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祖先如何在严冬里取暖

2016-02-26徐萧

人民周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火墙饮冰手炉

徐萧

“大寒”节气的到来,一瞬间消弭了南北方的分歧,无分彼此,分分钟变“速冻粽子”下锅。为了能在寒夜里唱四季如春,古代人民可是同寒魔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才发明出暖气这个伟大神器。

粗犷的火炕系列

火塘是比较原始的取暖方式,半坡人、姜寨人在房屋内用土铺成个一米见方的土块,上面垒起石头,用于架锅烧饭,晚上则可以烤火取暖。直到现在,在中国南方如普米族、纳西族、白族、傣族等少数民族中,仍然在使用火塘,因为在这些人群中,火塘已经超越单纯的工具意义,具有了家族关系和仪式的象征意义。

火墙则比火塘要先进了许多。在秦长乐宫遗址发现的火墙是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明清更为彻底,干脆将房屋的墙壁砌成空心,墙下挖有火道,添火的炭口一般设于房外。

火炕可以简单理解为将火墙横过来平置,尤其流行于北方少数民族。但火炕一般有两个灶,做饭的锅灶不与炕在同一房间,卧室内炕另有一个专为加热的灶,这种形制至今仍在东北农村广泛使用。

优雅的温调房

西汉时期,火塘、火墙、火炕仍然是普通百姓的不二选择。但或许是因为气候整体变暖,更为优雅和低碳的“温调房”得以出现在贵胄人家。“温调房”关键材料是花椒,对,就是川菜必不可少那东西。当时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它不仅食用可以除湿气,而且可以捣碎了和泥,涂在墙壁上同样能释放其正能量,形成保温层。皇室的温调房则称为“温调殿”“温室殿”“温室”“椒房殿”等。因为汉朝未央宫的椒房殿是皇后的居所,所以后来椒房也就成了后妃和后妃寝宫的代称。

暖手宝人人爱

相比于火坑、温室等大型的供暖设备,方便小巧的熏炉、手炉、汤婆子等也是居家必备,还有一种球形的被中香炉,被设计成不论如何滚转,内部的炉口总是保持向上,因此可以睡觉时放在被中,而不必担心被烫伤。手炉则可以看成是熏炉的微缩版,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暖手。汤婆子是足炉的俗称,黄庭坚对此特别钟爱,“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显然是个脚冷星人。这三种可以直接接触皮肤,放在被子中的神器,无疑就是今日暖手宝、热水袋的鼻祖。

正是有了这些大大小小的暖器,古人在极寒的天气里也可以四季如春。尽管如春的多是朱门,但是梁启超将暖气系列排除在“四大发明”之外,还是多少让我有些遗憾。后来发现,原来梁任公是广东人,他给自己的书斋起名叫饮冰室,又号饮冰子。

猜你喜欢

火墙饮冰手炉
名家的书斋
张锡良
中国古代“饮冰”史
相变封装盒的实用效果研究
新型阻火墙对电缆沟的防火效果研究*
收藏手炉看3点
谈明
大宇宙
LAviva乐维饮冰果茶全线上市
铜手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