于平衡发展,扭转畸形发展的态势。

2.游击式办报。在敌占区,敌寇以阴险的政治手段加紧其“宣抚”工作,利用卑鄙的手段收买汉奸报人,因此,战地报纸的扶植与其出版地点的开拓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战地报纸从分布地域上说应当是分散的而不是集中的,依报社组织来讲是小规模的而不是大规模的,依出版方式而言是移动的而不是固定的。战地报纸的从业者和战壕里的士兵一样,每一秒钟都过着战斗的生活,筚路蓝缕地经营着战地报纸。“一方面要构思和观察怎样足以教育并指示战区民众正确的认识,怎样把报纸的影响配合了军事行动扩大到伪政权和敌寇汉奸的队伍里去。另一方面,又要随时准备移动和随时准备应付当时当地环境的突变。”[34]为了适应战地游击式办报的特殊需要,油印应当成为使用最广的印刷方式。油印具有便于携带、誊写容易、编排自由活泼、印刷迅速的优点,是“理想中的唯一战地印刷器具”[54]。油印报“正像短小精干的尖兵一样”[55],其出版方式分为“地点固定的”和“流动的巡回性质的”,后者主要是随军出版,打文化游击,随时向民众提供宣传资料。

3.消除阶级差异。左翼报人对报馆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印刷工人和‘馆方’之间的关系还是建筑在绝对雇佣关系上”,“往往只在契约规定下做他应做的工作”,“报馆虽有分工的形式,但没有合作的精神,没有集体的检讨和批评,失去了活的联系,报馆变成了死板的手艺式的组织,而不是一个有机的组织。”[56]报馆的印刷部“好像一个总的大机器(总的组织)中一个重要的轮盘。每一个印刷工人(排字工人,机印工人),便是这个轮盘的齿轮。如果这个轮盘,这个轮盘上的每个齿轮不健全,这总的大机器便会受到阻碍,而不能发挥它最大的动力”[56]。新阶段的新闻工作要努力实现的目标是“从雇佣关系到工作同志关系”[43]。各报馆应该帮助印刷工人组织学习,用坦白、公开的态度举行各种会议,“用民主的会议形式来消灭印刷工人那种封建的行会制度的保守心理,进而帮助他们成立新的进步的印刷公会”[56]。报馆与印刷工人之间虽然是雇佣关系,但必须消除阶级的成见,实现管理方面的组织化,用组织的生活代替过去私人享乐的游佚生活,借助集体力量帮助个别印刷工人解决生活困难。

结语

左翼报人不同于政党报人,也不同于民营报人。左翼报人具有较为鲜明的政治倾向,又具有较为鲜明的职业报人特征,这在其新闻理论探讨中有着较为充分的体现。左翼报人的政治倾向首先体现在对“科学的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理论探寻。虽然他们对社会主义新闻学的理论探讨短暂即逝,但对于“大众”利益的关切,贯穿其始终。从《文艺新闻》对报馆“阶级斗争”的关注,到《记者座谈》对小型报纸“大众化”的剖析,再到《新闻记者》有关报馆“消除阶级差异”的探讨,左翼报人为大众谋福祉的立场没有改变。左翼报人以新闻为职业,其理论探讨也因之具有职业化特征。他们既关注新闻记者自身的建设,赋予新闻记者种种神圣的责任与使命,对自身的风纪问题痛下针砭,同时也对新闻事业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忧心忡忡,献言献策。左翼报人具有较为敏锐的理论触角,从对记者风纪问题的批判,到战时新闻检查政策、战时新闻宣传的分析,都紧紧扣住时代脉搏。

[1] 文艺新闻最初之出版[N].文艺新闻,1931-03-16.

[2] 黄天鹏.文艺新闻创刊闲话[N].文艺新闻,1931-03-30.

[3] 中国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宣言[N].文艺新闻,1931-10-26.

[4] 在这纲要指示下努力于新闻研究[N].文艺新闻,1932-06-20.

[5] 新闻学研究会宣言勖时事新报被辞同人[N].文艺新闻,1931-11-09.

[6] 陆诒.座谈会的告白[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4-08-31.

[7] 袁殊.记者道[M].上海:上海群力书店,1931:39.

[8] 毛锥.闲话采访[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5-03-21.

[9] 毛锥.采访应把握现实问题[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5-04-04.

[10] 羽中.书面新闻的检讨[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5-08-08.

[11] 上周座谈[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4-09-21.

[12] 改善地方报纸的问题[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5-08-08.

[13] 陆诒.民族自救的烽火中我们应加紧自励工作[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5-11-14.

[14] 新闻学杂钞[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5-05-30.

[15] 闲话新闻学书报目录[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5-02-07.

[16] 北平晨报社长陈博士访问记[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5-02-07.

[17] 我们的回顾与前瞻[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5-08-22.

[18] 漫谈记者风纪问题[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5-02-21.

[19] 我们为什么谈风纪问题[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5-02-21.

[20] 萧英.Jazz主义的流俗报道(上)[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4-12-07.

[21] 翟怡承.关于“炒冷饭”问题[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5-01-04.

[22] 一个座右铭[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4-11-09.

[23] 怀云.“记者节”的“大处着眼”[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5-09-12.

[24] 苏德政.怎样寻求正轨[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4-09-28.

[25] 卜少夫.新闻纸在蚌埠[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5-12-26.

[26] 汉子.怎样办地方报纸[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5-06-06.

[27] 刘祖澄.记者的组合问题[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5-08-01.

[28] 杨半农.地方新闻纸公营与私营论[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5-02-07.

[29] 小型报纸的前途[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5-06-27.

[30] 关于小型报纸的话[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5-09-26.

[31] 柳湜.理想的小型报[N].大美晚报·记者座谈,1936-01-13.

[32] 舒宗侨.一年来战时宣传政策与工作的检讨[J].新闻记者,1938,1(5).

[33] 冯英子.保障战地报纸[J].新闻记者,1939,2(3-5).

[34] 老百姓.开展战地报纸与扶植战地报纸[J].新闻记者,1939,2(3-5).

[35] 田玉振.怎样实施战时新闻政策[J].新闻记者,1939,2(3-5).

[36] 陈子玉.战时新闻纸的几个重要问题[J].新闻记者,1938,1(3).

[37] 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成立大会宣言[J].新闻记者,1938,1(2).

[38] 汪止豪.动员日报之现实与将来[J].新闻记者,1938,1(2).

[39] 柳湜.地方日报期刊编辑要点商榷[J].新闻记者,1938,1(2).

[40] 田玉振.抗战建国现阶段中谈谈报纸的编辑方针[J].新闻记者,1938,1(5).

[41] 杨慧琳.色斯先生欢迎大会[J].新闻记者,1938,1(2).

[42] 徐洗塵.战时新闻记者的任务[J].新闻记者,1938,1(4).

[43] 新阶段新闻工作与新闻从业员之团结运动[J].新闻记者,1939,2(1).

[44] 王少桐.北战场的新闻动态[J].新闻记者,1940,2(9).

[45] 韬奋.抗战建国时期中新闻记者的任务[J].新闻记者,1938,1(2).

[46] 傅于琛.青年记者奋斗之路[J].新闻记者,1938,1(2).

[47] 傅于琛.怎样对付汉奸的反动宣传?[J].新闻记者,1939,2(2).

[48] 我想:[J].新闻记者,1938,1(3).

[49] 长江.展开敌人后方的新闻工作[J].新闻记者,1939,1(9-1).

[50] 祝中国青年记者学会长沙分会[J].新闻记者,1938,1(5).

[51] 陈博生.做新闻记者的几个原则[J].新闻记者,1938,1(1).

[52] 傅于琛.怎样处理新闻?[J].新闻记者,1939,2(3-5).

[53] 邵力子.新闻的时间性和时代性[J].新闻记者,1938,1(1).

[54] 老百姓.战地报纸的印刷与油印报的编辑[J].新闻记者,1939,2(3-5).

[55] 趣涛.西康的新闻事业[J].新闻记者,1939,2(6).

[56] 罗高.新闻纸与印刷工人[J].新闻记者,1939,2(6).

〔责任编辑:王 巍〕

2016-10-14

李秀云(1972-),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教授,博士,从事中国新闻学术史研究。

G210.9

A

1000-8284(2016)12-0202-07

猜你喜欢

新闻学座谈左翼
江南书院
欧洲议会左翼党团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6.座谈
石鲁同志谈写生 记一次家庭走访座谈
旅游类本科院校关于《新闻学概论》的教学改革与特色建设
新闻伦理与合力导向新闻学的关联性研究
国民经济学家的新闻思想与德国新闻学的建立
国务院法制办与国家标准委就《标准化法》修订进行座谈
社会进程中的新闻学探寻
左翼电影中的“妓女”形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