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维”构筑校企“互进”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新乡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2016-02-27刘兴友

行政科学论坛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三维应用型转型

刘兴友

“三维”构筑校企“互进”推进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
———新乡学院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

刘兴友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的不断加快,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市场需求,出现了教育供给侧矛盾。高等学校亟需转变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也明确要求“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教育部随即明确表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为应用技术型高校,“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河南省积极响应,于2016年8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高等学校转型发展由此拉开序幕。

一、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迫切要求

目前,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矛盾突出,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出现了就业难、招生难等问题,因此,国家明确要求部分高等院校在转型发展中要做到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重点提升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管理、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能力。引导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方向已经明确,相关工作已开展。但是在转型的过程中还需要理清一些问题,比如地方本科高校如何转型,转型的途径、转型的方式是什么,上述问题如果不清楚,将会影响高校转型发展的实践和发展的质量,造成发展理念模糊、办学定位雷同、办学没有特色,甚至会导致重新回到“高大全”的发展老路[1]。

(一)转型发展应立足自身,围绕需求凝练办学特色

近年来,有研究者指出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应该围绕社会转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等教育差异化和自身条件综合考虑[2]。转型发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线既符合市场发展需要,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还是在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发展过程中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选择[3]。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由于本科办学时间短和教学条件有限等原因,与研究型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相比在软、硬件上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能够在600多所同类院校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办学特色,实现差异化转型是必由之路[4]。

(二)形成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

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在我国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内部支撑条件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变化,经济增速换档、方式转型、产业结构升级日渐加快,供给侧改革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此次国家引导转型发展的高校以本科为主,而本科阶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高等职业教育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有所差异,在知识结构方面具有更宽、更专和交叉融合的特点;与研究型大学的学生相比,则具有更强的解决产业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问题的能力和水平[5],具有较强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创新性引导行业发展。可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既具有人才培养的一般特性又具有应用性的特点。因此转型发展在人才培养方面应该突出市场需求,学校在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方面应与之紧密结合,突出学习的实践性和能力提升,要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够完成一定的科研和技术开发,具备在生产实践中学习、引进、优化新方法、新工艺的能力[6]。综合来看,高校转型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除应突出具备较宽的专业基础和理论知识外,同时还要具备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具备掌握新技术等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2.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从2000年开始,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逐渐增多,一些学者从“培养什么样的人”为切入点,认为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突出能力和个性的培养,在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拓宽专业领域、制定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等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型特点。一些学者则从“培养途径”上给出建议,认为以教学改革为核心,通过改革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提升应用型素质和能力。还有一些学者提出从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法治意识、专业智能、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康健体魄等维度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价[7]。结合当前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综合既往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本文认为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在人才培养方面应结合市场需求,突出知识、能力、素质等维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探索。

新乡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升本已经进入第十个年头。面对转型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新乡学院认真反思,不断探索,立足办学定位、调整办学思路,深化改革,积极主动推进转型发展,开展教育供给侧改革。在办学过程中,逐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径,即“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素质养成”三维立体育人体系,努力打造“专业知识好、实践能力强、基本素质高、上手快可持续”的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二、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确定

在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今天,学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模式和成熟的培养方式,且培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已经趋于饱和。经济社会发展大量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比较缺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处于探索阶段,部分高职院校仅仅承担培养中级和初级的技术工人,他们培养的毕业生大多数只是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技能,只能适应机械的操作,缺乏创新性和可持续性。新乡学院2014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虽然已经完成了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实质性转变,但是在综合实力和历史底蕴上与老牌的综合性大学还存在差距,故而在人才培养上,既不能跟在学术型人才培养的路子后面亦步亦趋,也不能照搬职业技术类院校的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应该培养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什么是“高级应用型”人才?新乡学院经过多轮次转型发展大讨论,认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应包含以下内涵:一是具有扎实的、跨度更宽的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兴的“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等高新技术时代来说,其人才的需求趋于交叉、综合和复合,要求从业者不仅在本学科领域高精尖,而且在多个交叉学科领域有所涉猎和研究;不仅熟练掌握传统行业专业知识,而且熟练掌握新兴行业专业知识。这就要求学生在学科知识层面上更加精细、专业,更加厚基础、宽口径。二是具有又强又精的应用技术技能。在工作实践中不仅能够运用自身的技术和能力熟练进行实际操作,而且能够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熟练掌握现代科技理论,而且能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具体的产业实践中。三是具有优良而全面的基本素质。既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养,又具有优良的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还具有较强的心理抗压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四是具有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既具有从技术、高技术到技能、高技能的发展能力,又具有创新创业能力;不仅在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具有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而且能在团队中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快速应变、统筹管理等综合能力。这些内涵需求,新乡学院把其归纳为“专业知识好、实践能力强、基本素质高、上手快可持续”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三维”构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科学布局,完善体系,构筑扎实全面的知识能力培养体系

面对高等教育供给侧矛盾,结合人才培养目标,新乡学院致力于提高教育供给端的质量、效率和创新性,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在人才培养顶层设计上,优化方案,改革课程。围绕“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构顶层设计,完善通识课程体系、专业知识体系和核心能力体系建设。各专业重新修订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多选课程的设置,突出专业特色,突出应用特点,注重分层分类,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改革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模块,开发行业企业急需课程模块,把行业企业特色课程动态嵌入到专业课程模块中,对学生进行分流培训,拓展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具有前瞻性与发展性的课程体系。各专业重新选编适应新的培养目标的教材,制定新的专业知识具体要求和评价标准,夯实应用型专业知识体系。协调课内、课外和集中实践教学,分层次提高工具性知识、专业核心知识和专业拓展知识的掌握,强化公共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建立应用型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基本知识占35%,核心能力占40%,综合素质占25%,满足“高级应用型”人才需求。

2.整合专业,打通学科,开展跨学科交流互动和校企合作、产学融合。传统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一是学科壁垒较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缺乏必要的机制和条件。二是理论与实际脱节,许多毕业生在踏入工作岗位后,用人单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资金开展岗位培训和教育,无形中又增加了用人单位的负担和成本。因此,新乡学院积极整合专业,在现有办学条件基础上,努力打通学科,通过大类招生和专业分流,使学生具有跨学科的知识和眼光,能够结合自身优势,选择更适合的专业方向。学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和产学融合,围绕新乡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地方文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充分考量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邀请10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行业企业专家,对全校46个本科专业的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方案把脉问诊。通过广泛征询研讨,确立了对接产业链的跨学科专业集群培养体系建设方案。打通学科专业边界,重点建设行业冠名学院和专业集群。目前,已建成电动汽车学院、华兰学院、电池学院、华迪IT学院、心连心学院、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6个行业企业冠名学院;重点推进经济管理类、机械电子类、生物与新医药类、化工与材料类、土木建筑类、信息技术类、文化艺术类、教师教育类等“8大专业集群”的建设工作。启动规划了“三区一园一街”建设,打造工业4.0、文化创意、生物医药人才培养区和创新创业孵化园、创业一条街,作为“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3.深化改革,加大教师教育和培训的工作力度,加强教学过程的全程监控,保障教学质量。《中国教师报》曾刊文指出,教师队伍的能力和水平,能否适应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需求,能否支撑教育发展速度和力度,是整个教育战线面临的严峻考验。新乡学院不断深化改革,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教育,使全校教师能够走在转型发展的前列。首先,以教学竞赛为引领,实施“课堂教学奖”“教学名师”“教坛新秀”和“双师双能型”教师等工程,每学年聘请专家、教学名师组建教学指导团队,组织教学大赛,培养、遴选优秀教师,引领学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其次,以“课堂教学奖”为抓手,全员开展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每年建设一批校级教改项目,并把优秀的项目逐级向上,加大应用型教改项目的立项和资助力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应用型教育教学研究,探索符合“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先进教学方法,逐步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广泛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课题式等方式,对分课堂、反转课堂等教学方法在学校广泛应用,变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育方式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积极引导的方式,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加自觉、主动、积极接受新事物、新知识,建立起了学习形成性教学方式。同时,学校采取多种手段,建立多级监控评价机制,利用技术手段,加强对教学效果的考评,以保证教学质量。一是建立校、院(部)、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教学过程和重点环节管理。建立督导听课机制,组织管理干部随机听课,设置学生教学信息员,完善学生评教制度等。二是利用教学质量监测软件,收集教学监测信息数据,对以监测教学过程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工作进行量化管理,通过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教学监测信息数据,形成教学质量监测年度报告,并将其作为年终教师考核的重要依据,全方位保障教学质量。

(二)校地合作,协同育人,健全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体系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张大良在《对焦需求聚焦服务变焦应用把新建本科院校办成新型本科院校》的报告中指出:“满足需求是新型本科院校办学之要,服务地方是新型本科院校办学之根”。新乡学院立足办学定位,根植地方、依靠地方、融入地方,紧紧围绕河南省“四个大省”建设、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规划,新乡市“两大一高”战略振兴工程和产业发展4325工程以及大东区建设,通过多种模式、多种渠道,大力推进校地对接、双向互进,行业需求进课程、学生实践进岗位,技术专家进课堂、学校教师进企业,产品研发进学校、成果转换进社会,实现与区域经济的无缝对接,学校与企业行业协同育人,健全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体系。

1.双向互进。积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双向互进策略。一方面,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和地方管理者走进学校,不仅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参与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的整过程,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教学的具体过程。目前已邀请校外专家超过1000名参与教育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实行“双师双能”教师培训计划和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进岗锻炼计划。大量选派教师到企业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深入产业生产第一线,熟悉行业企业发展规律,增强实践操作能力。目前,选派实践锻炼教师已逾500人次。同时,通过实施“实践育人”战略,让学生全部都能到企事业岗位上进行实践锻炼,切实提高了他们的应用性技术能力。

2.共建共享教学科研平台。新乡学院依托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多渠道、多形式引进社会资源,在生物与新医药及食品、新能源电池及电动车、特色装备制造、化学化工与材料、土木建筑与材料、电子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现代服务经济与管理、文化创意与设计、基础教育研究与实践等九大新乡市主导产业方面,与龙头企业密切合作,实现教学科研平台资源共建共享,共同研发技术和产品。围绕行业需求,通过必修或选修课程,把市场急需的行业企业课程模块、培训模块动态嵌入学校的课程规划,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密切对接;校地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的密切对接。目前校地合作共建的27个实习实训平台已全部投入建设,今后3年学校还将投入2亿元加强校内对接主导产业链微缩实训基地建设。校地资源的共建共享,节约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企业用人有了可供选择的基础和培训的基地,如为企业定向培养的“电源检测班”“心连心班”“华兰班”等。

3.协同创新。新乡学院构建了学校与企业行业紧密对接、协同创新的机制,共同组建创新联盟,实现产品研发进学校、成果转换进社会的协作机制。积极与122家企业、行业组建协同育人创新联盟。成立由教师代表和企业高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组成的学科专业理事会29个,组建跨学科专业的协同育人创新中心12个,建成对接主导产业链的行业企业冠名学院6个,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和产业链开展实训实践,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学校46个本科专业,均能紧密对接新乡市产业行业,与地方科研力量协同创新,广大师生积极深入企业、行业一线,开展协同创新,产教融合,科学研究成果丰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近3年,新乡学院承担地方企业委托研究项目共完成48项,与企业共同研究完成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291项,国家级项目不仅实现了突破且每年还保持较高的数量;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9项,获得国家专利233项。尤其是我校与新乡市太行佳信电气技术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智能充放电系统作为“蛟龙号”的核心部件之一,助力其成功下潜7000多米深海,更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成功案例。

(三)强化素质,全面育人,完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育体系

知识和能力是一个人成功成才的前提条件,而综合素质是衡量其成功成才的决定因素。新乡学院在注重对学生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的同时,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新乡学院以“知识、能力、素质”三维构筑育人体系为指导,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以“创新引飞”工程为着力点,以“三个课堂”为抓手,营造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良好环境,将知识、能力、素质的提升遍及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1.完善工作机制,强化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中心作为统领全校素质教育工作的主要机构,把组建素质教育教学团队,开设素质教育课程,把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体系作为重点工作。创新教学方式,聘请名家、大家开设精品课程,举办优质讲座,传承优秀文化,开启优秀才智。设立美育教研室,面向全校开设大学美育等必修课程,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质。组建各项体育团体和俱乐部,鼓励体育教学改革和各类体育活动的开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测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创新心理咨询服务方法,完善“校—院—班—宿舍”四级工作机制,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2.丰富校园文化,提高文化素养。专门成立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建设厚重的大学文化,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得到陶染。积极革新教育方式,改变传统说教式的教育方式,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领悟、有所收获,变被动式的接受为主动式的启发、体会。深入挖掘学校精神品质,弘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以牧野文化元素为基础,建设牧野文化景观及雕塑、牧野文化长廊、书法文化园林园地等公共艺术作品,加强人文景观建设与改造;引导学生参观图书馆、校史馆、牧野文化展厅,深化学生对学校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学校的感情;开展室内环境文化建设,使教室、实验室、宿舍、餐厅等室内环境文化与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学术文化等有机融合,形成高雅、规范、简洁的室内文化;加强大学生社团及教职工社团建设,积极支持和帮助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营造浓厚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

3.创新培养方式,完善立体育人架构。首先,以“三个课堂”为抓手,形成全方位育人体系。依据课程计划,以任课教师为责任人,在“第一课堂”的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全方位、多角度渗透思想、文化、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培育出“三观”正、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在课程计划之外,依托各级团学组织和各类学生社团组织,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举办专业知识能力竞赛、大学生艺术节、创新创业大赛和各种论坛社团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心理素质、创新精神和管理能力。通过有计划地引领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学校、企业、事业和科研单位开展的“第三课堂”的各类实践活动。其次,以“创新引飞”工程为着力点,以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为主线形成专人帮扶全程育人体系。每名新生一入校,就由一名导师围绕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开展指导和训练,在整个大学的四年中,“创新引飞”导师对学生的各项教育实行全程跟踪、帮扶、指导,引导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帮助其制定大学计划和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其合理规划时间,完成学业,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学习态度和创新能力等,学生从大二即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做到全程育人。最后,以“四进”制度为基点,实行全员育人机制。通过完善制度,全校教职工,上至校级领导下至新入职教师,全员“零距离”参与,实行“四进”工作制,进课堂、进宿舍、进院系、进餐厅,让每一名教职员工都参与到学生的教育中,关注学生成长、关心学生生活、关爱学生健康,使学生在校也能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培育良好性格和心理素质,为可持续发展打下深厚基础。

作为新升本的地方院校,面对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机遇和挑战,新乡学院在借鉴兄弟院校发展经验的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客观分析形势,认真总结经验,提出了“知识、能力、素质”三维构筑、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全方位立体育人体系,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满足高等教育供给侧需要,这是适合新乡学院发展的一条新路径,也是新乡学院在高等教育改革中的一次积极有益的探索。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4SJG2×05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新乡学院校长)

[1]张应强.转观念转标准转体制实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N].人民日报,2016:10:21(7).

[2]顾永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44-46.

[3]刘焕阳,韩延伦.地方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其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2(12):67.

[4]张大良.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聚焦四大重点[J].中国高等教育,2016(4):1.

[5]顾永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75-176.

[6]李平.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先进经验探索应用型本科教育之路[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6):60-62.

[7]张大良.对焦需求聚焦服务变焦应用把新建本科院校办成新型本科院校[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15-16.

责任编辑 张继梅

猜你喜欢

三维应用型转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谈小学语文课堂如何落实“三维”目标
基于After Effects中Form滤镜下的三维粒子特效研究与应用
三维数字化移交技术在化工项目工程设计中的应用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