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笋填海
2016-02-27本刊编辑部
闽笋填海
上个世纪30年代,全面抗战爆发后,由于战乱频繁,再加上沙溪流域盗匪横行,永安的大部分笋商都不愿外出卖笋干。而在永安西门五层阶,有一家“常兴商号”,店主人名叫陈广选,因为勤快、厚道、有胆识,笋农们大都愿意先把笋干赊销给他,等到来年再来收账。
在大伙的信任和支持下,陈广选的生意有了很大的起色。他在西门上桥尾置办了一个仓库,从事闽笋干收购,并把收购来的笋干用龙眼船装载,顺着沙溪运往福州,再通过海运销往浙江、江苏和上海。
在永安城区,陈广选算是比较大的笋干收购商。在永安贡川,还有笋帮公栈的后人邓炎辉、杨子明等人从事笋干贸易。
1938年4月,陈广选像往年一样,用10多艘龙眼船将当年收购来的成色上佳的笋干运往福州销售。可他的船刚抵达福州,就听说了日军进犯福州的消息,海路已经被日军封锁。
陈广选只好把笋干先暂放在福州的仓库中,再去找同乡邓炎辉商量对策。恰在这时,从上海赶回来的杨子明也来到了邓炎辉处。三人就你一言我一语地商量了起来,可始终讨论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军情紧急之下,国民省政府中有人向军方建议,效仿三国时东吴的孙皓用铁索封销长江,阻止晋军船只前行的做法,将闽笋干扎成三五十斤一捆,然后用绳索连串起来,再把绳索的两端用大轮船的铁锚固定,投放到闽江入海口和马尾港。待海水泡发后,闽笋干将变成半浮半沉的状态,恰好可以与舰船的吃水深度相当。而日本舰船的螺旋桨一触碰到这些泡发后的闽笋干,就一定会被其缠绕,最终将不能靠岸。这样,福州守军就有把握阻止日军登陆。
驻守福州的国军旅长李四甲采纳了这一建议,并请国民省政府派人寻找笋商陈广选、邓炎辉、杨子明等人商议此事。
陈广选他们正为笋干的销路问题发愁,赶上了这事,还以为是遇上了大好事,可继续一打听,才知道国民省政府是打算无偿征用他们的笋干,而所谓商议只是向他们知会一声而已。
国民省政府的官员说完就抬脚走人,陈广选等笋商更加着急了。这可怎么办?这些笋干大都是永安笋农赊销给他们的,如果被无偿征用了,他们将血本无归。其实,最苦的要数陈广选了,他库存的笋干最多,而他的家底又相对较薄,要了他的笋干,就等于是要了他的命。
“反正国军也没有强行征用,我们趁现在还有机会,把笋干藏起来。”参与议事的一名笋商提议。
“可是,要是福州守不住了,日本鬼子打进来,就不单是要我们的笋干了,那是连人带笋统统带走。”邓炎辉说出了他的顾虑。
“既然这样,老子不如把笋干主动捐献给国军,还能落下个好名声。”杨子明说。
“你说得倒轻巧,那可是我一家老小的全部家当,丢了就什么都没有了。”陈广选摇头道。
“命都没了,还要钱做什么,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杨子明抢过话头说,“其实,老子早就看鬼子不顺眼了,他们在上海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一番商议后,大家都同意将笋干无偿捐献给国民省政府,用于抵抗日军入侵。
得知笋商们愿意无偿捐献笋干,李四甲十分感动。他一面组织驻守福州的国军将士积极防御,保卫福州城;一面抽调兵力,协助国民省政府加紧做好内迁永安的工作。
为了加快构筑海上防线,国军特派出一个营的兵力,到陈广选、邓炎辉、杨子明等笋商的商铺、仓库中搬运笋干,并分别用军车运往马尾港和闽江口。看到兵士们一时忙不过来,笋商们还派出了所有伙计一同协助搬运。
大家齐心协力,一共搬了二三十万斤笋干,按照先前的设想,用船只投放到江海中。随着水面上一声声“砰!砰!砰!”的巨响,一串串用绳索捆绑好的笋干相继没入水中。
二三十万斤笋干铺满闽江口和马尾港,使日军的舰队无法前行。
当国军用笋干构筑的海上防线建成时,日本海军的先头部队,也恰好逼近了闽江口和马尾港。他们看到漂浮在海上的不明物体,不敢贸然前行,连忙发射炮弹和鱼雷进行试探性攻击。霎时,海面上激起了层层浪花。第一轮攻击结束后,海面又回归了平静,而那些用绳索串起来的一捆捆笋干因受到炮击,更加扩散开来,铺满了整个海面。
日本海军的先头部队看到这一情景,弄不清楚究竟怎么回事,于是又派出一艘轻型战舰抵近侦察。这艘日舰还没有行驶到防线附近,螺旋桨就被炮击后扩散的笋干缠绕住了,无法再向前行驶。日军指挥官得知这一消息后,只得下令舰队返航,转向进攻厦门去了。
福州城暂时躲过了日军的蹂躏。陈广选、邓炎辉、杨子明等笋商,却因此义举而濒临破产。事已至此,他们也只好跟随内迁的国民省政府,一路辗转回到了永安。
1938年在永安,二三十万斤笋干的价值为5万多银元,这需要像陈广选这样的笋商全家人用20多年的时间才挣得回来。
起初,为了防止笋农听闻“闽笋填海”之事后前来要债,陈广选、邓炎辉、杨子明等人对于他们在福州作出的抗日义举,丝毫不敢声张。一晃过了一年,笋农们发现陈广选一年来终日待在家中,不再找他们收购笋干,也不再往外运笋干了,便前来问个究竟。陈广选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们。被吓傻的笋农们,生怕陈广选再也付不起笋干的货款,赶紧向他要债。
为了偿还债务,陈广选变卖了家里所有值钱的家当,一大家子20多口人的生计没了着落。生活困窘又无力改变现状的陈广选,选择了割颈自尽,所幸家人发现得早,把他从死亡线上给拽了回来。
1939年至1943年间,日军多次轰炸永安,陈家人终日陷于随时准备逃难的恐慌中。还清债务后,陈广选对生活的贫富更迭是百感交集,对日军的侵略更是悲愤交加,又因年老体弱,抑郁之下最终在1943年10月上旬投沙溪自尽。同年11月4日,日军又一次轰炸永安,把陈广选的家给炸塌了,他们一家人只好住在临时搭建的窝棚里,一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搬了新居。
比起陈广选,邓炎辉和杨子明的境况要好一些。他们变卖田产、山产,清偿完所有债务后,又筹钱开起了小卖铺,维持着清贫的生活。没有了笋商帮忙销售笋干,笋农们也不再制作笋干,而是用毛竹造毛编纸,卖给国民省政府和一些激进的报社、杂志社,用作印刷宣传抗日救亡的材料和刊物。
(摘自《三明日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