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理念与体育文化的生态化转型

2016-02-26谢正阳

新疆社会科学 2016年5期
关键词:生态化文明理念

唐 鹏 谢正阳

生态文明理念与体育文化的生态化转型

唐 鹏 谢正阳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它对体育文化生态化的思想启示有三个方面: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启示我们必须以人的生命健康作为体育的基础性价值人与自然物质循环的生态文明存在方式启示我们要减少体育发展的物质投入和成本,生态文明对于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的认可启示我们要构建更加多元的体育竞技规范。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体育文化要遵循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实现自身的生态化转型。

生态文明理念 体育文化 生态化转型 生态法则

一、生态文明的理念精髓及其主要特征

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最新社会形态,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文明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要实现的是发展方式和思维方式的生态化,其本质是人与自然和谐。

首先,生态文明理念具有多元丰富的思想内涵。对于生态文明的思想内涵与核心理念,需要从生态要义、建设要素、建设实践等三重维度来深刻理解。其一,从“生态”的基本要义看,生态文明是以良好的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文明,它要求社会的文明进步首先必须建立在遵循自然法则进化、进取、健康、和谐的生态系统的基础之上。其二,从建设要素来看,物质循环性是生态文明的最根本特征。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自然界物质、能量、信息正常、有序、稳定的循环、转化与传递是生态系统正常运行的基本条件,支撑着生态系统的健全功能。其三,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来看,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的社会生产模式。工业文明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严重阻隔了这种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正常流动,也干扰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能量交换。建设生态文明必须要把生态型经济作为社会物质基础,努力构建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低的环境损害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的社会生产模式。

其次,生态文明体现着和谐性、综合性的发展特征。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公正、高效、和谐与人文发展是生态文明的四大支柱。公正既包括生态公正、也包括社会公正,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它是生态文明的价值基调;高效是生产效率、社会效率和生态修复效率的有机耦合,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动力;和谐包括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共处和良性互动,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人文发展就是要追求健康、尊严、品质、崇高的人格,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目的。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生态文明的理念集中体现其关注的系统性、要素调控的综合性以及发展动力的知识性等主要特征。一是生态文明目标的系统性。与传统工业文明只关注经济的快速增长而不顾地球生态圈大循环平衡不同的是,生态文明关注的视野更为宽广,它强调要在尊重自然生态圈的整体运行规律的前提下考量人类活动的后果和社会发展的问题,以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为前提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因此,生态文明建设突出“自然生态优先原则”,主张经济社会的发展要考虑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可承受力,做到“量体裁衣”“量入为出”“索取适度,回报相当”,反对置自然规律、生态法则于不顾的“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肆意妄为。

二是生态文明要素调控的综合性。传统的工业文明是以追逐利润为生产目的的,毫不顾及人的健康和环境破坏等代价的物质生产过程,因此出现了社会经济运行与自然生态循环之间的“断裂”,导致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走的是不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改变工业文明发展道路的资源浪费、环境破坏及人文损害,需要对发展要素做出综合调控,促进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优化组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恒久的物质要素支持。

三是生态文明发展动力的知识性。人类社会形态上的生态文明时代与技术形态上的知识经济时代相叠加,在知识经济时代,各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模式构成了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智力、科技也成为生态文明时代发展的主导因素,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人才成为“第一资源”,人力智力发挥着“指数效应”的作用。因此,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不仅是发展理念的转换,更是经济发展动力的转轨、将由物质投入为主转向智力投入为主。知识经济、生态经济和人力资本经济的相互融通将为生态文明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与此相适应,工业文明时代各个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缺乏联络甚至各行其是的状况也将为生态文明时代的相互联结、复合综合的整体学科所代替。

二、生态文明理念对体育文化生态化的思想启示

在人类文明历史上,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以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的三百年工业文明带来的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进行深刻反思后的自主性文明道路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它是对“人统治自然”的工业文明价值观的根本超越。具体而言,生态文明理念用肯定自然界内在价值的价值观替代了对自然界内在价值的否定、用和谐型技术观取代了征服型技术观、用生态消费观代替了消费主义消费观、用可持续发展观摆脱了单纯的经济增长观、用整体有机论自然观否定了机械论自然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核心理念对于当今主流体育文化的完善、转型提供了思想启示。

首先,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启示我们必须以人的生命健康作为体育的基础性价值。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类在利益的刺激下,人性失控,欲望膨胀,能力无序释放,把人性的需要扩大到极点,把人际间的不平等、不公正关系扩展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刘希刚、韩璞庚:《人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趋势及生态反思与生态自觉——关于生态文明理念的哲学思考》,《江汉论坛》2013年第10期。。而生态文明是一个人性与生态性全面统一、相辅相成的社会形态,坚持的是以人为本的生态和谐原则,这构成了人全面发展的前提。体育的形成和发展首先是服从于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延长的原初目的,但是在工业社会中过于商业化的追求让运动员的健康损失成为体育成绩和利润的代价,对运动员的生命与生活质量也造成了损害,这是有违体育以人为本的原初目的的。生态文明尊重和保护自然的理念启发着我们重新认识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延续在体育这个领域中不可置疑的根本地位。

其次,人与自然物质循环的生态文明存在方式启示我们要减少体育发展的物质投入和成本。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再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过程,从而造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循环链的中断;工业社会坚持的是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崇尚高消费的生活标准,人们盲目地认为消费越多就对经济贡献越大,这严重地浪费了自然资源。与之相反的是生态文明致力于构造一个以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容量为前提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社会生产方式是循环型经济,“循环经济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刘希刚:《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中国实践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190页。。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人的生活方式应该是实用节约、适度消费,在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更加崇尚精神文化享受,能够最终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共赢。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在发展体育的方式上提高物质投入效率,重视人文精神要素发展。

再次,生态文明对于自然规律和生态法则的认可启示我们要增加体育竞技标准的多样性。“工业文明中盛行物质主义和技术万能论,精神文明和哲学智慧日益边缘化,人对物的极端追求造成人与物的关系失衡,人的价值被挤压。”*刘希刚:《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底线”与“底线思维”》,《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2期。生态文明是对这种片面发展观的矫正。从生态文明观出发可以发现,自然生态系统遵循着整体协调、循环自生、物质不灭、能量守恒的生态法则,呈现相辅相成、协调演进、生生不息的健康进步状态。相比之下,体育中过于强调竞争而忽视了和谐、过于争胜而损害了友谊、过于突出胜利者而忽略参与者,这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生生不息是大相径庭的,长久下去不利于人的发展、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因此,生态文明时代体育事业的发展应该具有生态思维,增加竞技标准的多样性和体育活动形式的多元化,吸引更多的人参与体育活动并从中获益。

三、坚持生态文明理念,促进体育文化生态化转型

第一,彰显以人为本的价值定位。现代竞技体育异化的本质在于参与者在追求外部荣誉的过程中忽视了人本质的要求,使得体育人的人文失落、主体迷失甚至是人性沦落,这是舍本逐末的短视行为,培育生态文明人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人文追求目标。所谓生态文明人,“指的是具备生态伦理素质和生态环境意识,善于处理与自然、人及其自身关系,保持良好生命存在状态的人”*方世南、王建润、李安林:《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循环社会》,《马克思主义研究》2009年第3期。。而这也将是体育事业需要坚持的以人为本的人的发展目标。在体育领域树立以人为本的原则,首先,要注重全面发展人的体质;反对过早、过量、过度的专业训练,努力做到体育不违背人的健康发展规律、不打断运动员的正常发育进程、不干扰运动员身体素养的全面发展。其次,要注重培养发展人的社会发展能力,努力促进体育人从事的体育活动的无害化、生态化,使体育活动不影响运动员的健全人格培养,不耽搁运动员的综合社会发展。再次,要大力弘扬体育人文精神。体育作为人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谋求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是其根本目的,因而人文精神就成为体育事业的永恒追求和根本动力,其核心要义表现为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与价值的终极关切。这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的重要精神支柱,能够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努力推动体育强国梦的实现。

第二,制定更加多元的竞技成绩评价标准。在商业化运作中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从而获得高额奖金,这种对奖牌的物质奖励承载了太多社会性的东西,成为一种过度的商业化现象,这将会带来拜金主义的横行以及人的价值主体地位的迷失。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剔除“金牌至上”和“成绩第一”的不良行为和理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竞技体育价值观。坚持把满足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作为体育运动的根本宗旨,坚持把比赛过程和比赛结果作为同样重要的动力,不仅要比较更高更快更强的运动维度还要突出更美的运动维度,比赛评判不仅看胜负更要突出体育素养和人文精神,使体育发展进程中积累的公平竞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团队精神、探索创新精神、爱国主义情怀、运动家风范等成为人类社会历久弥新的珍贵精神财富。要引导全社会树立多元的体育价值观,促进体育参与者在开展竞技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出现更多团结、和谐与共享的理念和行为,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进步提供正能量。

第三,树立和谐基础上的竞争理念。生态文明认为在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中,“无论是动物(包括人)、植物、无机物,都是生态系统里的平等成员,有着各自平等的生态地位,都对生态平衡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方世南、王建润、李安林:《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建设循环社会》。,而建立在自然万物共存竞生基础上的自然界繁荣恰恰是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这种和谐共处基础上的竞争理念是生态文明给予现代体育的深刻启示,它要求在体育领域全面展现体育人文精神,规范和提升体育人对体育事业和社会文明进步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促进运动员树立正确的人格意识、价值观和体育道德。同时,和谐基础上的竞争理念要求体育人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对手要体现应有的尊重、尊敬和善意,努力降低竞技带来的对身心的伤害;在场内场外与观众友好相处,努力降低误会增进共识;切实培养体育人健康积极的社会交往心态,不以竞争视角看待人际关系,尤其是不能恃强凌弱,构建健康成长所必须的良好人际关系与和谐社会关系。

第四,构建综合发展的体育素养培育体系。在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国家教育改革背景下,“为了缓解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趋势,‘健康第一’这一体育教育理念也被提上日程,传统的体育课也随之被‘体育与健康’课所替代”*周建东:《体育素养的文化根源及其教育理念》,《体育科学研究》2016年第1期。。在发展工业文明的同时建设生态文明要求在开发体育的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同时,必须凸显体育的教育价值,努力提高参与者的道德修养和体育素养。为此应当摒弃“竞争第一”“体质第一”的单一思想,强调因人而异实施体育素养教育,根据每个人的生长发育、发展特点选择或设计与之相匹配的体育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在体育素养的培养目标上更要做出综合考评,使每个人包括生存能力、体质健康、心理适应、社会交往和道德审美在内的体育素养得到全面、综合和可持续的提升与发展,并通过这种生态化的教育理念提升体育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作用。在大力扩大体育参与者规模的同时,还要努力培养大量的运动家,这是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人才基础。

责任编辑:刘 欣

G80-05

A

1009-5330(2016)05-0101-04

唐鹏,管理学博士,河海大学体育系副教授(江苏南京 210098);谢正阳,苏州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在站博士后(江苏苏州 215006)。

猜你喜欢

生态化文明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对不文明说“不”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文明歌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