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的本质生成论的实践基础

2016-02-27

学术交流 2016年9期
关键词:本质马克思哲学

孙 晶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人的本质生成论的实践基础

孙晶

(黑龙江大学 哲学学院,哈尔滨 150080)

人是历史性的存在,人的未确定性决定了人是在对象化活动中不断地生成自身,确证自己的本质。人又是价值的载体,人的需要本性内在规定了人会按照自己生命活动的价值尺度有目的、有意义地生成人本身。随着人类历史的推进,人自身的批判本性和发展本质使人保持不断地自我超越,以达到最高的价值诉求。“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核心,只有从历史与价值双重维度对人及其本质加以剖析,才可清晰地呈现马克思人的本质生成论的实践基础。

实践;生成;人的本质;历史;价值

人是哲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马克思哲学与传统哲学理论的本质区别,并不在于把人的研究置于中心地位,而是彻底清算了传统哲学把人的本质抽象化的理论误区,立足实践唯物主义,回归现实的人,重新揭示了人的本质,为实现人的解放这一历史目标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人来源于动物,但却有着超越生命的本质,生产与交往不断印证人的生成和更新,因而人是具象的、历史的。实践使人真正占有自己的本质,因此,要想把握人之本质生成的理论核心,必先抓住实践基础。人类本质的实践生成的辩证逻辑遵从双重维度原则,纵向为历史维度,即人所包含的各种矛盾形成和发展的动态过程;横向为价值维度,核心是意义的发现,目标的确立和实现。人的本质形成的动力之源以及价值影响,现已成为人之生成论研究的核心问题。

一、马克思人的本质生成论的致思逻辑

(一)人的本质生成论的哲学辨析

马克思认为哲学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他的哲学立足于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看到人之本源性存在方式——实践,关注社会历史变革以及人的实践生成,哲学思维方式也从传统的预成论原则转向实践生成论原则,从实践生成的角度分析人的本质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更迭。从逻辑上讲,“生成”意味着一切处于创生之中,生成论的致思逻辑就是追寻未知,发现可能。在生成论的视野中,一切处于永恒变化之中,不再存在一个预定的本质,而实践的本性就是人以现实的物质条件为基础的创生过程。本体论式对人固定本质的追问,消解于生成论思维逻辑探求之中。有如黑格尔的让“概念”运动起来的致思逻辑:一切皆流,不变的只有相对。实践的本性满足了生成论所规定的基本创生要求。马克思把哲学理解为改造现实的实践活动以及关于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他的哲学与传统哲学在对人的本质思考和理解上的区别,归根到底都源于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异。

马克思反对把概念凝固在僵死的定义之中,而始终强调要通过概念的历史和逻辑的形成过程把握概念,认定任何哲学范畴“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考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概括。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1]73-74因此,马克思在对人的本质理解上也是拒斥本质先在性,强调实践生成性,一方面他认为,“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1]67因此,人的本质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生产发展水平的不同而逐步改变。另一方面,他认为“人的本质”并非某一具象的概念,而是一种内在逻辑关系,一种动态的流动生成过程。这种关系在类本性上是自我意识与劳动的关系,在现实性上是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关系,在总体性上是主客互为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发生过程则是以实践为基础,以人的需要作为内驱力,以生产与交往作为现实的表现形式。他利用黑格尔否定辩证法所得到的启示,深入探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蕴藏的劳动异化的秘密,将人的本质生成和劳动的异化与扬弃的辩证过程视作同一否定之否定历史进程。

(二)人的本质实践生成的双重维度

马克思贯穿于整个哲学体系的实践思想成功地奠定了人的本质生成理论的根基。那么,我们应该从历史与价值双重角度认识人之本质生成论的实践基础。其原因有四:

第一,从整个理论体系构建历程分析,人的本质思想的历史架构根本体现了历史与价值的整合。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生成是内史与外史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历史视角出发,人在生成,概念也在建构,这是思维与存在的现实统一,既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又真实地展现了人现实生存的历史境遇。马克思发现了“实践”的秘密,在对人的本质及其生存方式以及现实的社会体制的研究中,马克思逐步地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通过分析人自身发展三阶段与五大社会形态,清晰地呈现了人类生存发展的历史脉络,描绘了共产主义理想社会蓝图。马克思说:“只要你们把人当成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你们就迂回曲折地回到了真正的出发点。”[2]马克思的哲学以“人”为本,受目的论进步观的影响,他的整个历史唯物主义从批判、认知到建构,总体上呈现的就是一种追求理想社会,实现完整的人的目的论框架,展现了梦实现的过程。正因为历史是一个有目的的过程,历史的进程也就具有意义与价值。

第二,从人的存在性质分析,人是开放性、生成性的历史创建主体,也是历史的果实。正如马克思所言,人通过自为的生命活动,有目的的从动物性的类存在升华出来,这是人性的自我提升与觉醒。人的未确定性决定了人永远行进在自己理性设计的道路上。总之,人不是纯粹的自然产物,他不仅仅是一个生命体,并且是自然和社会历史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的生命全景只有在历史进程中才得以展开,人的生成与完善以及人对自我的认识也只有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同时,在马克思的视域中,处于能动价值关系中的人才是真正的主体,而主体是一个价值范畴,人类理性所统摄的伦理价值概念与非理性的意识丰富了人性历史。因此,主体主观世界的精神改造活动不断提升其认识水平、基本素质和精神境界。价值诉求作为人的生命本质力量的表现,由于其创造和规约,人类才从根本上将自己与动物区分开来而成为文明智慧的存在物。人主观世界的超越意识能够超脱人生理、心理的基本需求,解除主客对立关系,使人不断走向更高的精神境界。

第三,从哲学理性革命分析,马克思哲学的旨趣从理论理性转向实践理性,他以一种理性与现实相互作用的哲学思维,将形而下的现实批判和形而上的理想构建统一起来。马克思说:“理性向来就存在,只不过它不是永远以理性的形式出现而已。”[3]一方面,马克思的哲学面向生活世界,将价值性的革命批判意识内化于社会现实,哲学以理论武器的形式服务于人类解放事业。因此他的实践理性思维,赋予哲学“活的灵魂”,将“不在场”的理论变为批判的时代精神。另一方面,实践理性包含着理性的认知,又有着对人生意义的实践确定,它以事实为根基,勾画超越现实的理想蓝图。马克思的新人道主义价值理想构成了其哲学的形而上维度,他把对本体的思辨转变为对人的历史分析,并从抽象的本体实体思维转变为生存性的价值思维。因此,马克思的实践理性消除了近代以来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是历史与价值维度的统一,是历史主义与人道主义思维的整合。

第四,从实践的整体性分析,马克思的实践哲学将传统的道德实践论与技术实践论统一起来,劳动实践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他将人自由自觉的意识中的理想性因素赋予到实际的活动之中,从此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伴随社会交往行为现实化,历史化。同时,马克思把异化劳动与真正劳动置于历史的进程之中,通过以历史的视角为劳动分段,成功地规避了因劳动目的的分野所造成的实践的二元化,统一了亚里士多德“制作”与“实践”的对立,此为历史与价值的又一次成功合作。

结合以上观点,历史维度与价值维度是分析实践基础的两大路径,由此出发便能够从根本上掌握人的本质生成的实质内容。

二、人的本质实践生成的历史维度

马克思认为自然史与人类史构成了完整的历史,这一完整的历史是在对象化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双向生成过程。

(一)人与自然关系中人的本质生成

马克思认为,从自然角度出发,人的生物属性注定了他的双重生存特性,其一,生命的动能赋予人主动创造的能力,因此他是能动的主体。其二,动物本性决定人受外界环境约束。人的第一需求是生存,即解决生命存续所需要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资料。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人是生物体,生存是生活的基础,人类历史的推进,文明的发展都是以人类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为第一前提的。为生存而斗争是人与自然的对象化互动关系,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走过了从自在自发到自由自觉的历程。

第一阶段,人对自然的依赖性阶段,人的生活是自在的,对自然的认识处在萌芽状态,慑服于自然力,受异己力量的支配。人在畏惧与征服自然的平衡间,从事着日常的生产生活,此时的生产是“总和为零的博弈”的简单再生产,人从自然界获取生命所需的基本生存资料,其间没有明确而清晰的精神生产。人的孱弱决定了在这场战役中的人对自然的依附状态与从属地位。此时的人非“主体”,行事仅依“人的尺度”,人类仅可称之为“饮食男女”而非“万物之灵”。尽管如此,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然高于一般动物的生存行为:动物没有对象性概念,没有旨归性活动意识,他没有将自己的生存行为视为目的物。人则不同,尽管在自然经济时代,人的实践活动从总体上说不是在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指导下进行的,但遗传性精神产物在周而复始的重复和历史的积淀下仍然先验性地指导着人类日常生产实践活动。

第二阶段,人与自然的对立阶段。工业革命创造了“增长博弈”,扩大再生产使物质财富生产出现了指数增长,而市场经济推动了商品消费,人欲望满足的程度成了衡量生存质量的尺度。对自然的控制成为满足物质欲求的基本方式,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成为物欲横流的直接恶果。另一方面,对物的无餍追求,使人成为物的奴隶,人生产的成果也不再确证人的本质,人变成了“单向度的人”。马克思认为:异化劳动是人异化的根源。人本质的异化具有双重性,人的自然(内自然——身体和外自然——环境)本质的异化和其精神本质的异化。这是工业社会的内在矛盾,正是社会实践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痼疾,正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马克思预见共产主义的革命实践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唯一出路。

马克思表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1]58“美的规律”正是人在对象化活动中将物与人的尺度相统一的结果,人类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生产劳动,是合目的性的实践,既表达了主观意愿,又遵从了客观规律,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主体与客体的真正统一。马克思分析说,私有制是实现人与自然的统一的最大障碍,在这样的制度下,劳动产品对我是异己的,我自己的行为也是一种异己性的,它们统统是“有别于我的存在物”,所以这种活动只是给别人带来享受和生活乐趣,而给自身带来的只是痛苦。于是,对于剥夺者,自然只是掠夺和财富增值对象;对于生产者来说,自然是敌视他,使他痛苦和备受折磨的异己的力量。因此,只有扬弃私有制的共产主义才是合乎人性的人道主义,这是“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在自觉自为的实践中实现的统一。

(二)人与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生成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是一种政治的动物”[4],这一命题揭示了人身上既具有生物的又具有社会的因素,他是双重因素作用的综合体。马克思曾以赞同的口气指出:人即使天生不是政治的动物,但“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5]363。人的意识和思维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人的本质不仅通过物质活动表现出来,而且更集中地表现在精神生活中,人的精神生活的发展也经历了人性复归的辩证演进过程。

第一阶段:自然经济——人的依赖。

马克思规定自然经济的性质有二:一是“劳动同劳动条件的天然统一”,亦即实践活动的人对天然资源的被动依赖;二是劳动仅仅出于满足人类的直接需要的目的,而非为了交换。[5]465-466这样的经济关系,就使劳动者对生产资料所有者的人身依附成为社会的特质,其意识形态的整体特质就是恩格斯所说的“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6]15。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被束缚在土地上,等级制和宗法制的双重枷锁扼杀了人的主体性,人更多是以集体的形态生产生活,个人按着原始共同体的利益行动。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担任着与其他动物一样等价的实体角色,周而复始的单调生活和狭隘封闭的生活环境,使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丧失殆尽。因此,人的类本质的隐蔽必然导致个体本质的式微。

第二阶段:工业经济——物的依赖。

资本社会工业经济的特点是社会化的大机器生产、商品交换和雇佣劳动。经济上的等价交换原则,社会交往中的契约的关系,使资本家成了资本活的灵魂,而工人则是劳动力商品供应者。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积累实现资本的聚集和增值,这是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个体的自由只是通过肉体和精神的买卖换取市场价值的自由,拜金主义成了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人的利己主义使个体主体凸显,共同体主体隐蔽,共同体成为与个体相对立的存在,人只有通过物来确证自己的本质。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人被按照商品的规定生产出来,因此,人无论在精神上还是在肉体上,都显示出商品化的非人性存在物的特征。所以,人类共同体沦丧为商品的集合,逐利是其行动的最大的特征,盲目是人灵魂最终的伙伴,现代主义对人性的扭曲使人的本质历史生成沦落了。

第三阶段:未来社会——自由人联合体。

以生产资料的共有取代私人占有关系,破除物对人的奴役,确证人的个体本质和建立在完整的人的基本实现基础上的自由个性,这就是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它“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50在这样的共同体中,通过交往实践使主体间性得以合理确立,逐步形成了联合体的共同价值目标,个人在认同他人的权力与义务中互为主体,相互内化,相应地个人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个体发展空间日益扩展,人通过努力实现自身对社会的价值。人们在其中丰富完善自我个性,充分展现个人能力,既表征个体的本质,又完整地体现人的类本质。在自由人联合体中,人以实践——对象化活动为基石,实现了自然与人的统一,达成了社会与个体的相互确证。

应当指出,人之生命没有永恒固守的本质,人的本质终归是对人之确证的集合概念。信息革命使世界进入了后工业时代,人的个性化和自我意识得到了充分张扬,生产力的进步正改变着传统的生存模式,回归生活世界,人的本质的重建和完善的过程,必然是变革不合理的私人占有制,消除人的异化的革命实践,因此可以说其过程已经充分展现了新人类的曙光。

三、人的本质实践生成的价值维度

康德曾说过“决不把人这个主体单纯用作手段,若非同时把它用作目的。”[7]人不仅仅是认知主体,更重要的是人是价值主体,有目的的生命活动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的价值追求。对人的本质的追问是哲学上最高的东西,是对人生活目的与意义的探求:人在生存中追求的究竟是什么?人有种种需求,但人的最高需求是什么?马克思认为人的最高价值物就是其自身,使自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实现和确证人的类本质;而人之所以把所有能满足自身的东西视为价值物,也是因为人可以通过这样的手段确证自我本质,人对价值物的选择实质是对人本质的勾画。人是在发现价值、追求价值、创造价值以及实现价值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人的真正本质,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人不是既成物,而是未成物。在这方面,萨特从时间维度上对人之本质所做的定位是具有启发性的,他认为人作为生命体“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8]。人不断否定过去的“其所不是”,又不断寻求未来的“其所是”,在扬弃旧我中发现新我,追求可能的和应该的目的。所以人是对自身本质不断自我设计的自为存在,人的生存就是对一个他本“应是”,但目前还未完成的自我进行补充、完善,最终达成“是”的过程,就是说把现实的我和可能的我在自为的设计和行动中统一起来,在这种统一中实现对人本质的真正占有。

生存是人的第一个基本需求,有生命的个人首先是一个在自然界生存的实体,因此他需要不断地和自然界相交换,并服从于客观物质世界规律,为此必须建构适合人生存的自然环境,建构人化的自然,这是人一切价值需求的前提,人必须根据自己的目的对自然结构进行重组才能生存和发展。人与动物的本质差别就在于,动物只是根据自身的存在顺应自然而生存,而人可以依据自己的主观需求,有目的、有意义的支配自然,利用自然,使自然顺应人的需要而改变。因此马克思指出,自然是二元化的,包括“人的周围的自然”和“人本身的自然”[9],我们可以称前者为第一自然,后者为第二自然。人调试第一自然的活动就是劳动实践,而人正是在改造第一自然的对象化活动中,逐渐生成了自己的类本质。劳动促成了手脚分工,这是人的本质生成中有决定意义的一步。在劳动协作中,相互交流的需要生发了语言,而语言和实践活动一起,使人脑发育起来,人的目的性和价值性活动终于使人成为具有类本性的人,使人成为人。由此可知,人的本质的生成是一个逐步完善、没有终结的过程。交往是人的第二个基本需求。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历史是生产与交往并存的历史。人来自自然,却是社会的产物,人之存在的社会性升华了人的意志与意识,规范着人的目的性活动。正是交往的出现,才使人不仅仅是活着,而且是“好好地活着”(《尼各马可伦理学》),人的生存本领表现在与人相符的,与人的本质相适应的生活过程中。1845年,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一文中对“交往”的历史意义做了明确的阐发,他认为,在人类生存之处,人与人之间就是彼此需要的。由此,人才能够提高个人的能力,明确自我目标,使交往行为得以创建。人们在互动中,通过主体间性作用明确自我需要,以彼此为镜,辨析个性,确证个体本质。

如前所述,人的依赖关系的自然经济社会是个体价值消弭的时代,等级关系的价值取向代表君权的利益,宗法关系的价值取向代表族权的利益,而宗教关系则用神权把被统治者的价值诉求虚幻化,以消解等级分层造成的纷争纠葛。物的依赖关系的现代社会是个体价值异化的时代,虽然价值本位从群体转向个体,但等价交换的商品市场,核心是拜金主义的价值取向,金钱关系成为人际交往的轴心。私有财产捆绑了资产阶级头脑,致使他们没有把创造和劳动作为人的价值的根本基础,因此资本主义社会蒙蔽了人的真正价值根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评价是矛盾的。1843—1845年马克思在读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札记中,就已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价值关系的本质:“不是货币被人取消,而是人本身变成了货币,或者是货币和人并为一体。”[10]23契约关系实质上是买卖关系,人将自己变成货币,以此来骗取他人的信任。不论是表示信任者,还是信任需求者来说,这种信贷关系都成了欺骗、买卖的对象。所以,资本主义所有制造成的商品拜物教,推行赤裸裸的利己主义价值观,人的本质因此被彻底扭曲了。

马克思认为“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1]57人类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对自由个性的普遍追求,这一价值诉求是符合人本质的规定性的,人在寻求发展的过程中通过提高生产能力与积累足够的社会财富力求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为此,人会以自由自为的劳动实践和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综合价值标准作为达成目标的价值尺度。马克思所表述的主体的价值诉求从追求政治解放到经济解放最后到全人类解放,同时,在追求自我意识自由后,追寻自我个性并达到个体自由,最后形成自由人联合体这一系列的价值目标都伴随着人的生成与人本质的确证。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历史之谜的解答,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会克服人的全面的物化和异化现象,才会积极的废除私有制,全方位地发挥个人能力,并由此真正的占有自己的本质。最终,我们得出: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终的价值诉求,其本质就是自由个性的人之生成,是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的真正统一,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1]297

实践作为人的生存方式是历史性和价值性统一的活动。这种对象性的活动是可以用经验事实来确证的感性生活,因此这种事实性的经验是蕴含历史走向的;同时,主体的永不满足性决定了实践是面向未来的开放性过程,这种活动的本性是自由的,是价值理想的体现。一方面,实践的目标是超越现实的价值追求在内的理想性模式,另一方面,实践的手段是价值的客观化模式,语言与工具内蕴文化价值与目的意义在人的对象化活动中发挥着魔力。马克思的“实践”规定了人的本质生成的基础,他从人类的历史维度与生存价值维度剖析人的本质的生成,从“现实”切入人的生活世界。可以说,人的辩证本质在于:他生为环境的适应者,成于周遭的改造者;奉行自然的关注者,兼顾宇宙的解释者;肩负使命的能力者,承担历史的前进者。而实践是主体承担以上责任之根基,是主客融合之根本,乃历史演进之必要条件。生产实践形成人所必须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的需要,决定人的生活品质,给予人更多的发展可能性,扩大人追求自由的维度,同时,人们通过交往实践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确证个体性质,展示生命的独特性,生成以及推动人类历史进程。人的根本属性不仅体现在他的自然自在,更是表现在他的自由自为,人只有在实践中才可以完整地占有自己的全部本质。也就是说,实践使人成为人。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14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17.

[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M].颜一,秦典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4.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6]共产党宣言[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德]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韩水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95.

[8][法]萨特.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联书店,1987:798.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0.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3.

[11]中共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余明全程石磊〕

2016-01-29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马克思的十大理论创新”(12BZX007)子项目四“科学的人的本质”

孙晶(198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的研究。

A811.1

A

1000-8284(2016)09-0015-05

猜你喜欢

本质马克思哲学
马克思像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菱的哲学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童年的本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