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
——以五峰、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2016-02-2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象征,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民族精神的源泉,它承载着一个国家和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土家族文化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是土家人智慧结晶的活化石。但在现代化的冲击之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正面临着衰退甚至消失的严峻局面,因此,必须创新机制,以人为本,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发展。
一、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概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土家族民族文化活态呈现和流传的载体。宜昌市所辖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厚,存续状态良好。长阳、五峰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形态共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美术、传统医药、民俗等10个大类,17分项,约600余种。从2006年至2015年,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先后有土家族撒叶儿嗬、薅草锣鼓、长阳山歌、都镇湾故事、土家族打溜子、南曲等8个项目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名录;廪君传说、长阳道教科仪音乐、五峰土家族打溜子、五峰土家族告祖礼仪、土家花鼓子、采花毛尖制作工艺、星岩坪山歌、民间吹打乐等19个项目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列入省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二、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思考
1、树立“文化生态”理念,注重整体性保护。一种文化的形成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特定的民族或地区,由人民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综合因素,共同构成的具有独立特征的结构和功能的文化体系。现在人们都已懂得自然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会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如植被破坏、水域侵占、地面沙化、大气污染、生物链失调等等,凡对自然生态造下的孽,大自然一旦报复起来,将会危及人的生存。其实,“文化生态”亦是如此。“文化生态”具有不可再生性,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一旦毁损,传统内涵风格一旦变异,人居人文环境一旦破坏,同样会给社会带来严重的恶果。那种危害不仅是精神层面的,还将从腐蚀心灵、败坏风俗直至伤害人性、破坏社会,造成人类文明的缺失。概而言之,“文化生态”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不是单个的、单一的、孤立零散的,而是整体的、整合的、相互联系的。把握这个要义,对我们实施民族文化生态的整体性保护至关重要。
2、树立“机制创新”理念,形成政府保护和社会保护并举并重的格局。党和政府注重文化遗产的保护,自国务院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建立代表性项目名录近10年来,在国家层面积极探寻保护工作办法和措施。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在法律框架下逐步形成了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和“立法保护”4种基本模式。这一切都是非遗保护的大法和大纲,是我们必须遵行的准绳和要领。不同的区域和民族,构成了宝贵的多样性文化形态。随着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如何创新机制,依据法律法规,进一步探讨适合本地区、本民族特征的保护工作机制,从而形成政府和社会保护并举并重的格局,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2006年6月10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大颁布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县级《保护条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很快得到文化部乃至全国人大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用一种“准法律”的形式来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全国还是首创。
3、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强化传承人在传承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特征是活态传承,活态传承的核心是“人”。土家族文化留存至今,离不开一代又一代人的薪火相传,年复一年,世世代代,从先祖巴人到土家民众,发挥着土家族文化创造和传承的重要作用。时至今日,非遗传承仍离不开无数传承人的执着坚守,因此,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传承人在传承中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如宜昌文化职能部门早于2007年国家级传承人和2008年省级传承人命名之前,在2002年即率先命名表彰了优秀民间艺人,至2014年5月,市文化局先后表彰、公布了8个批次优秀民间艺人和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力图从制度层面肯定传承人所作的巨大贡献,强化传承人的核心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安排高龄土家族民间故事家孙家香在福利院生活,解决其后顾之忧;县政府命名表彰了龚发达、陈明洪、萧国松、覃发池、刘勋一等“十大文化功臣”;还开创了为民间传承人评职称的先河……这些有益的尝试都是保持土家民族文化艺术长盛不衰的重要举措。
三、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
1、加强顶层设计,对土家文化保护利用给予政策倾料。国家发改委“十二五”文化遗产保护设施建设规划中,提出了建设100个处在旅游线路上的非遗项目设施,使得所属省、区大为受益。土家族文化是宜昌文化的特色和亮点,应积极着手争取在国家、省、市“十三五”规划中,通盘考虑对土家文化的编制和合理利用。现在长阳有清江旅游景区,五峰有柴埠溪、后河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应积极从国家、省、市各级的总体规划编制中,争取对土家地区文化旅游政策的倾斜扶持,结合土家族丰富的非遗项目资源,在做好、做大、做强旅游文化品牌的同时,推动包括非遗制茶技艺在内的土家族文化产业发展。
2、采取措施,按非遗项目的属性区别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等表演艺术;传统美术、书法、传统体育和游艺、礼仪、节庆及民俗活动;传统技艺、医药、历法等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等等。这说明不同的非遗项目,有各自不同的属性,应分门别类,根据其本质属性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式,加以保护和利用。对表演艺术类如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等项目,可在进行记录、整理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以及旅游资源,创造更多展演、展示、推广的平台。对传统技艺类如织锦、刺绣、编织类等项目,应加大生产性传承的支持扶持力度,并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如土家织绵西兰卡普选用材料可能是新的丝线、绒线,但十八勾、台台虎、老鼠嫁女等图案内容以及编织手法技法首先是尊重传统的,其设计、创意、特别是包装,可在传统基础上创新,以符合现代人审美需求,但坚持传统技艺及手工制作是底线。目前长阳、五峰两县在表演艺术类项目的利用方面做得比较有影响,宜昌附近的三峡人家、车溪等几大景区,来自长阳、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传承人占较大比重,甚至供不应求;但传统技艺类项目如西兰卡普、木作及吊脚楼营造技艺项目有待挖掘。表演类项目中,五峰方志中有记载的傩戏,目前也发掘利用不够,处于濒危状态。
3、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引入“互联网+”模式。土家族居于深山之中,目前虽有一些非遗资源因传承人被引入城区附近的景区开展活动,而被外界有所认识和了解,尚有诸多的宝贝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土家族文化的合理利用大有文章可做。当今互联网飞速发展,应利用微信、微博等现代科技手段,引入“互联网+”模式,为土家地区文化、旅游、社会经济发展服务。