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2016-02-27

学术交流 2016年9期
关键词:内生东北地区东北

乔 榛

(黑龙江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经济学研究

·闯出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新路专题·

东北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乔榛

(黑龙江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哈尔滨 150080)

东北经济自2014年以来出现的快速下滑,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这种经济增速下滑是短期现象,还是长期趋势?也许一时难以形成统一的结论,但东北经济增长的动力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当我们聚焦东北经济增长动力时,会发现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推动东北经济快速增长的动力逐步消解,而新的动力又难以聚集,特别是增长的内生动力对于东北经济更为关键。分析东北经济形势,积聚东北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应该从创新体制机制、调整经济结构、开发优势资源、支持创新创业、增加有效投资五个方面着力搞好,并利用好国家的各项支持政策,创造优良的发展环境,最终形成东北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力。

东北经济;内生动力;外生动力

东北经济现已成为中国经济格局中特殊的一隅,对东北经济的态度,悲观者有之,乐观者也有之。悲观者多从东北经济的现状谈起,而乐观者则注意的是东北经济具有的潜力。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东北经济增速下滑的事实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但过度的悲观也是没有必要的,经济从来都是周期性演进的,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握东北经济发展规律。本文将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分析推动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动力的现状;梳理东北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探讨如何塑造东北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最后是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东北经济增长动力的现状

人们对东北经济目前的表现感到担忧和不解,多是在东北经济过去辉煌的参照系下所产生的。东北三省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主要工业基地之一。我国“一五”时期为快速推进工业化而接受原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中有58个建在东北。[1]“一五”时期大规模工业化进程,使东北迅速成长为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之后的20多年里,东北工业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机械设备、化工、森工和军工等为主、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建立在这一工业基础之上的东北经济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在全国经济增长格局中处于相对先进的地位。1978年,东北三省GDP占全国总量的13.5%,[2]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的人均GDP分别680元/人、381元/人、564元/人,依次排全国第四、第八、第五,三省人均GDP高于浙江、江苏和广东等沿海地区。[3]是什么因素推动了东北经济的良好发展态势?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增长是用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来衡量,因此,工业和农业自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化初期,工业总产值的增长主要是由生产量决定,东北地区工业处于成长期的现实,孕育了巨大的增长动能,如大庆油田的发现并投产,大大地推动了黑龙江的经济增长。东北的农业在新中国成立后处于开发阶段,北大荒的开垦为东北农业注入了活力,也成为推动东北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但是,一个经济体在形成一定的增长动力后会形成路径依赖,东北地区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的良好增长势头,也会形成对这种增长动力的依赖。当我国开始改革开放经济增长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和拓展时,东北地区却因为继续沉浸在已有动力还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现实而失去了进入经济增长新空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就使东北地区失去了占领未来经济增长制高点的机会,在新的经济增长动力不断积累并开始发力时,东北经济就出现了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中期出现的“东北现象”[4]就是因为旧的增长动力不足,新的增长动力没有很好积累而产生的。事实上,东北地区直到今天依然没有完成这种动力的转化,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资源型工业仍然支撑着东北经济的增长,并形成了当前东北地区较为严重的资源性问题。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走上了发展的新道路,并逐步形成了新的增长方式,或者说经济增长有了新的动力。这种动力首先产生于改革,因为市场取向的改革改变了资源配置的方式,而且逐渐调整了过去发生扭曲的资源配置,因此释放出巨大的增长动力。如允许农村劳动力流动,大大地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效率,并形成可观的“人口红利”,此外,国家放松资源的计划配置后,使非公有制经济得以发展,从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尽管也在推动市场化进程,但其节奏要明显慢于东南沿海地区。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同样是一种路径依赖,东北地区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早且体系完整,国有经济比重高且势力大,阻碍了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资源的重新配置速度比较低,与市场化改革较快的东南沿海地区相比,通过资源重新配置提供经济增长的动力相对不足。这是东北地区改革开放后被东南沿海地区迅速赶超的重要原因,也是目前东北地区体制性和结构性问题突出的原因。

经济增长不仅有自身的内在动力,也有外在动力。外在动力对于一个经济体的增长也很重要。如果是一个国家,那么这种外在动力主要有技术引进、外资输入、进出口以及一些国家的政策等。如果是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个地区,这种外在动力则主要有国家宏观政策或针对某个地区的特殊政策、外部要素的输入,以及与国家相同的外在动力。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外在动力在改革前后有较大的变化。改革前,东北作为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又是国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因此,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比较多,而且,计划配置资源又使得全国的要素向东北流动。大庆油田开发、北大荒建设、许多大型工业企业落户东北,都形成了一个要素涌向东北的潮流。由此形成的外在的增长动力有力地推动了东北经济发展。改革后,东北国有经济比重大、计划经济较为完整的特征,在渐进式改革的过程中成为改革的“后方阵地”。国家为改革提供的先行先试政策大多与东北无缘或者难以在东北得到贯彻落实,因此,改革后为中国经济增长提供重要动力的改革政策主要在东南沿海的发达地区发挥了巨大作用,形成了这些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外在动力,而东北经济增长能够借助的这一动力严重不足。此外,东北地区在改革开放后具有外在动力不足,这既有地缘上的原因,也有体制机制的原因。

对于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动力的这些梳理,尽管不是很全面,但基本反映了东北地区经济增长过程所具有的主要动力。这些动力在改革开放前后有着不同的表现,概括地讲,东北地区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主要源于对已有增长动力的路径依赖。只有有效地实现动力转换,才能顺利地完成经济转型。在动力转换时期,推动这种转换可以来自外力,也可以来自内力,这取决于不同经济体自身的状况。就东北地区来说,实现动力转换并完成经济转型,应更多地从自身出发,挖掘自身具有的内在动力。

二、东北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梳理

为什么在实现东北经济增长时要更多关注内在动力?东北经济目前所出现的情况是一种周期性反映,而且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周期性反映。一方面,东北经济对计划经济体制的路径依赖较深,因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转型中滞后了,结果导致其经济增长相对缓慢,在全国经济格局的位次不断下滑;另一方面,东北经济对资源和结构的路径依赖较凸出,在中国面临新转型背景下存在着巨大的考验。这种转型蕴藏着机会但更主要的是挑战。任何一个经济体在面临转型的环境时,决定它能否适应这种转型的关键是有没有形成内在动力。当在一种顺周期的环境下,各个经济体都具备经济发展的一般条件,如果某个经济体获得一些有利的外部支持,那么该经济体就会走在其他经济体的前面。而当在一种周期转换的环境下,各个经济体能否顺利实现这种转换完全取决于其内在条件对这种转换环境的适应程度,是否形成了内生增长的动力,而外在条件所起的作用只能是辅助性的。东北经济面临的双重转型更凸显了形成内生动力的重要性。

一个经济体的内生动力来源于自身并可以推动其增长的动力。宏观经济学把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归结为扩大内需形成的动力,这只能说是内生动力的一个来源。从内生动力源于经济体自身的角度看,其涉及的因素要广泛得多。检索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就有围绕我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一系列研究。有人提出通过发展民营经济,形成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5]也有人主张从收入分配的角度重塑中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重点是运用好收入分配的杠杆,不断完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各个环节,努力促进收入分配的平等化。[6]除了这种单因素的分析外,还有在更广泛的角度理解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有人认为我国目前应该在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消费、鼓励民间投资、推动科技进步、发展新型产业等方面塑造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7]如此综述,是想说明分析内生动力可以从多角度楔入,分析东北经济的内生动力也可以从多个方面去探索。

东北经济未来增长只能寄希望于内生动力的重塑和增强。从经济发展规律和东北经济自身的情况来看,东北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来源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创新体制机制是东北经济内生动力的重要源泉。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的关键在于激发经济活力。这种活力来源每个企业、每个人以及各层级的政府,只要能够调动起这些经济主体的积极性,经济就会活起来。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各要素中,最具活力的便是经济主体,因为其他影响经济增长的要素都需要由各个主体聚集才能发挥其效用。从反向来说,东北经济在改革开放后相对发达地区增长缓慢,主要是因为旧的体制机制固化大大地限制了各个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事实上,就目前来看,东北地区体制机制不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状况依然很严重,这极大地限制了各种经济主体活力的发挥。一个方面,这是东北经济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这也给改革这种体制机制留出巨大的空间,进而有着巨大的潜在动力。

第二,调整经济结构是东北经济内生动力的直接源泉。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来源于要素投入的增加,这些增加的要素最终对经济增长发挥多大的作用,则决定于其投入的领域。如一个劳动力在传统农业中所发挥的效率就会低于在现代工业中所发挥的效率,更低于在现代服务业中所发挥的效率。东北地区的经济结构是影响其增长的最突出因素,资源性产业在东北各省都占有较大比例,如黑龙江的油、煤两个产业产值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现在谈到东北三省经济下滑时很容易想到这种经济结构带来的影响。然而,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在这些资源性产业已经开始对经济负向拉动时,如果能够对这种结构加以调整,那么就会形成对经济的正向拉动,而且,这种结构调整的空间越大,孕育的增长潜力也越大。

第三,开发优势资源是东北经济内生动力的潜在源泉。任何一个经济体实现经济增长都离不开一定的资源条件。在经济发展史上,早期的经济体主要借助自己拥有的资源来发展经济,但近代以后,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许多资源都在流动,只要具有动员资源的能力,即使自己没有的资源也会通过市场获得。这是否打破了资源对一个经济体的约束?如果用经验来回答这一问题,确实可以找到许多肯定的证据。但资源永远处在一种待开发的状态,有些资源可以充分流动,其开发的价值可能并不为资源拥有地所独享,但有些资源却难以流动并与其拥有地密不可分,如环境、生态等。这样的资源可以对本地的经济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或者说更有利于形成内生动力。东北地区拥有的生态资源将越来越明显地影响该区域的经济增长,也将会成为本地区最为重要的优势资源。东北地区拥有的绿色生态将会越来越宝贵,并且是技术难以替代的,将会成为东北地区潜在的内生动力。

第四,支持创新创业是东北经济内在动力的不竭源泉。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于技术进步,发达国家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60%~80%。由于技术进步可以内生地决定,因此,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性质越来越明显。目前,世界经济又进入了一个技术转型期,一场新的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这意味着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尽管有着技术基础上的差距,但却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任何一个经济体想在未来的经济格局中占有相对较优的位置,必须抓住新的科技革命的机会。东北地区虽然没有在技术进步方面的明显优势,但也具备了迎接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础,在塑造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时必须把推动技术进步的创新创业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

第五,增加有效投资是东北经济内生动力的稳定源泉。实现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离不开投资的增加,而且投资所具有的双重身份,一方面可以扩大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增加供给,是任何一个经济体实现经济增长最稳定的内在动力。东北经济目前所面临的困难是存量投资不合理或者已经形成的投资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有着巨大的沉没性。东北经济增长要形成新的内生动力必须在有效投资上做文章,既要加快存量投资的调整,又要增加在自己的优势产业上的投资。

三、东北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塑造

我们对东北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梳理,找到了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经济结构调整、优势资源开发、支持创新创业和增加有效投资五个可以形成内生动力的源泉。这些可以形成增长内生动力的源泉反映了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并体现出东北地区的特点。这些内生动力在未来的东北经济增长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必须有针对性地塑造这些动力,使其真正发挥出推动和拉动东北经济实现中高速增长的作用。

第一,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形成可以激发经济主体活力的体制机制。东北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发展滞后,很大程度是因为经济体制改革相对缓慢,造成经济活力不足,使经济相对下滑。对于这一问题,自上而下都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但迟迟得不到改变。这其中既有一些规律性的因素,也有在改革上找不到有效途径的原因。从理论上来说,建立一个有效的体制机制需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政府需要改造为一个可以提供良好服务的政府。从实践上来说,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主要还应该从政府出发,因为现代市场经济已失去了其自然演进环境,必须有一个高效而服务型政府才能够既为市场提供成长的空间,又可以规范市场快速成长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失效现象。为此,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的积极性,是两个重要的抓手。

第二,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有着较大增长空间的新经济结构。东北地区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形成的经济结构对其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程度的阻碍作用,表现在这种经济结构不能很好地适应需求的变化,不能形成经济运行的有效循环。尽管如此,由于东北地区的计划经济的惯性很强,使得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始终迈的很小,当我国出现整体的结构性过剩时,东北地区便成为重灾区。因此,东北地区面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更加繁重。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机会,因为当一种经济结构的增长空间再没有扩张余地时,摆在其面前的出路只能是“浴火重生”,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彻底改变自己的经济结构。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具体说来,东北地区更应该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会,要以一种承受剧痛的勇气,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个方面增加力度。在我国经济整体回旋余地比较大的背景下,东北地区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可以更多地借助国家的能力化解改革的难题,或更多地分担改革的成本。如果能够抓住这一机会,东北地区就可能彻底改变目前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才可能获得新的动力。

第三,着力产业链构造,实现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转化。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呈现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特别是农业、林业、煤炭、石油等资源为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改革开放后,随着这些资源长期开发以及由市场化带来的资源价值实现的动态化,使得东北地区的这些资源优势逐步丧失,甚至在今天变成一种“资源诅咒”。但是,东北地区的资源优势也在发生变化,如环境、生态资源是不能通过市场流动的,它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在环境和生态资源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的今天,如何科学而有效地开发这些资源,无疑是东北地区未来经济的一个增长点。要实现这一目标,一个可以选择的路径便是延长这些资源开发的产业链,并在延长的产业链上形成一个高效的价值链。如打造东北地区绿色生态农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构造生态旅游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把“冰天雪地也变成金山银山”。

第四,瞄准世界科技革命的前沿,规划创新创业的着力点。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一个短板是创新性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东北地区过去的经济增长。但在新的世界科技革命孕育并初现端倪的背景下,所有国家、所有地区都被划定在一个新的起跑线上,这意味着每一个经济体都有实现创新的机会。东北地区在这场新的科技革命面前必须要抓住机会,开发新技术和建设新产业。对此,有观点认为我们的基础落后,迎接新技术的条件比较差,应该是通过跟进的方式实现技术进步。这也是一种选择,但如果要使东北经济在未来的中国经济格局占据有利的位置,必须未雨绸缪,进行具有前瞻性的技术创新。为此,要密切跟踪世界科技革命的动向,尽可能引进相关技术和人才,占领我国未来技术进步的一个制高点。

第五,加大存量资产调整,为实现有效投资腾出更大空间。东北地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以国有资产为主的资产结构,这种资产结构具有明显的固化特征,而且在占有了大量资源后相对效率却比较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效或低效投资的状况。改变这种状况既是东北地区挖潜内生动力的途径,也是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必须做出的选择。调整存量资产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对于东北地区来说,这种痛苦可能更加明显。但在我国推动经济转型的新形势下也给东北地区调整存量资产结构提供一个新的机会。我国在未来发展中所遵循的协调理念,将会为向东北这样的老工业基地承担更多的沉没成本。当然,东北地区也应该在这样的形势下痛下决心,甚至拿出一些牺牲精神,在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的前提下,彻底改变东北地区存在的无效和低效投资的局面,让更多的有效投资注入东北经济,形成东北地区未来经济增长更强大的动力。

四、结论

东北经济曾经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支柱,为新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变,以及受较为严重的路径依赖的影响,东北地区经济开始相对地下滑,到今天面临着比较大的困难。但是,多数经济体的发展都证明一个道理,经济发展是呈周期性演进的。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永远的辉煌,现在的困境也不意味着没有前途。转型是任何经济体发展必须要面对的选择,顺利地实现这种转型,首先须聚集内生动力,还要适应发展环境。

东北地区要顺利实现转型,必须在内生动力的塑造上下功夫,需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发挥优势资源效率、着力科技创新、增加有效投资来聚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并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一系列相关政策,甚至要争取更多的政策倾斜,再加上东北地区自身的激化,使这些内生动力变成实现东北经济较高速增长的推动力。

当然,释放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并不意味着外生动力不重要。东北地区要实现经济较高速增长,还必须利用好各种外在的条件,形成更大的外生动力。把这两种动力有效地结合起来,东北经济才会快速实现振兴,东北地区才会有希望。

[1]陈永杰.东北老工业基地基本情况调查报告[J].经济研究参考,2003,(77):2-3.

[2]殷晓峰,李诚固,王颖.东北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41-44.

[3]林秀梅,郝华.东北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0,(2):104-107.

[4]李怀.“东北现象”:问题的实质和根源[J].管理世界,2000,(4):206-207.

[5]陈永杰.充分激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内生动力——民营经济发展“十一五”回顾与“十二五”展望[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2):100-112.

[6]沈坤荣,王东新,田伟.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增长效应研究——兼论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机制的重塑[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4):5-9.

[7]李敏.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N].中国信息报,2011-02-22.

〔责任编辑:刘阳〕

2016-04-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4AJY011);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重大合作项目(2013GXS2D020)

乔榛(1964-),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从事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收入分配研究。

F061.2;F13

A

1000-8284(2016)09-0109-05

猜你喜欢

内生东北地区东北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植物内生菌在植物病害中的生物防治
为什么人参喜欢长在我国东北地区
内生微生物和其在作物管理中的潜在应用
“党建+”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大东北的春节
授人以渔 激活脱贫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